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花馍”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浓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把它作为校本课程开发是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需要,也是弘扬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爱国主义情感,对学生了解家乡风土人情、厚植家国情怀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结合自身实践,现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值得借鉴的经验加以回顾与总结,以起到反躬自省的作用。

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研究——以陕西关中面花为例》,课题批准号:SGH21Y0995。


一、经验与体会

(一)文化自信是关键

有人认为,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工业文明时代已经到来。农耕文明遗留下来的文化形态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那些“老土”的传统习俗和学生实际生活相差太远,应该予以摈弃。毋庸置疑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其本质是对传统文化的不理解和对乡土文化的冷漠与藐视。

著名非遗学者乔晓光教授指出,从本土生长出来的民族情怀、文化观念,是支撑华夏儿女行走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和“魂”。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态更加集中地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气神,更加突出地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基本特色,为“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丰盈的土壤。学生在淳朴浓郁的人文环境中成长,其审美品位、思想观念、处世哲学会得到熏陶与滋养。这种与生俱来的“红色基因”是永续中华民族核心思想理念、传承中华人文精神、继承中华传统美德的牢固基石。

面对新形势,教育部先后出台了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相关文件,其中明确提出“人文底蕴与人文积淀”的培养是我国人口素质的基本条件。从高层建构中,我们清晰地认识到“不忘本”是教育传承首要思考的问题。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工作大会上的讲话,也为我们指明了奋斗方向。

(二)理解内涵是重点

教育传承工作始终在引导学生理解、认识祖祖辈辈的中国人朴实、纯真的审美情怀和精神追求。关中地区自秦汉以来,就有花馍这种民间习俗,洞察花馍的文化元素,不难发现它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现,是对“龙”“凤”“虎”“鱼”“马”“福星”“吉祥幸福”等文化图腾的一种崇拜和信仰。它代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化地理标志符号化的象征。

花馍的形式和寓意,虽经岁月淬炼,依然氤氲着中华民族特有的铮铮风骨,蕴含着我国劳动人民“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观念;蕴含着“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哲学;蕴含着“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蕴含着“崇德向善、礼义廉耻”的传统美德。它已和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融为一体,永不分开。如耳熟能详的“龙凤呈祥”“福星高照”“寿比南山”“松鹤延年”“岁岁平安”“连年有余”“富贵祥和”“财源广进”“牛气冲天”等,都是采用谐音、象形、借喻的表现手法,含蓄地表达了人们内心的渴望,见证着秦人特有的秉性与豪迈、情感与信仰,凝结成民族精神的脊梁,薪火相传。

(三)传承技艺是基础

花馍是靠民间艺人口传身授的方式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有点“荷马史诗”般的神秘色彩,所以它被人们称为“母亲的艺术”。千百年来,它同民间剪纸、刺绣、蜡染、泥塑、皮影、建筑风格、饮食文化等一起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引领着人们向往美好生活而煜煜生辉,光照千秋!

花馍用的面是糯米粉和白面掺合蜂蜜、甘油等配料调制而成,经过揉匀、调色制成各种面团。根据所表现的内容有时还会采用其他材料,如竹签、棉花、黑豆、核桃、红枣、羽毛等,用来制作对象的胡须、眼睛、头发、冠顶之类的装饰物,以此增加面塑艺术的表现力和生动性。制作工具主要是生活中的日用品,如梳子、筷子、剪刀等。从材料上讲,花馍造型具有综合实践的特点,是践行美育课程体验造型乐趣的最佳资源。

花馍起源于远古祭祀活动,与农事生产有关。虽然各地叫法不同、形式不同,但大多是在岁时节令、婚丧嫁娶、节庆祭奠、社火表演中必备的一种食材。兼具了食用、欣赏、礼仪三种功能于一体的社交礼品,是人们借助这种方式表达情感的一种媒介和手段。

