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语

随着语文统编版教材的全面推广和使用,如何更好地“贴近编者的编写意图,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凸显深度学习,促进教学方式的不断变革,以单元整体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真正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成为广大语文教研员和一线教师着力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本组策划涉及“整本书阅读策略研究”“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全新视角”“教学一线案例的深度思考”等,从单篇到单元直至整本书都渗透了统编版教材“基于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聚焦深度学习,凸显学习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线提升”的教学理念,力求通过教研员的深度思考和一线教师的课例研究给广大教师一些启示,有效提升一线教师的教材解读及教学设计能力。

——栏目主持人 王晓纲


初识绘本,是语文名师窦桂梅执教的《我的爸爸叫焦尼》一课,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一个个动人的故事,加之窦老师声情并茂的引导,使笔者对绘本产生了极大的兴趣,而真正走进绘本则源于甘南的一次培训,我们的教师与藏区学生也是通过绘本《是谁嗯嗯到我的头上》交流的。在绘本阅读课上,藏区学生投入的神情、渴望的眼神和迫切想要表达的欲望,使笔者被绘本的魅力所折服。

一、绘本阅读的学生视角

绘本是图文配合、强调用图画讲故事的书,是世界公认的适合亲子共读的儿童读物之一,具有高度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又能够浸润学生的心灵。绘本不仅是非常有趣的书,还是启迪学生智慧的书,更是发展学生思维的书。绘本是以图画为主要素材,配以少量文字的书籍,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及其中的哲理。学生初读觉得有趣,再读觉得有益,深读觉得有意。

以《小房子变大房子》为例,看到这个标题,学生肯定想知道“为什么要把小房子变成大房子?”“小房子是如何变成大房子的呢?”“为什么把动物弄进房子,房子就变大了?”等一系列问题的答案。这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促使学生带着问题在书中寻找答案,无形中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初读这个故事后,他们可能不太明白,甚至还会产生新的疑问:“房子没有变大呀,为什么题目是《小房子变大房子》呢?”再读之后,他们就会明白原来是动物“光临”后,老奶奶突然感觉“房子好像开始变得宽敞了”。其实,不是房子的大小变了,而是老奶奶的心态发生了变化。相信学生阅读后会为聪明老先生的办法感到“特别”,也会被绘本中动物“折腾”的场景所吸引。所以说,内容丰富、情节曲折、结局新颖的绘本,学生读后都会觉得非常有趣。

如果再读,会觉得作者的用心之处在于绘本的内容并没有说教,但学生读完都会悟出或浅或深的一些朴素的哲理,而这些哲理非常有助于学生优秀品格的形成。所以绘本的结尾处一般会有儿童文学作家或文学家的一些品评,会引导学生再读绘本,进而加深学生对绘本的理解。在绘本《小房子变大房子》的最后,作家梅子涵这样写道:“老太太的烦恼谁都会遇到,但是我们不可能人人能遇见聪明老先生,所以我们要自己成为那个聪明老先生。把鸡抱进去,把羊牵进去,把猪推进去,把牛赶进去,让它们济济一堂,混乱一片,然后再把它们放出去,使自己豁然开朗,恍然大悟,欣喜便油然而至!”这种道理对低年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绘本故事是值得一读再读的,只要他们阅读时觉得有趣就好。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渐渐明白“聪明老先生没有改变房子的大小,而老奶奶却觉得房子变大了主要是她的心态发生了变化”的道理。

当然,绘本图文并茂,对学生的吸引力非常大,如何使其更加有趣,也是插画师必须考虑的问题。绘本《小房子变大房子》中的动物表情各异,有喜悦、有调皮、有失望、有满意,等等。老奶奶的表情也非常丰富,画面感特别强,学生读图时也能了解故事的情节发展路径。另外,老奶奶家中物品的对比、聪明老先生的人物造型等都别具用心,值得学生进行探究。他们不仅可以探究文字带来的温情,还可以探究隐藏在图画中的秘密,这也是绘本学生视角的集中体现。

