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具有支撑、引领作用,做好学校教科研工作,提高教科研工作的实效,对学生、教师及学校的共同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实践研究提出“理清三大主体,把握三大要素,明确三大原则,制定三项举措”四把金钥匙,旨在开启学校教科研工作的大门。


一、“三大主体”是学校教科研的核心

(一)学校是教科研的第一主体

1.发挥教师资源优势。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可以让他们负责社团或者兴趣小组,发挥其所长。教学能力强的教师,可以让他们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对教学经验的总结与引领示范上。工作责任心强且有耐心的教师,可以让他们担任班主任,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自信、自强、奋发有为的良好素养。2.打造优质教师队伍。一是内部精准选拔人才。对有思想、有作为、有抱负的教师进行专项培训。二是鼓励教师“现学现教”。开放图书阅览室,营造氛围,创造条件,动员教师静下心来读书、安下心来教学、潜下心来研究。三是多途径完善培训体系。开放网络资源,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网上学习,观摩名师公开课。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继教网、中央电教馆等取得联系,开通使用系列培训资源包。3.定期组织“岗位练兵”。一是课题研究要予以专业点评。二是校本研修内容要合理取舍。三是集体备课目标要定位准确。四是各类教研活动应扎实有效开展。有准备、有思考、有实践,有专家指导的教科研活动效果才会更好。

(二)教师是学校教科研的第二主体

教师要做好教科研,应具备以下几个特性:1.自觉性。除参加校内定期组织的教研活动以外,还应充分利用教学之余,突破时空开展教育教学研讨活动。2.自主性。教师要有主动承担教科研任务的意识,把参与教研活动、承担教研任务作为提升自身业务水平的机会。3.方向性。教师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有所侧重地选准自己感兴趣的项目进行教科研的相关实验。4.时代性。教师要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教学的需求,学会取舍和筛选,要能够善于挖掘现代与传统、未来与发展的关系,正确地认识文化差异、处理好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整合各种资源为“我”所用,为“研”所需。5.专业性。在教科研过程中,教师面对困惑,要能做出专业的解答,科学的评判。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突出因材施教,静心思考课堂教学改革“新生态”,潜心研究不同学段教育“新内涵”,全面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学生是学校教科研的第三主体

1.教科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科研落地生根在学校,如汉阴县依据所处地域特色,挖掘汉阴三沈文化,经过多年的实践研究,对学生人生观的形成探索出了一条成功之路。其核心培养了学生懂得谦让,学会尊重,遵从孝道,自强自立,勤奋上进,刻苦努力,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做人的基本道理。2.教科研能够增强师生关系的融洽程度。例如,我们以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为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明显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也逐步形成。3.教科研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践行学校的共读、共写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在着力推进全民阅读习惯培养方面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三大要素”是学校教科研的关键

(一)选取研究问题是教科研的第一要素

问题即课题。有了问题,也就明确了课题的研究方向,有了问题,也就有了寻求解决问题的动机,寻求问题解决的过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科研。1.研究课例资源。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一课时,教师设计“在信封中装入不同的平面几何图形纸片,让学生摸索出三角形”的导入情境,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由此课例,教师确定“如何创设朴实无华的数学教学情境”这一研究主题。2.研究学生资源。学生资源主要指学生在校的学习现状,包括学生作业实录、作品集、学业水平综合素质评价等。利用这些资源,教师可以清晰地掌握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身心健康成长状况,从而家校联合制定出切实可行的中长期学习规划。当然,教师也可以围绕学生成长中的共性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问题。3.研究学科融合。例如,语文课本中《记金华的双龙洞》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这两篇课文,有很多内容是关于数学方面的知识,教师要结合数学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案例研究。

(二)技术方法是教科研的第二要素

选准问题的同时,就应该针对问题选择技术方法进行同步研究,同步解疑。因此,采取何种方法和技术手段进行研究非常关键。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某一个领域的具体研究现状,避免重复研究,力争做到填补空白研究和在此基础上的创新研究和实用性研究。2.调查问卷法。现在,运用“问卷星”等网络调查手段进行信息化处理,是目前调查问卷法通用的技术手段。3.案例研究法。通过对某个教学案例的研究、分析,从而为解决类似的深层次问题提供依据。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采用录播、回放、集体进行研究的技术手段。没有设备配置的学校,可以选择用摄像机进行录制,或者把教学过程重点环节用纸笔予以记录,同样也可以起到集体诊断的效果。

(三)研究结论是教科研的第三要素

课题研究结论,是教科研中最重要的环节。重点要考量发现的问题解决了没有,解决的过程是怎样的,解决后的效果是怎样的。解决的效果,分为两个方面来说明:一个是理论成果,一个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包括发表的论文、案例、教育叙事等;实践成果包括课例、学生作品等实证支撑材料。

三、“三大原则”是学校教科研的基础

(一)在知识的建构中,以学生为主体

例如,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中,如何让学生理解5×3和3×5的意义,他们表示不清楚。此时,教师就要根据学生在课堂中的生成,适时地引导他们进行思考、表达和交流,进而让他们明晰概念、理解意义,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理解透彻、牢固掌握。

(二)在探究学习中,以教材为蓝本

学生知识学习的过程是逐步建构的过程。知识在逐步建构的过程中,学生会有深浅之别,难易之分,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把这些知识连成线、穿成串、织成网。例如,s=vt,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个过程,教师必须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学习素材,抽象出当s表示路程,v表示速度,t表示时间的时候,它就表示一个行程问题的数学模型。再让学生举出生活实例帮助其理解,这样建立的数学模型才是立体的。

(三)在教学设计中,以课标为依据

课标是学科的纲领性文件,教师要能够在读懂的基础上,达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效果。以《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例,在它之前还有“实验版”和“教学大纲”。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最大的区别是大纲是以知识为本的,课标实验稿是以人为本的。从课标实验稿到课标修订稿,从双基到四基,从两能到四能。这些理念上的变化,也深刻地影响着课堂教学的变化和学生学习的变化。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科研的时候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理念,并贯穿于教育教学之中。

四、“三大举措”是学校教科研顺利实施的保证

(一)发挥教师教科研的自主作用

教师在承担公开课时,往往是借用现成的教案、课件或是集体备课的教案进行备课修改,主动思考、主动研课的积极性不高。因此,学校要引导执教教师从课标、教材、学生三个层面出发,提出研课、备课等问题。然后在试教的过程中,逐一做到:诠释自己的见解和主张;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必要时,要进行前测和后测,在充分掌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情境创设、例题呈现和练习设计,最后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风格和特点。

(二)顺应课堂中学情的变化规律

只有把学情作为教学起点,把教学的理念装在心中,教学效果方能凸显。例如,某位老师在绍兴上课,拿的是绍兴黄酒,在贵州是茅台,在北京是二锅头,在陕西又是西凤酒,不同的地域,上课用的直观教具也不一样,这就是在教学中考虑到了不同的学情和不同的地域文化。

(三)尊重集体智慧的结晶

教师要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并通过自身努力吸纳集体的智慧。磨课的过程要有效果、有突破,轻装上阵冲出迷雾,才能寻找到阳光。

总之,教师开展教科研不是单一、被动完成任务的过程,而是相互间技艺切磋、思想碰撞、灵魂渗透的过程。我们不仅要把平时对课堂教学的所思、所悟及时进行总结,更要把集体的智慧进行灵动实施,让每一份耕耘都有收获,让教学和教研充满生机与活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安康市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