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时代的教育是为流水线服务的,是标准化的。书本一样,考试一样,比的是谁算得快、记得牢、背得熟。未来很多标准化的工作,一定会被机器所取代。未来已来,学生已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课堂教学也要跟上时代变化的步伐。因此,我们提出“数学+X”跨学科主题探究学习,也就是在数学教学中紧扣“立德树人”培养目标,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兴趣和问题出发,立足于课堂实践,打破学科壁垒,实现语文、信息、科学、美术、音乐、体育等多学科融合,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为学生的发展开辟广阔空间。


一、从社会生活中取材,增强学生学习的趣味性

情境是一切认知的基础,基于真实情境的学习内容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探究更具价值。低年级学生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他们的心理、年龄等特点决定了他们有着许多成人体会不到的独特乐趣。因此,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将课程和作业内容以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予以呈现,帮助其主动、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

在教学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中“上下、前后、左右”时,我们带领一年级的孩子们参观了教学楼、各部室,在雁语亭、操场上感受自己所在位置的前后、左右,“为什么教学楼一会在你左边,一会在你右边”,孩子们实地感受着地理方位。“上下楼梯靠右行,为什么位置变化了”,让孩子们充分体验方位的相对性。在教室里,请学生画出自己的座位图,30号学生前面28,后面32号,在纸上画自己的前后、左右都是谁?不会写的名字,可以写学号,如此便增加了方位在教室中的应用。

布置作业时,我们根据学生熟悉的“贪吃蛇”为背景设计“贪吃大嘴吃水果”的游戏,让学生设计贪吃大嘴的行走路线、障碍物位置、水果种类、数量等,在游戏中学生巩固了“上下、左右”的知识,教师最后以视频的方式介绍游戏流程,以此有效训练学生的位置表达能力。

二、从学校生活中取材,提升学生的参与意识

校园生活和学习是学生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以校园集体活动或班级活动为背景设计学习内容,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时有强烈的参与感和代入感,进而在真实的生活中更好地理解数学、学习数学。

1.制作“我爱雁小心意卡”,让数学学习与立德树人紧密结合。一年级学生刚入学不久,对学校还比较陌生,因此我们结合“上下、前后、左右”教学内容,带领他们参观教学楼、了解各部室,当学生熟悉了校园后,我们再根据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制作“我爱雁小心意卡”。 项目式的活动能有效推动学生学习相关知识,在目标任务的驱动下,学生会积极学习数学内容:通过数扣子认识数、会用四种方法数出1-100的数、在美术教师的指导下制作“扣子画心意卡”,在音乐课学唱《放飞希望》的校歌,教师拍摄视频并介绍卡片。在视频中,学生展示“说一说”:(1)数一数自己一共用了多少颗扣子?(2)说一说“1922”“2020”“98”等数字的意思(因为2022年是我校百年校庆,现在学校已经98岁了),说一说我们的校园里都有什么?(3)你还设计了哪些元素?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心意卡以校园事物为背景,整个制作过程融合数学、美术、音乐等多学科知识,学生在实际动手制作中逐步将想法变为现实,此活动让学生在制作时有了一种特殊的亲切感。

2.制作机器人,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手脑协调发展。为了迎接学校11月的科技节活动,我们基于教学单元视角,在单元范围内打破课时边界,将分散的知识内容有机整合起来,如把教材中第六单元“认识图形”的内容设计为“制作一个机器人”的项目式学习活动,旨在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整体性和结构性。

我们把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的“上下、前后、左右”内容扩展到第六单元“认识图形”内容中:有一个长方体纸盒,六个面标出它的上下、前后、左右,将这三组方位具体应用到长方体,然后在课堂上用剪刀剪开,分组贴在纸上,学生要把对方位的认识应到长方体,再把长方体的特征展现出来,最后在课堂上进行拓展,完善对长方体上下、前后、左右的学习。一个方位的学习,我们把它贯穿在两个单元里面,拉通了两个单元内在知识间的学习和体验。

通过如上操作,学生自主发现图形的特征,比教师用课件单纯讲授更为深刻。为了完成既定目标,孩子和家长用纸盒、塑料桶、易拉罐等制作出了各式各样的机器人,在活动中学生掌握了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征,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从家庭生活中取材,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

家庭生活是学生获得现实体验和生活经历的重要源泉,在与家长的交流与互动中,学生可以积累到丰富的直观感知素材。在设计数学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将家长与学生的紧密联系纳入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家长的引领和帮助下多操作、多实践、多感知,进一步促进亲子互动的融洽和谐,同时让学生实现学数学、用数学。

1.在认识“远近”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近大远小、近宽远窄”,我们设计了一份家庭作业:请家长在国庆期间帮助孩子(或者指导孩子)拍一个远近错位的照片。学生后期拍摄的照片创意十足,在课堂展示环节,大家被各种照片逗得哈哈大笑,也在笑声中理解了相关数学概念。

2.在学习第四单元“分类”知识时,我们开展“逛超市、学分类”数学实践活动。学生跟随教师走进超市:超市的叔叔、阿姨引导学生参观超市,介绍超市物品的种类、摆放规律、价格等。学生和教师一起观察超市里商品的分类及摆放,实地感受着超市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在观察、比较、交流的过程中,学生真切地感受着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根据所见绘制超市思维导图,把数学中所学到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活动中逐步体会分类思想,对分类的意义、方法及必要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自身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

四、从社会生活中取材,感受数学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社会生活是学生最好的课堂,学生视野的开阔、见识的增长以及能力的提升都离不开社会生活的正面推动。根据第一单元“生活中的数”教学内容,我们结合当前社会生活的热点进行教学设计,以此提升学生的爱国意识、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1.制作“国庆心意卡”,建立数字与实物之间的联系,在真实社会事件中学习数学。2019年9月,一年级新生入校一个月后,就是我们祖国70周年华诞,结合这一主题我们设计制作“国庆心愿卡”的项目式学习活动。学生在目标任务的驱动下,积极地学习数学知识。通过“数扣子认识数、会用四种方法数出1~100的数、制作扣子画心愿卡,学唱《我和我的祖国》,观看学校拍摄的快闪视频”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生成对学科的认识和对祖国的热爱。

教师基于真实情境融合了数学、美术、音乐、信息等多学科知识,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和体会国家、社会以及个人的责任担当。我们在数学课的学习中,展现了我校“融和教育”理念所倡导的“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相结合的、有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时代接班人”。

2.制作体检表,增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和感受能力。2020年10月,结合西安市迎接“十四运”的社会氛围,我们设计了“迎接十四运,我是运动小健将”主题活动。学生在班会课上和教师一起学习十四运知识,了解了什么是全运会,有哪些运动项目等。

学校在完成“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工作时,学生需要测试身高、体重、肺活量、坐位体前屈、50米跑、一分钟跳绳、视力等项目。这些测试数据,可以有效生成与学生身体息息相关的信息,学生通过对信息的收集和了解,不仅能够增强数学意识,也能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在数学课上,我们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身体数据(身高、体重、肺活量、视力、鞋码等)制成体检表,结合第二单元“轻重、高矮、长短”的内容和自己的身体数据,体会数量间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获取了数学知识,更培养了健康生活的意识与能力,发展了解决问题和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的能力,了解了体育精神,也促进了社会责任感的形成。

总之,“数学+X”跨学科主题探究的实践与研究,我们要紧扣“立德树人”培养目标,积极顺应当代社会发展的潮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媒介,树立融合学科的理念,丰富学生探究学习的过程,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与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雁塔路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