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尔曾经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现如今,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应有的生命适应能力和挫折的耐受能力。前不久,我收到了这样一条求助短信:我是一名三年级的年轻班主任,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到生命的意义,我上网搜查了很多相关素材,还利用班会课进行生命教育,从历史上的黑死病、鼠疫、天花、霍乱、非典等疫情谈到新冠肺炎病毒,从当今社会一些青少年漠视生命的行为讲到医护人员对生命的敬畏,我和孩子们讲生与死,和他们讨论未来如何面对困难、如何面对挑战、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可孩子们似懂非懂,也说不出什么感悟来,真的好难啊!我到底怎么才能让孩子们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呢?

这名班主任反映出来的正是学校生命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脱离儿童时代的认知方式,没有考虑到个体的差异性。因为儿童心智发育还未成熟,尚未产生独立意识,他们对生命的理解和认知都是很浅显的,根本不适合一上来就触及死亡这样沉重的话题。所以,生命教育需要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选择相应的教育形式,这才是有生活的教育,有生命的教育,儿童真正需要的生命教育。

一、当前小学生命教育的现状分析

就目前来看,由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小学生命教育遇到了新的挑战和难题:

1. 资源泛滥,实用性素材匮乏

十年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已经把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纳入其中,但现实是小学开展生命教育的都不是专职教师,当他们想寻找一些生命教育资源来用时,却发现相比于已然不足的优质语数资源之外,网络上铺天盖地的生命教育资源中真正高质量的少之又少,所以在没有统一的标准可循又缺乏可用性素材的情况下,学校及教师要开展生命教育是很难的。

2. 方式单一,割裂了生命教育的整体性

当前,各地区学校就生命教育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但始终把生命教育视为单独的内容在进行,强调生命教育自成一体,极少从学科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认知生命的意义,很少运用学科来渗透生命教育的感悟,从而割裂了生命教育的整体性。同时,生命教育的内容空泛,方法单一,也使得教师只能仅仅向学生讲解简单的生命活动现象 ,不能进一步探究生命的意义,造成学生对生命意义的理解相对窄化。这种脱离实际生活的教育,局限了学生认识生命、珍爱生命、敬畏生命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探究生命意义的行为,难以形成合乎学生发展的生命价值。

3.观念受限,强调学科化取向

受社会中一些功利因素以及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教育只是知识的传授,应侧重于学科知识的积累,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有用价值凌驾于生命价值。其实,教学中能够涉及与生命教育相关的知识或者实践活动并不多,教育内容大多是以形式为主,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也只是对成绩的相关评价,对于学生的道德、人格、意志、抗挫力等方面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导致学生无法深入体会生命的意义。

二、以适合学生的方式打开生命教育的窗口

陶行知是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尤其“生活教育”影响广泛,其中还蕴涵着深刻的生命教育理念。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依据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受众开展不同内涵、不同形式的生命教育,如此才是科学合理生命教育的打开方式。

1.立足学生生活,选用“活教材”

其实,生活就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每个学生都是生活的经历者、体验者。这些体验和经历对正处于发展期的学生来说,非同小可。就教育素材而言,教师可结合“活教材”(鲜活的案例),不断丰富学生生命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引导他们认识生命本质、呵护生命,激发其思考生命价值,扩大教育的深度和广度,进而从中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在生活中受挫有情绪是正常的,我们不要一味去打压,最好的办法是疏通。教师可以设计“做自己的守护者”活动,以此建立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比如,勤洗手、戴口罩、打喷嚏时自掩口鼻等日常好习惯,这些均体现了学生自我防护、爱护生命的能力与素养。教师要教会学生分辨,树立“不论发生什么,生命永远是第一位” 的意识。虽然危险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可以合理规避与化解。虽然挫折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依然是可以克服的。生命意义的背后,呈现给学生的是在生活中遇到危险与挫折我们都应客观对待。

2.基于学生需求,融合多学科

生命教育作为一种全人教育,不适合作为一门独立的课程进行专门学习,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观教育融合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中,注入人文情怀,注重潜移默化,进而实现多方位教育。

一是直接纳入显性课程。我们把生命教育相关的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纳入《道德与法治》《心理健康教育》这样的课程中,将其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让学生进行学习。比如,在平时的心理健康教育课上,我们围绕学生的生命困顿,从生活方式、人际关系、学习问题、生命意义等方面入手,有针对性地探索生命奥秘、寻找生命支点、提升生命情操、拒绝生命诱惑、追问生命意义,把生命教育内容自然地渗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让生命教育为心理健康教育助力,促使学生树立良好的生命观和生活观。

二是巧妙融入隐性课程。语文、体育、音乐、美术、科学等都包含生命教育、情感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命教育作为教学资源。例如,在统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地震中的父子》一课,文中讲述了在一次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心怀信念,不顾众人的劝阻,经过38小时的挖掘,最终在废墟下把自己的儿子以及儿子的同伴救出来的故事,讴歌的是父爱的伟大,赞扬的是父子之间深厚的情感。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先提问:“到底是什么让孩子在废墟里支撑了下来?”然后引导学生明白“是伟大的父爱和顽强的毅力让他支撑了下来”。文章中所要教会孩子们的就是对生命的无限热爱和对生命的万分珍惜,类似于这种蕴含生命意义的文章,教师都可以拓展并运用。

3.从学生的视角,创设新体验

认知与体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原则。新课程认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情感、态度、价值的形成,都是通过丰富的生命体验建立的。因此,站位学生的视角,创设生命教育的活动体验情境,用适合学生的解读方式来体悟,是最容易实施的。例如,为宣传消防与自救,学校联合消防队组织学生现场模拟身处火海的演练,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体验中领会生命的意义,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及珍爱生命的意义,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教育情境对于生命教育,就是改变了以往的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这是生命教育的根本之所在,也是教育者的睿智所在。又如,学校每学期会安排相应的主题教育活动,利用母亲节开展 “我为妈妈捶捶背”“妈妈我爱你”等感恩教育活动;盲人节开展“假如我失明了”,体验一小时盲人的生活,感受生命的不易,学会关心身边的残疾人;重阳节走进敬老院举行关爱行动等,通过节日点发现生命教育的契机,融入生命教育的内涵。

4.满足学生心理,实现全评价

每个学生都有被肯定和被尊重的内心需求。我们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对于学生的评价是比较笼统的,而且更多的是关于学生成绩的评价,不会提到任何与生命教育有关的内容,这也是忽视学生、漠视生命教育的一种表现。所以,当下我们要尽量改变自己的评价制度和评价方式,对学生平时的表现、态度、情感、意志等各方面进行评价,要主张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评价,从而得到客观、全面、准确的评价结果。

除了传统的测验评价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全方位、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来进行评价,其中涵盖了各种不同的评价内容,如动态评价、档案管理评价、生态评价和直接评价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时,当发现学生的回答偏向于生命教育方面,那么教师就应给予极大的肯定。当然,在进行评价的时候,我们也要注重自己评价内容的丰富性以及评价方式是否具有多样性。教师要做到给予学生最全面、最科学的评价,这样才能使得他们更加愿意参与到“生命意义”的教育中来。

生命如花,必须接受阳光沐浴和风雨的洗礼。通过生命教育的实施,给学生一定的成长空间,让他们自己去体验;让学生积极面对困难,主动迎接挑战。我们期待通过适合学生的生命教育方式,让学校变得更有生长力,学生变得更有生命力。希望通过生命教育,让教育从此“名实”相符,让幸福从此溢满心房。

作者单位 江苏省宜兴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