2021年12月31日,北京市朝某区某实验小学双桥分校某班在举行元旦活动,台上同学表演声音偏大,多位学生捂住耳朵,其中前排一位女生动作较大,影响了拍摄效果,导致两位老师不满。一名老师对她说,“今天是个特别高兴的日子,你自己看看我们录的,全有你捂耳朵的镜头。”另一位老师说,“人家都在表演,你在捂耳朵,这叫尊重别人吗?”两位老师进而相继训斥责骂“讨厌”“去滚”“废什么话”“站到后边去”……以要把录像给家长看相威胁,继而煽动全班学生孤立谴责该女生,其中一位老师走下讲台,拖拽着这位学生和旁边同学换了座位,然后继续拍摄视频。


教师的行为给孩子和家长造成了严重伤害,引发了家长的极大担忧。有家长把两段视频发到网上,迅速引发关注,两位教师的做法受到了谴责。面对汹涌舆情,当地区教委迅速成立工作组,进驻学校,调查核实,进行处理。学校也很快表明态度,向涉事学生和家长表达歉意,同步安排心理教师,对涉事班级的学生进行心理安抚和辅导,并立即停止涉事的两位教师的工作,表示将按师德相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面对这一事件,不可止步于处理教师、通报学校了事。因为,若就事论事,必将旧态复萌。

一、教师教育理念亟待真正转变和更新

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学生打造成模式化的驯服工具,教育的终极目的就是让人永远保持自由舒展的心灵,怀抱开放而没有答案的价值追问。学校的校内活动、班级活动应该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为此,活动设计必须适合学生,在活动中要关注所有学生,善待全体学生,不使任何一位受到冷落,这既是师德的要求,也是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更是教师责任心和教育智慧的体现。

二、目前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任重道远

教育部2018年11月8日颁行的《中小学教师师德十项准则》明确要求:“关心爱护学生。严慈相济,诲人不倦,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不得歧视、侮辱学生,严禁虐待、伤害学生。”这两位教师的言行严重违反了这一规定。不问原因,相继厉声训斥、责骂、威胁、拖拽,面对默不作声的六七岁的学生,如此简单粗暴强势,还进而通过语言暗示,调动全班同学的情绪,孤立学生,毫无师德可言。

目前,为了教育均衡发展,为了确保就近入学,各地新建了一大批学校,比如北京朝某区某实验小学双桥分校,仅设一二年级,应该是一所办学时间不长的学校。各地像这样的新建校,或扩建的分校,一定为数不少。新入职教师,包括其他教师的师德建设任务非常艰巨。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但不容否认的是,目前一些中小学校的师德建设,形式主义严重,浮躁焦虑,急功近利,确是不争的事实。

三、目前家校共育中,教师的作用发挥不到位

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前二者的关系更为直接和密切。近年越来越多的学校在努力探索家校共育的有效途径,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而言,家校共育的效果还不理想,而学校、教师在家校共育中发挥的作用也远远未达到应有的程度。

1.学校的学生家长委员会建设未达到家校共育的要求

一是对家委会建设思想重视不够,无组织,无章程,无制度。二是家委会作用发挥不到位。三是家长学校基本没开展相关活动。四是学校的家长会对学校、年级、班级工作的汇报,基本是常规事务的介绍,而对于教育政策的宣传解读、教育理论理念的指导非常薄弱,缺乏对学生个性化状况的沟通分析。不少学校家长会,成了埋怨指责会、训斥会、推卸责任会。随着网络技术的发达,班主任、学科教师利用网络和家长微信群,转嫁教育教学责任,布置作业,让家长打印,让家长辅导作业、批改作业,甚至批改试卷,监督学生完成诵读作业、书面作业、教辅试卷,并且签字。这样不是共同育人,而是家校合起来给学生施压,让家长帮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

2.家长微信群变成了互相绑架、互相利用的渠道和载体

班主任在家长群发号施令,家长一呼百应,唯恐点赞响应不及时,影响了孩子在班主任心目中的印象。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考试负担,排名压力,相当多的应试教育举措,通过家长群得以实现和强化。在这样的链条关系中,学校和教师失去了作为专业人士应有的作用,沦为了逢迎者、利用者和推动者。

2021年10月16日,“儿童英语口语”平台发布《顶尖学校被举报“双减”违规,举报人在家长群中被大骂,怒写2000多字公开信反驳》,上海建西学校有一个传统,根据考试成绩设立阶梯班,即重点班和非重点班。该校开学后举行了一场月考,并准备以此为据分班。一位家长认为该行为违背了“双减”政策,要求取消分班,学校未采纳,他便向教育主管部门举报。校长受到上级批评,学校取消了月考和期中考。许多家长对此十分不满,在群里大骂这位家长。这位举报者不甘被骂,写了一封长信,详细阐述了自己举报的原因。但该信在群里发出后,却有家长写信反驳。此事轰动上海家长圈,并在全国广为流传。

“双减”政策对家校共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全国人大审议通过的《家庭教育促进法》对家庭教育提出了基本遵循。但是,《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真正实施,在社会层面难度较大,在家庭层面也非常不易。而学校却有着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学校一定要重视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支撑配合,重视提升家长的教育理念,要对家委会,家长群,家长学校,家长培训会进行科学引导,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积极配合,坚决摒弃迎合、利用家长群让家长曲线“代言”学校及老师的行为。

四、必须勇为好教师,实施真教育

什么是真教育?教育不仅仅传授学生知识,还关系到他们的心灵和情感。教师和学生、家长和孩子,彼此可以听到对方的呼吸,感受到对方的心跳,这才是教育。诚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幸福是人的最高目的。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使命是什么?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其实就是“幸福”两个字,这是我们每个人一生追寻,但又经常被我们忘记的事情。德国哲学家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中国十大教育英才”朱永新说:“我认为,教育最重要的是两件事,一是让人成为人,二是让人真正拥有幸福。教育一方面教人拥有创造幸福的能力,一方面教育生活就应该是幸福本身。”对于真教育的理念,贵在内化于心,重在持之以恒的外化于行。

什么是真教师?真教师就是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好教师:“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够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欢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作为教师,必须有坚持实施真教育的勇气和自觉。

如何实施真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我希望尽可能地充分满足孩子们多种多样的兴趣和企图。换句话说,我希望孩子们生活和学习得有意思。”这段话看似平淡无奇,但却非常清晰明了。对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是“有意思”,而我们往往强调的是“有意义”。我们的目标,我们的使命,我们的课程等等,教育当然要有意义,然而我们往往忽略了教育还应该“有意思”。什么是“有意思”呢?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李镇西说得好:“所谓‘有意思’,就是情趣,就是浪漫,就是妙趣横生,就是如沐春风,就是其乐融融,就是心花怒放,就是欢呼雀跃,就是心灵激荡等。”忽略了“有意思”,“有意义”就成了空中楼阁。对于处于义务段教育的学生,尤其如此。

最后,让我们听听苏霍姆林斯基的告诫:“请记住,远不是你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假如学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项教育任务的话,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培养丈夫、妻子、母亲、父亲。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医生。”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教育学会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