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四五”开局之年的2021年,西安市拉开了“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的大幕,计划用3年时间,培育600所“新优质学校”,使之成为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

据2020年西安市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市小学1172所,初中324所,普通高中171所(不含职业高中),其中民办共160所。从数据看出,大部分是公办学校,但由于种种因素,公办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一度偏低,且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差异较大。

“近两年,西安市义务教育通过组建‘名校+’,将原本最大的短板‘弱校’迅速补了上来,群众对家门口的‘两头’(名校和弱校)公办学校满意度越来越高。但与此同时,大批‘中间’部分的公办学校老百姓关注度高、满意度低的矛盾却逐渐凸显了出来。此次‘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遴选的标准是有一定办学基础且具有提升空间的公办学校,聚焦‘中间’学校的内涵提升,这是为办更多群众家门口好学校放的又一‘大招’。”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区域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王越群说。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所主任、教授刘天才同样认为,“‘计划’若能顺利实施,600所新优质学校创建成功的话,必将极大改变西安公办义务教育现状,对促进西安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意义重大。”

根据“西安市新优质学校实施方案”,西安市教育局要求此次遴选的学校完成7项重点任务:优化学校办学条件、提高学校管理水平、聚焦课程教学改革、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教育评价改革、提升学校区域影响,具体要依据84项评估细则进行全方位提升。在校长们看来,这是提纲挈领给学校提供了一个发展路径。

去年10月左右,记者走访了西安高新区、新城区、临潼区三地9所新优质成长学校,既有偏远农村校,也有城区老校、改建校,实地看到了这些学校一年来的“成长答卷”。

“颜值”升级 青春亮丽

走进临潼区任留街办三王小学,初秋的校园鲜花怒放,错落有致的绿植环绕着中式长廊,若不是崭新的塑胶跑道标志着这是一所小学,记者还以为自己漫步在花园中。美丽的校园俨然已成为周边农村民居中最亮丽的建筑。始建于1976年的三王小学是临潼区首批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学校之一,2018年重建的一栋现代化四层教学楼虽然解决了功能部室和现代化教室问题,但是阅览室和水泥操场一直是师生的遗憾,在此次的提升计划中,学校将这两项作为硬件提升项目,九月开学前都已到位。

现代化办学条件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性条件。优化学校办学条件是成长学校提升的任务之一。像三王小学一样,首批成长学校普遍建校早,办学的设施设备需要新建或改造,各校便依据发展需求,制订了优化办学条件的项目单。大部分学校翻新了教室、教学楼外立面、塑胶操场,升级或新建了功能部室,也制订了个性化提升的项目单。如临潼区代王小学涉及教室照明设备、升降课桌椅、办公室电脑等;临潼区代王初中将配置智慧黑板。新城区长缨路小学改扩建了1000平方米的综合楼,新建了录播教室,升级了广播系统与信息化教学设备;新城区西光实验小学自达校区优化了艺术类功能部室等。高新区第三十三小学校舍及校园环境焕然一新;高新区第四十五小学(前身为鄠邑区庞光中心学校)通过新增外挂电梯送餐到教室,将腾出的餐厅改造为学生活动中心,解决了严寒酷暑组织活动困难的问题;高新区第十八初中校园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教室安装了智慧黑板,接入直饮机,公寓通上热水、装了空调。

然而每所学校办学条件的优化远不止这些。在西安市华山中学的实地走访中,征得同意后,记者随机进入初二(4)班,一堂生物课正在进行中,学校的智慧黑板上正展示着青蛙呼吸、消化等结构的动态三维立体演示图。这是该校于2021年引入的理化生虚拟仿真实验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正在上课的老师王梦娇认可道:“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的引入,打破了之前老师在课堂上画实验、讲实验的局限,把一些不太容易操作和准备的实验真正地带到课堂上,能够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观察,对真正到实验室去做实验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学生还可以在手机终端和电脑终端登录系统反复模拟练习实验流程,了解实验内容,提高了正式实验时的速度和成功率。而且虚拟仿真实验直观逼真的展示,增强了学生上课时的代入感和参与感,课堂效果远比之前好很多。”此外,华山中学还配置了网上阅卷系统、评价系统。“阅卷系统和评价系统帮助老师更全面和系统地了解学生学习和发展情况,因材施教有了更多的科学性。”该校教学指导中心主任贺峰说。

对于办学条件的提升,新城区长缨路小学校长董宁道出校长们普遍的心声,他们都认为此次新优质成长计划给学校带来了充足的发展。“之前受学校面积和建设资源等的限制,虽有很多建设规划方面的想法,但一直很难落地,在此次的创建过程中,得以实现,满足了现代化办学的需求。”

从操场到教室,从功能部室到办公设备等,改造后的校园无处不透着现代化气息。“秋季开学后,学校哪哪都变了,崭新崭新的。”“一进校门亮堂得很。”……聊起这些学校的变化时,家长们的满意之情溢于言表。家长的口碑便是办人民满意学校最好的奖杯。