花馍制作技能性较强,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花馍艺人常常通过揉搓、挤压、盘绕、剪贴、按印、穿插、彩绘等各种造型技巧,结合形体、肌理、疏密、均衡等美术语言,顷刻之间就把千姿百态的形象塑造完成了。视觉造型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令人赞不绝口。在制作中“手”与“脑”的结合,会迸射出智慧的火花,促使学生各项能力得以发展。花馍造型的技巧在面塑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四)艺术实践是保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关联性,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这也是美术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学生在自己熟悉的文化背景里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人文历史,其“图像识读、美术表现、文化理解、创意实践、审美判断”等能力都会得到提高。

花馍教学依托社团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是课程开展的有力保障。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走出去,请进来”的授课方式,建立馆校合作机制拓展学生的视野,明晰课程开设的意义和地位。我们引领学生参观民间艺人花馍作坊、举办花馍作品展、参加社区文化生活技能大赛、举办创意花馍手工制作活动等,这些都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当然,花馍制作对工艺和材料非常考究,教学时我们要向学生提供“轻黏土泡泡泥”作为替代品进行教学,便于他们准备学习材料,为其进一步掌握花馍制作过程、体验制作乐趣、理解文化内涵打下基础。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参考名师的教学策略,利用美术创意空间把非遗传统文化做成一系列成果展览陈列、创设艺术空间供学生课余交流学习。如采用西安市教育局“名校+联合体”阵地建设的形式,辐射带动更多的地区和人才参与其中,扩大优秀文化的影响力。

二、问题与对策

(一)资源筛选与教学内容确立

花馍教学属于地方课程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没有统一的课程范本可依,也没有现成的教学范例可供参考。这对于授课教师来说,具有极强的挑战性和超越性,是对教师各方面能力的一次大检阅。虽然各种信息充斥着人们的视觉感官,但要在茫茫的大数据面前精选出需要的资源,还需教师课前多下一番功夫。依据国家课程管理办法,校本课程必须要由计划、目标、过程、评价四部分内容构成,课时安排占总课时的百分之十左右。

(二)技能历练与教学能力提升

花馍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明确它的历史地位、社会作用与人文价值。其次,要能从美术学的角度发现它美的形态、美的元素、美的表现手段和语言。能从专业角度引领学生感悟文化形态对人的审美心理所产生的影响,从而带领学生从众多的文化信息里剥离出优秀文化的基因,促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恋情愫。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停留在欣赏评价阶段,而是需要通过动手实践才能感悟出它的魅力所在。我们多数教师都是相关专业毕业的专职教师,基本功扎实、学科素养深厚。但接触这类课程时,我们要向民间艺人学习,尊重他们的工匠精神,率先垂范、夯实技艺,如此才能驾驭课堂教学,引领学生感悟人类文化智慧的光芒。如凤翔泥塑、华县皮影、旬邑剪纸、武功刺绣这些课程资源,都需要精湛的技艺作为铺垫才能使课堂教学蓬荜生辉。

(三)组织形式与教学理念转变

西安市高新二校史美霞老师主讲的“青花之前世今生”“魅力之马勺脸谱”两节示范课为我们地域性美术资源进课堂开启智慧的大门。思维与理念的创新确定了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课堂组织形式的大变,让学生的视野不仅仅停留在教室和书本上。“主题性研究型”学习模式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有了自己学习的方向。实地考察、开展教学、课堂实践、成果展示,每一个环节都在引领学生从“走、看、听、问、说、塑、画”中学科核心素养得到进一步展现。这种课内课外融为一体的教学实践,只有在“大美育”教学观的引导下,才能步入艺术教育的神圣殿堂。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环境、方式、途径、材料、时间、地点,以及学习材料携带时间、放置地点、方便程度等诸多条件,唯有做到统筹兼顾,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增进教育理念的转变。

依据《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意见》文件精神,将非遗文化做成“一校一品”的特色教育,用传统花馍艺术作品布置校园环境、创建特色校园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思路。在这方面,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艺术教育实践课、西安高新二小校本课程就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总之,关中花馍校本课程的开展,在美育的天空里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向人文素养教育的大门。我们期待在教育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春风里,这枝民族之花越开越艳!

作者单位 陕西省乾县黉学门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