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是师生间互动较多的课程,学生间的合作和竞争也十分频繁。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了解,笔者针对初中化学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究,提出了在课堂教学、实验教学、课后辅导中如何进行心理疏导的思路。希望通过本文的探究,可以对广大化学教师提供一定帮助。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师生间的关系,教师的教育理念,学生间的关系,课堂教学的氛围,教师对学生的正面评价和批评,教师面对课堂突发情况的处理,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和反馈,这些行为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一定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在化学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本质上也是心理规律支撑下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下面,笔者就初中化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途径,谈谈自己的实践与反思。


一、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借助教材中的内容,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坚强意志,进而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做到:合理应用教材,选择恰当的、合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自主进行学习,进而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比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设计一些较为有趣的问题,在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兴趣的同时,也能引发他们积极思考。教师也可以建立学生间的学习小组,提出一些探究性的问题,由小组成员共同解决,也可选出一名学生代表发表他们组内讨论的结果,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予以表扬和肯定,然后再提出下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教师要善于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化学实践活动,因为有效的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创新意识,进而促使他们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性格。在传统化学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并不是特别亲密,彼此之间的沟通也较少,这样就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存在片面看法,尤其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批评甚至体罚时,学生会产生消极情绪,甚至可能出现肢体冲突,这是不利于学生成长的。因此教师在面对这种情况时,要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信任关系,让他们对教师产生亲切感,从而让其喜欢上自己的课。

无论是问题的设计,还是学习小组的建立,又或者是探究性问题的解决,又或者是课堂上的评价,这其中涉及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丰富的。传统的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学所涉及的环节往往只是瞄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运用,在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结合化学知识的教学来认识这些环节,我们就会发现心理健康教育能在教学中发挥重要作用。比如,通过心理健康因素的渗透以及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心理干预,可以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或者所要解决的问题更感兴趣;通过课堂上的积极评价,让学生的化学学习过程变得更加顺利,使得学生能有一个良好的心理体验,这些都与核心素养中的必备品格密切相关,因此从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来看,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在实验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化学实验教学中有丰富的素材,各种各样的实验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有助于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化学实验是未知的、有趣的,因此学生都有动手操作的欲望,而当他们在实验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如实验结果总是与课本教材中的不一致,或害怕在实验过程中产生危险,担心一些有毒的化学用品对自己造成伤害等),他们自然就会产生畏惧心理。基于此,教师在教学时不能只满足于让学生对做实验感兴趣,更主要的是要引导他们掌握相关化学知识和实验原理,把有趣的实验现象和化学知识相结合,如此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产生自主探究和思考的学习欲望。

比如,在进行“燃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示范做白磷的自然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把白磷溶化在二硫化碳中,然后将这种溶液滴在滤纸上,教师用镊子将这片滴有溶液的滤纸在空气中煽动,滤纸就能着火,与此相应的做一组对照实验,没有滴上这种溶液的滤纸就不会产生自燃现象。学生对这种实验现象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和好奇心,鉴于此,教师就可以利用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他们进行相关化学原理的探究。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就可以明白:白磷是一种着火点比较低、容易燃烧的物质,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了十足兴趣。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相关化学知识,有效提高了学习效率。

反思这样一个实验,我们可以发现有两个切入点:一是从化学实验教学的角度看,本实验的设计超越了传统的设计,重点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有一个比较的机会,当学生通过比较自主发现只有在滤纸上滴上融化了白磷的二硫化碳溶液,自燃才能够发生。这种由学生自主发现的结果,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这也使得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加明确,这种积极的动机可以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伴随着积极的学习心理。这种积极的学习心理,又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一个积极的反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更加有效地发生。站在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看,实验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为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实验理解、设计、观察、分析能力,而这也可以理解为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正是核心素养的重要指向。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实验的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学生如何观察现象,如何得出结论,还要思考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核心素养所强调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如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所强调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等要素是否顺利落地。

三、在课后辅导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课后辅导不仅仅是对于学生在课堂上无法攻克的难题或知识点进行的辅导,同时我们也应当重视对有些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心理障碍予以重点干涉。

比如,有些学生在课堂上不敢发言、不敢跟同学进行互动,此时教师应当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教师可以在批改作业时,给他们写上鼓励的话,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心理疏导,有助于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对于一些学生的创意回答,教师可以通过夸赞的方式,鼓励其继续努力;对于学生在作业中出现错误时,教师不要一味地打上错号,可以用问号代替错号,如此有助于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培养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一些有进步的学生,教师要在他们的作业本上写上鼓励的话,表示自己看到了他们的努力,他们的付出肯定会有回报的;而对于一些学习较差的学生,教师更要注重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不要过分看重他们成绩的好坏,要和学生一起努力找出问题所在,找到解决办法,从而帮助他们更好地进步。

课后辅导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像课堂教学那么正式,学生学习的自由度更大。虽然在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教师重视课后辅导,但是由于学生很难形成内驱力,所以课后辅导的效果往往不太明显。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就可以从心理干预的角度去着手,努力通过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成就的强调让学生保持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当学生有了这一积极的心理状态之后再去学习,并且将学习延伸到课后,那么学生的主动性就会加强,他们就会自主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且遇到问题不能解决也会向教师寻求帮助,这个时候对于教师而言,有效的课后辅导就会自然而然地发生。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可以进行有效互动,这种互动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力变得更加持久。相应的,在课堂上学生难以获得的一些认识,就可以在课后辅导的过程中得到实现,得到强化,进而学生的学习品质也得到优化。

将心理健康教育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打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同时也能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总而言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和课本知识结合起来同时开展工作。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积极的学习心理,对于知识的建构以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具体到教学当中,教师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皋市石庄镇初级中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