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课堂”为教育的实施和改革指明了方向,为“五育”并举提供了方法。“三个课堂”重新定义与建构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将三者统筹为一个整体。“三个课堂”的定位不同。“第一课堂”以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要求为目标,立足课堂教学,致力于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第二课堂”主要深化学生在“第一课堂”所获得的间接认知,立足校本课程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学习活动和课后服务,通过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主探究等方式,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第三课堂”没有固定教材,是学生前期所获取的知识经验在生活中的再现与迁移、应用,主要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来完成。

实际上,“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并不是教育途径的创新,而是返璞归真,回归教育的根本。

20世纪70年代,学校面积很大,除了教学使用外,还会开辟一部分作为田地,用来种蔬菜瓜果。当时没有“劳动教育”这一说法,学校的出发点很简单,就是让学生学习劳动技能。从种植到管理再到收获,都由小学高年级学生负责,全班同学基本齐上阵,在家里挑选最好的铁锨带上。初中的开学第一课是清理操场。因为初中是土操场,经过一个假期草长得比人高。大家会从家里带上各种劳动工具,铁锨、锄头齐上阵,甚至还有几个人拉着自己家里的大型工具——架子车,在学校劳动中学生们争先恐后,表现积极,只用了一下午,整个操场的杂草就被收拾干净了。学校还积极为大家联系校外劳动任务。离学校不远的苗圃需要大量劳动力来进行除草工作,学生们对于这类有报酬的课外劳动很感兴趣,在那里大家也认识了很多从未见过的树木。

从我自己的切身经历来看,“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开展由来已久。归纳起来,“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有以下特点:

兴趣会激励学生在“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天地。西安中学为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开设了多门选修课,深受学生喜爱。其中“爬树课”受到了广泛关注,但也有学生对此课程表示不理解——现在为什么还要爬树呢?这一问题反映出在多元发展的时代趋势下,如何打开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仍是我们需要思考的课题。

“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的成功开展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学生在自然的环境中更容易接受相关的教育。西安中学专门开设了20多亩生态园,为学生的劳动实践提供了场所,西安中学教育联合体的“名校+”成员校也非常重视学生的综合实践,各校在校内或校外开辟了活动场地、生态园等,让劳动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让他们了解自然常识和劳动的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对于“秋天景色”的描写,很多学生会写:“秋天到了,农民伯伯在地里收麦子。”但进一步提问学生在秋天成熟的农作物,老师会发现,学生们对各个季节的农作物特点和收获情况知之甚少。由此可见,学校的“第二课堂”应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机会,让他们在劳动中丰富农业知识,养成节约粮食的习惯,不断收获和成长。

“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要注重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形式多样,内容鲜活,轻松有趣。教师带领学生开展活动,将会让师生有机会深入了解对方,进一步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也更容易展示每个学生的特长和特点,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在“双减”政策的引领下,学校应当加强对“三个课堂”的建设,让学生实现更好更优发展。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中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