二、绘本阅读的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将第一学段学生阅读的目标定位为:“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任务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从这一点我们不难看出,学生的阅读兴趣是从浅显易懂的故事中养成的。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必须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

在小学低年段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以绘本为桥梁,依托绘本的“图画”和“文本”两大元素,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艺术鉴赏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引入文字书,最终构建全方位的“阅读”体系,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阅读素养。

近年来,随着统编教材的使用,三位一体的阅读框架已经搭建起来,如何实现课内外阅读的有效整合,如何将绘本与实际教学进行融合,成为教育工作者积极研究的方向。之前,部分教师更多的是从教学的角度思考怎么把这个故事讲给学生听,如何从中提炼教育主题等,对绘本与教学的融合研究较少。如今,讲故事时,教师的眼里不能只有故事,还要有学生,因为学生的眼里、心里、脑海中闪烁着智慧的火花,他们的表情或幸福,或沮丧,或凝重,或思考,或跃跃欲试,这些都是学生与绘本的对话,都是学生阅读欲望的体现。因此,教师应适时抓住这一闪光点,积极引导学生去说、去读。

绘本阅读教学与教材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文主题的融合,二是阅读方法的融合。绘本阅读是一个过程,并非一节课就能读好的。作为过程性的课外阅读,教师一方面要与学生一起制订详细的阅读计划,另一方面要实施好阅读指导课(导读课)的教学。在阅读指导课中,教师要运用学生学过的方法,如观察、预测、想象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通过自读、伴读、交流等方式提升阅读能力。

1.抓住学生阅读心理,在阅读中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

在绘本《小房子变大房子》中,老奶奶的房子很小,她请求聪明老先生帮忙把小房子变成大房子,聪明老先生是怎么做的……故事就此展开。房子本来已经很拥挤了,再挤进去一只母鸡、一只山羊、一头小猪。此时,学生就会想“怎么还要进”,绘本中,老奶奶的表情、神态“诧异(捂嘴、摊手、瞪大着眼睛等)”、老爷爷的画外音——“别急……”,这些看似逆向的表达有着别样的阅读效果。

房子本没有变,变的是老奶奶的感觉,“没有感受更加的小,就不知道自己的其实也不小;没有经受更大的拥挤,就不知道自己的空间是多么的宽敞;当你懂得满足的时候,那你就知道了幸福的味道。幸福明明就在你坐着的椅子前,你用餐的桌子上,你上学、上班行走的路上,你获得的成绩和奖励中。如果你看不见,不感动,不感激,那么你就会沮丧,你就会觉得幸福一次也没有光临过。”这个故事其实就是告诉学生要懂得知足,要懂得感恩。因此,在绘本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细致观察图画,将图文结合起来,从而逐渐读懂绘本故事。

2.紧扣课标要求,在预测中探究故事的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虽然“预测”是三年级才会讲授的阅读策略,但是在二年级教师已经开始渗透“根据课文情节展开想象编故事”的阅读方法了。因此,在绘本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先大胆预测,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走向,开启学生的阅读之旅。这个故事的结局比较出乎意料,所以预测可能会有所偏失,但预测的过程却是非常有趣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预测每一种动物进入房子后,房子会变成什么样子,以及故事的结局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或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经验进行预测,他们的阅读能力得到极大的培养,思维能力得到很大的提升。

3.借助语文要素,在想象中感知人物的心理

老奶奶本想减少点儿东西把房子变得大一些,没想到聪明老先生出的主意却是把房子填得越来越满,且进来的都是动物,一番折腾后,家里的花盆碎了、窗帘坏了、罐子倒了,原本舒适的居住环境被破坏了,这一有悖常理的做法着实令老奶奶费解。因此,教师在阅读指导中可以让学生结合绘本人物的表情,想象他们的心理活动,进而探究聪明老先生的办法是否有效。想象是小学阶段阅读文本重要的方法之一,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均在引导学生借助想象理解文本、发挥想象续编故事等。

