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文·凯利在《必然》这本书中阐述了未来20年的发展趋势,比如未来数据需要关联、流动起来,人工智能的时代即将来临……

这些趋势也体现在教育领域。

未来学校教育面临的三大挑战

未来高中学校可能的变化是:教书的功能趋于弱化,而育人的功能不断强化。教书的功能趋于同化,而育人的水准因师资差异不断分化。高中学校将从“象牙塔”转变为学生与社会沟通的桥梁。

挑战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正面临重大挑战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已经不是单纯地从学科的角度来衡量了,而是从人的素养这一更大的格局来衡量。

随着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今天很多学科知识的更新速度在加快,许多以往很难、很复杂的知识,可能很快就被淘汰或者更新了。

以前的“学习”是指学会不懂的知识,这是学科性的思路。但现在“学习”意味着,你需要系统性、综合性的思维来作出选择、判断,需要学会借助各方力量来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等等。

美国教育学者比特·A·施文迪曼谈道:“为应对未来日益复杂的跨学科挑战,美国教育必须要摒弃当前只着眼于单个学科的知识灌输。我们应当让学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用创造性的方案解决复杂的问题。这种项目式学习聚焦于问题的解决,且这些问题没有唯一、简单的标准答案。学生形成小组,从不同的角度探究问题,最后做出共同的决定。”

挑战二:如何让学生学会借用“外脑”是教育面临的又一挑战

智能社会、数字化社会已经向我们逼近,而且这个步伐可能比我们预想得还要快。

“内脑”是用自己的大脑,“外脑”就是借别人的智慧。未来,人的“外脑”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强。但是人的“内脑”功能的衍生和人体其他功能的衍生一样,都是要通过学习才能够真正实现。我们不只是要发展自身,还要不断学习运用“外手”“外脚”“外耳”和“外脑”。

挑战三:学校围墙被进一步打破,校园的概念在重新界定中

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来自于学校与企业、社会的结合,中学与大学的结合。

印度教育学者布里耶什·库马尔提出:“印度的教育体系需要改革,应将实践课程列入课程体系中。”教育工作者应接受培训,鼓励学生思考,而不是死记硬背,项目式学习会激发儿童的创造力。通过讨论现实问题,使学生意识到缺水、气候变化和食品安全等问题的严重性。学校还应与附近的研究机构加强合作,与那里的科学家讨论交流,激励学生用创新方式研究和解决问题。

教育的关键在于老师

未来高中教师可能的变化:所承担的教书的功能让位于AI智慧学习技术,从为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为学生提供学习路径、学习方法的指导。从为学生提供学科教学转变为带领学生探索社会生活与科学技术。从负责为学生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成人成才。全面发展的教师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教师的水准决定了育人的最低水准。

高新一中建校伊始就确立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高素质的合格人才”的办学理念。

这里,我们分享一个青年教师的成长故事:

青年教师韩恭恩2002年入职我校,成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他偶然接触到了机器人教育。在省科协领导的推荐下,参与了中国科协组织的“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教练员培训”,从那时起,他便与机器人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十五年来,他勤学上进、执着追求,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学习型、创新型人才的代表,将学校的机器人教学从一个普通社团发展成为创新实验中心,社团多次代表中国队赴国外参加世界机器人大赛并屡获冠军,他个人也成长为全国著名的机器人裁判和教练,并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著作《VEX机器人程序设计与竞赛指南》。

教育者在学生品德修养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的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陶行知希望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原因就在于此。

通过价值与信仰的教育来重新整合课程体系

未来学生学习情况可能的变化:学习的效率大大提高,在达到统一要求的前提下,个性化学习成为常态。高中校园将成为学生认识自我、融入社会、探索未知领域的场所,而学习的空间已突破校园范围。学生离开高中学校时已经具备从事学术研究或参加工作的基本能力。

未来很多工作会被机器替代,从而“倒逼”人才培养的变革。未来不是知识的竞争,而是创造力、想象力的竞争,是智慧和体验的竞争,是领导力、担当力、责任的竞争,是独立思考的竞争。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帮助学生完成价值观、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的塑造,以应对未来社会的变革,我们要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成为真正的人。

我们从青少年精神的塑造、批判性思维引导以及科学与艺术的整合教育等三个层面做了以下探索,使学生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

1.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爱因斯坦认为:“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带来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上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孔子的“三立”——立功、立言、立德,也许将来立功与立言都让机器做了,但是立德永远不会,人类与机器最不同的地方就是仁爱。把仁爱带到未来的教育当中。引导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是我们追求的价值目标。

本校提出“为时创新,人尽其才”的校训,确立了“有德性,会合作,敢担当,善创新”的育人目标。学校专门成立德育研究中心和学生发展指导中心,坚持“教学育德,活动育德,实践养德,评价导德,管理促德”的德育工作原则,以“体验式”德育为特色,打造认知、情感、行为三位一体的学校德育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2009年,西安高新一中校长实名推荐北大保送生时,重点考察被保送同学的思想品德。这一导向被称为“攒人品,赢高考”,在校园里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人品大爆发”,学生们会主动打扫校园,清洁教室,甚至到社区、养老院、儿童福利院做义工。孩子们眼里不再只有成绩,而是越来越多地关注怎样让每一天过得更有意义。这些细微的变化使同学们心中充满正能量。