牵手“名校” 全面“加速”发展

在高新区第三十三小学举行的一场“漫步诗语——唐诗演吟与唐诗配画”语文学科活动中,一至三年级的学生一边吟诵唐诗,一边演绎着唐诗;四至六年级的学生们用手中的画笔巧妙勾画出一张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唐诗配画作品……

这是该校“唐文化”的生动实践。围绕“唐文化”,学校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开设了系列课程:一年级是唐诗吟诵;二年级是唐食研究;三年级是唐画和唐乐;四年级是唐三彩和唐泥塑;五年级是唐舞;六年级是唐名人和唐建筑。且与西安外事学院共建了“唐文化”课程实践基地。

“三十三小的前身是雁塔区辛庄小学,学校建校早,之前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校园文化更是一片空白。”该校教导处主任陈毅花说道,“学校文化指引着学校的发展,我们学校地处高新区唐兴路,又依托附近的大唐遗址公园,所以将校园文化落脚到‘唐’文化。从校园环境布置、课程研发、实践探究、敲定吉祥物‘唐小辛’等,做了多方面的探索。”

这些变化和西安高新第一小学的引领帮扶有着很大关系。

在高新区首次召开“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推进会的第二天,已在“名校+”工程、集团化管理等方面有着成熟帮扶经验的西安高新第一小学与高新区第三十三小学及时召开了帮扶碰头会,并碰撞出全面提升的合理化实施方案。

如何带动三十三小发展?“我们坚持了‘走进+校、下沉学科、下势帮扶、立体提升’的十六字帮扶方针,采取‘开展一次活动、树立一个标准、建立一种模式、培养一种精神、推向一个平台’的‘五个一’策略,探索实施与‘+校’同步开展主题研讨、同步组织学科活动、同步举行竞赛考评、同步开展课题研究的‘四同步’路径,全面带动学校文化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教师培养、学生教育,促进学校全方位成长。”西安高新一小“名校+”总校长刘英明揭秘道,“在管理上采取纵横交错的网络化管理,来推进各项工作。横向联动:即校级领导领衔的党政综合部、教育教研部等五大部门进行联动,如中层对中层、教学对教学、家委会对家委会等,保证了学校各方面工作都有直接的对接。纵向联动,即每周一次校长联席会统筹部署,各校区自上而下执行落实。这样最大化地实现了资源共享、智慧共享,高效有力地带动了成长学校的发展,也将管理由之前的‘一家输血’变为双向赋能,变一家拉车为共同驱动。”

名校和成长学校,校情、学情等都不一样,名校标准怎么对接成长学校,成长学校又怎么跟得上?“我们不是把所有工作都管起来,而是借着具体的一项一项活动或者一项一项工作,让‘+校’感受什么是一小的标准、精神和追求,形成一小带动,把‘+校’拉到一小的标准上来。”刘英明校长剖析道,“如在2021年暑期,我们把集团成员校所有老师集中在一小备课,各学科一课一课过,这样不仅将质量的基础性标准提高了,也有了最基本的质量保障。”“学校成为一小教育集团的一员,大家都很受鼓舞。不过真正动起来的时候,出现了对节奏或者标准等不适应的情况,我们就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确定适合学校发展的路子。但是跟着跟着,视野开了、理念变了、行动变了,原来觉得不可能的一点一点变成了可能,量变引发了质变。”三十三小何晖校长说,“以学科教学为例,各学科的主题活动普遍有所增加,如数学有趣味数学和金牌小讲师,艺术类有校园好声音、灿烂小剧场等。”

高新区首批12所成长学校,都有这样1所名校牵着手走。如西安高新一中牵手高新区第十八初中,西安高新区第二学校牵手高新区第四十五小学。“高新区的成长学校大部分是由其他区划转过来的村校,这些学校的校长、师生,他们不是不知道上进,而是不知道怎么做,现在让名校带着,在带的过程中,他们就逐渐看到了课原来还可以这么上、活动原来还可以这么整、学校原来还可以这么办,思维和视野逐渐被打开,理念跟着变了,由被动发展变为主动发展了。”西安高新区教育总督学李鹏说。

“名校+”是西安市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重点工程。和高新区一样,其他各区也都以不同形式推动成长学校和名校牵手。如临潼区代王初中和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签署合作校协议,西安市自达中学分离后的小学部成为西光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一员。

欣欣校园 教师干劲十足

“2021年给我们分配了体音美科语数英、校医等10位新人,一下解决了体音美科专职教师的问题,也解决了学校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补充新教师的事让新城区长缨路小学老师们备感振奋。