4.建立文字图画联系,在思考中体会其中的哲理

低段学生由于阅读能力较为欠缺,他们直接从故事中提炼或升华哲理比较困难。在阅读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易记易忘的特点,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将前后文联系起来,并思考为什么绘本中说“现在,小老太太欢天又喜地”“房子一点儿也不小,一点儿也不挤”这个问题,还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能说多少说多少。长此以往,儿童的思维架构就逐步建立起来了。

三、基于课例的深度思考

浅显易懂的绘本故事大多分为无字绘本和图文绘本。对于无字绘本,教师一般会采取“观察—想象—表达—提升”的教学方法。比如《我的蜜蜂朋友》可以采取“画中有话”的教学策略:用“朋友”引入绘本(联系生活)—出示图片、感知情境(感知预测)—借助观察、趣谈发现(图片转化)—借助想象、丰富积累(想象画面)—试讲故事、训练表达(指向表达)—引导发现、体会主旨(指向生活)。对于图文结合绘本,教师一般会采取“联系—发现—想象—表达—提升”的教学方法。如《小熊孵蛋》是一本文字量相对较大的绘本,学生通过阅读可以感受到小熊的可爱和熊妈妈的关爱。在这个绘本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话中悟情”的教学策略:谈话导入、引入绘本(联系生活)—观察图片、激发想象(感知预测)—引导观察、趣谈发现(图片对比)—结合文字、验证猜测(文字联系)—捕捉心理、补充表达(指向表达)—话题畅聊、丰富积累(指向常识)—细致观察、激活思维(聚焦思维)。

《我的蜜蜂朋友》和《小熊孵蛋》这两个故事都非常有意思,它们的相同点是学生通过故事能够丰富自己的知识,感知和谐生活的美好。不同点是一个“无字”,一个“有字”。教师采取“画中有话”的教学策略让学生补充文字,训练表达能力;话题畅聊中,教师可以将绘本故事与教材中的《小蝌蚪找妈妈》《植物妈妈有办法》等结合起来,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教师采取“话中悟情”的教学策略,可以让学生通过图文对比的方式,在大段的对话中感受浓浓的亲情及友情,理解绘本的内涵。

四、研究融合的实践路径

基于绘本阅读与主教材的融合研究,在指导阅读绘本故事时,教师应采用合适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积极打通课内外的教学壁垒,实现同主题下绘本与教材的融合。在课内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适时地融入绘本故事。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人文主题为“儿童生活”,讲授《明天要远足》一文时,教师可以借助绘本故事《小海螺和大鲸鱼》引导学生课内共读,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课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要避免布置机械的、知识性过强的作业,真正实现课内外融合。教师还可以结合“双减”政策,对绘本阅读指导方式的多样性及评价方式的多样性进行研究。例如,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阅读片段,借助连线考查学生是否读懂了,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绘本中描述的内容说出来或画出来。教师可以将这种评价方式适当渗透于教学或阶段性的检测中,但不能将其作为硬性任务,要避免因阅读而额外增加学生的负担。评价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评价的方式要更加多元化,如定期组织读书节、读书会、读书沙龙等,通过讲故事、听故事、演故事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曾说过:“给孩子们阅读的书是应当很好的!因为这是他们最初的故事,最早的颜色,最难忘的太阳升起和照耀。这样的每一个故事的美好,兴许就是他们后来天天的心情,是他们的性格和人品,是他们隐形的翅膀和飞行的方向,是他们显示给世界的魅力,也会是他们可能赋予世界的情怀和格局。”学生最初的记忆往往是终身难忘的,在这个阶段他们需要阅读的书籍很多,读什么和怎么读都非常重要,教师所扮演的正是引导者和指导者的角色,要带着学生一起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徜徉书海,感知世界,认识自我,憧憬未来。

立足儿童视角,实现阅读价值,是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要结合学生的阅读心理去设计教学。阅读的真正价值是在书中找寻及不断修正人生的目标和方向,绘本作为学生最早接触的阅读文本,教师应积极进行推介和指导,使学生的阅读有延展、有推进、有提升,真正实现从阅读向“悦读”转变!

作者单位 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