高新一中一手抓学生的养成教育,一手引领学生的精神成长。集体观看央视的“感动中国”节目、全国科技大奖的颁奖词等。刚开始,一些教师不太理解,甚至觉得抓德育抓过头了,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慢慢地,大家体会到了品德教育带来的喜人变化: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了,学习自觉性提高了,班级纪律越来越好,学生的自控能力越来越强。尝到甜头的老师们一致认为抓德育是及时雨,为此,学校专门成立了德育研究中心和学生发展指导中心。

2014年,学校创建国家安全教育示范基地,开设国家总体安全、经济与资源安全、科技与信息安全、生态安全等9大模块的国家安全教育系列课程,把塑造民族精神、家国情怀作为我校德育的灵魂。

学校持续开展“讲英雄故事,向英雄学习”主题教育活动,建成了1200平方米的“钱学森生平业绩展览馆”,开设了“走近钱学森”校本课程,举办了道德大讲堂,邀请卡林加科普奖获得者李象益教授、功勋试飞英雄李中华大校、国科大马石庄教授等为孩子们作报告。

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走出校门的时候,能够具备爱国奉献、至诚报国、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理性质疑、不畏权威、诚实守信、坚守底线的精神。这是一所中学能为他们留下的最宝贵的财富。

2.在课堂上注重引导批判性思维

教育的最高目标即“思维自由”。

在《科学》杂志上,美国学者奥斯伯恩说:“科学家的特质之一即具有批判性和理性质疑精神。”

教育的最高准则即“需要问号”。

美国著名学者布鲁巴克也精辟地指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

我跟大家分享一组高新一中课堂实例:

实例一:你用黑枸杞泡过水喝吗?那你知道黑枸杞泡水的颜色多变吗?你是否想过这是为什么吗?

这一节化学课是“可逆反应的平衡移动问题”。我们的化学老师基于生活中的常见情境先创设问题,然后又引导学生根据问题作出假设,再由假设结合资料建立相关模型,设计实验,最后得出结论,总结规律。这种探究式的教学正符合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因而学生通过这节课不仅学会了平衡移动原理,也培养了对化学学科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

实例二:老师为了让学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将西方文化和中华文化对一些意象的理解作了对比。根据表格可以看出,面对困难时,西方会选择逃避,而中华民族则倾向于解决问题。这说明,勇于抗争、不怕输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也是中国人的信仰。

在我校的课堂中,老师尝试将“多维反思”“矛盾质疑”等科学教学要素运用到教学设计中。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以及真正能够应用于现实世界中的实践能力得到了真正的发展。

3.艺体科融合育人,成就学生的精彩

为开发学生潜能,本校提出构建“一体两翼”的课程体系,配备了专职老师,开发了丰富多元的课程,全校学生都能体验到“四大系列”的实践育人课程,即开阔视野、常规实践、活动实践、探究实践。学校结合生涯规划的特点,与西安软件园、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等十余家知名科技企业建立联系,让学生进行深度职业生涯体验,引导他们了解自己的能力、兴趣、气质等特征,了解与自我特征相关的专业和职业。

以艺启智,以美育人。高新一中组建了涵盖合唱、交响管乐、舞蹈、戏剧、美术等诸多艺术领域的学生社团,让广大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提升素质、增长才干、陶冶情操。

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学校组建了篮球队、游泳队、田径队、足球队、啦啦操、武术队、围棋社等校运动队。同学们处处以拼搏进取团结为优良传统,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取得优异成绩,他们斩获的不仅仅是奖牌和奖状,还有一种态度、一种力量、一种品质、一种永不磨灭的精神。

做成这件事情,仅有学校、学生的参与远远不够,还必须引导家长更新教育观念,理解支持配合。因此,每年我们都要把家长请到学校来,通过作报告、开班会、在剖析规律的基础上展望全省、全国甚至国际教育界的发展态势,引导家长领悟学校的教育情怀,共同教育孩子学会负责、担当、感恩、励志,站稳中国立场,树立国际视野,立志报效祖国。

劳动教育,为学生人生幸福奠基

从生存与生活的立场出发,劳动教育会教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尊重他人,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做家务,会钉纽扣,会做“四菜一汤”,学习中医药常识,培养健康生活的理念,以创建“文明班级”“文明寝室”活动为载体,鼓励学生自觉打扫班级、宿舍卫生,孩子们感悟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增强了独立生活和自主管理的能力,懂得体谅父母,自觉承担家务,深刻理解“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

此外,我们开辟了一块劳育教学实践基地,占地约20多亩,作为班级实习基地和公共教学区域。在班级实习基地,学生们可种植蔬菜或大宗作物(小麦、玉米等)。在观察区种植甘蓝、白菜、茼蒿等,供学生分辨生物类型,供老师演示种植方法。

未来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我们正在创造的地方!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高新第一中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