结构性缺编、缺员问题是公办学校大多都存在的问题,也制约着公办学校的发展。在建设教育强市的目标下,近三年,西安市招聘了一大批教师,为新优质成长学校补充了新鲜血液。

教师数量足了,专业水准也得跟得上才行。有了此次专项资金的支持,各校都加大了“引进来走出去”和校内培训力度。如华山中学暑期组织全校教师参加了心理教育、教育理念、教学方式、信息化教学技术等内容的3天培训。还派高中相关教师外出学习新高考,为新高考的到来作准备。邀请文化学者商子雍等多位名家进校园作报告。且和陕师大签订教师培养协议。“以前由于资金限制,教师轮流参加培训。2021年培训更深入更频繁。教师专业成长起来,助推学校向更加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华山中学校长张庆说。再如迎来了20多位新教师的西光实验小学自达校区,假期除组织新老教师全员参加培训外,开学后每周还安排老教师带新教师上晚课,涉及三笔字、微型课等十几项内容。西光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总校长姚秦给新教师定的目标是:三年之内必须出师,成为区教学能手。“学校给每个老师都建立了成长档案,评优晋升绩效考核等都按业绩来说话,目的是让教师内心都要有争优的意识。”

除了培训,各成长学校也都系统地制订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临潼区代王初中制订了教师技能三年培训方案。“三年后对老师进行综合评价看能否过关,我们的目标是让站在代王初中讲台上的每位老师都成为学校的一张名片。”该校校长孙莎期待着队伍的成长。新城区长缨路小学根据教龄和发展状态将教师分为职初教师、成熟教师、骨干教师、首席教师,分别制订阶段目标,进行分层培养。如对职初教师,形成专项培训、“青蓝”结对和实践为本的三路并进的培养模式;对骨干教师,结合专设课程、新教材教学引领等方面,设计具有生长力和创新点的教学工作,形成自身的专业特色与教育境界,领跑教学前沿。“层级发展,解决了我们的职业倦怠问题,现在不管职称评没评,我们都不会躺在功劳簿上变佛系,都给了自己一个更高目标和要求去努力,心里都在暗暗使劲。”该校数学老师雷蕾觉得同伴们的心气都变了。

为了建强教师队伍,各区也都不同程度地改革了体制机制。新城区推行了校长职级制,将中层任命权力下放给学校。教师招聘试行先面试后笔试。高新区第十八初级中学实行了全员竞聘上岗,修改调整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办法,开启了能者上、庸者下和多劳多得的模式,提高了教师队伍的士气。教师所发生的这些变化,在高新区第十八初级中学校长吴钊看来,都是基于教师自身的发展需求有没有、能不能被外部环境所激发。新优质成长计划的实施使得校园环境新、理念新、发展路子新,再加上与名校牵手等因素的点化,教师的干劲被充分激发了。同样一个人,内心充满了激情,状态就不一样了。

多彩“沃土” 学生拔节成长

在高新区第四十五小学,记者看到学生创作的书法、手工绣品、农民画、水墨画、创意剪纸、瓦楞纸板画错落有致地摆放在活动中心;农耕文化博物馆墙上挂着一幅幅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人民群众生活变迁的照片,馆内陈列着纺车、纸契、蓑衣、油灯等多种老物件;茶艺教室里,伴随着轻柔舒缓的音乐,“小茶艺师”练习烹茶,茶香与茶韵在教室里蔓延开来,看着他们行云流水般的动作和自信的面庞,很难让人相信,这些“小茶艺师”都是农村孩子。“除了上述功能部室,学校还开设了轮滑、篮球、锣鼓、秦腔、街舞、书法、美味小厨等社团。我们的孩子是农村学生,但教育是一首诗,诗的名字叫未来,我们要让孩子从历史中知道我们曾走过什么样的岁月,在今天得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后,可以以更好的姿态面向未来。”校长张乃权说,这些得益于新优质成长计划的实施。

社团、课程、活动是学生身心发展、拓宽兴趣、养成个性、锻炼能力的主要载体。“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适逢课后服务、“双减”大政,各成长学校的社团活动像四十五小一样精彩纷呈。校本课程、活动也都在逐渐丰富起来,像新城区长缨路小学的阅·品古诗文、乐·思数学游戏、乐·思数学阅读、悦·述英语实践、跃·动篮球、悦·听音乐、印痕之美版画等课程的实施融入到学生的整个学习时域中,实现了课程与素养提升的深度融合。

2020年底,由原鄠邑区三校整合而成的高新区第十八初中作为高新区开展中小幼一体化办学改革的试点校,在高新一中的引领下,以“为时创新人尽其才”为校训,实施行知特色课程,艺术节、学科节、志愿者进社区、三星研学、名校参观等活动在成立之初就有序开启。“学校从内到外都变了,漂亮有趣,活动社团多了起来,再也不用到外面报班了,真是省了不少力气。”学生们普遍有了这样的感受。“一所学校支撑一方区域经济、民生的发展,学校处于秦渡街办这个农村区域中,覆盖50个行政村,现在有了这所学校,家长没必要让孩子再去其他学校借读,也不用去陪读了,半年学生回流人数有70多人,预计未来人数还会有所增加。”吴钊校长说。

学生回流在其他成长学校也都开始有了不同数量的体现。“用脚投票”是老百姓对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实施效果的“最生动的回答”。2021年12月24日,西安的212所学校被命名为西安市首批“新优质学校”,这是新优质学校成长计划实施以来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第二批成长学校目前已启动实施,未来,相信在“双减”“名校+、名校长+、名师+”工程以及建设教育强市目标等持续给力的举措下,西安公办义务教育的优质均衡之路将越来越稳。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