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打造“三个课堂” 推动陕西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一文指出:“‘第一课堂’是指严格执行国家课程及地方课程的教育教学‘主阵地’,即在教室上课。‘第二课堂’仍是指校内学习场所,是除‘第一课堂’之外的所有校内资源。‘第三课堂’是指校门以外的社会实践场所。‘三个课堂’在落实立德树人过程中共同构建了‘大课堂’概念。”

■ “第一课堂”,智慧教育筑牢生命底色

1.聚焦“智慧课堂”探索未来教育

2015年以来,杨凌高新小学先后投入1000多万元升级校园基础网络设施,并引进了“智慧教育”醍摩豆软件系统,40个班全部安装了触摸式多媒体一体机,全校覆盖智慧教育系统,完成了智慧教育平台建设。

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智慧课堂运用HiTeach互动教学软件,连接老师手机的HITA智慧助教,为教学互动带来便利。通过学生手中的IRS反馈器,及时收集客观数据资料,使教师能关注所有学生的学习进度及状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策略。HIBAORD智慧大屏、IPAD等信息化设备,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加活跃。高效互动的TBL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将个人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美术工具及素材进行创作,之后进行组内交流,通过HITA、IPAD上传各组代表作品,教师启动HiTeach的观摩模式,学生用IRS反馈器投票选出人气作品,实现了师生点评、生生互评、组组选评、年级共评等多元互动的课堂氛围。

在数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IRS前测反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课堂中用数据决策,快速通过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当数据呈现中已掌握知识和未掌握知识的学生相对集中时,教师可及时改变教学策略,开展小组讨论,实现学习金字塔基座位置的学习方式——教别人,以达到学习的最佳效果,通过分组的方式,让被教的学生口述知识内容,将思维过程可视化,这样,教师在教学中能够关注到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如判断能力和创造能力。

在英语课程教学中,通过 “英语听辨反馈模式”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听辨反馈,培养学生英语会话和思维的能力,使教学目标在高效互动中达成。

数据决策,实现精准教学。教学贴近学生,实行差异化“一对一”精准教学,让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合作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正是“课堂革命”的目的。

2.“智慧教研”破解智慧教育密码

为了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先后建成了录播教室、评课议课厅。录播评课系统能与全球20多个HiTeach联盟校实现远程教学和远程互动,实现优质资源互通和共享,构建“互联网+名校+名师”的互动模式。

11个教研组以团队合作的方式,集体备课、共同听课或针对某一主题,结合HiTeach系统的教学历程反思、学习历程应用、专业自主学习、诊断报告、团队社群分享等形式共同议课,促进资源共享和共同成长。各教研组依托HiTeach系统,结合特色校本课程开展教研,形成集体智慧,并将教研成果生成校本课程纲要,在完成学校校本课程体系建设的同时,为新教师提供学习资源,促进新教师快速成长,目前校本课程已成为我校教师培养的重要途径。

3.“智慧评价”助力学生多元发展

“七色光评价系统”是我校自主研发,以学校信息化为基础,基于服务器平台建设,从全面培养学生的素养出发,具有信息采集、数据分析和评价等功能。由校园阳光银行、七色光超市两个核心智慧模块组成,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奖励式、体验式教育模式。

学生通过行为习惯、思想品德、课堂优秀表现、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活动等方式来赚取德、智、体、美、劳等7种类型的“阳光币”。“阳光币”是在“阳光银行”流通的一种虚拟货币,“阳光币”的设计理念源于我们的家乡——杨凌农科城。在“阳光币”的造型设计上,采用了农科城的元素,以七种颜色分别代表美德、体育、劳动、环保、创新、博学、艺术七种类型的评价。

这7种“阳光币”用在学校课堂内外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换来“积蓄”储存在阳光银行中,再根据需要持币到“七色光超市”进行消费,选购自己喜欢的学习用品、文创产品等。学生储存阳光币的过程,其实就是评价系统数据采集的过程,通过采集和上传学生成长经历中获得奖励的过程性数据,逐渐形成大数据。家长、教师可以随时查看孩子各方面的表现情况,在学期末生成学生的个人成长报告单,直观展示学生的表现,及时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提供更专业的指导。

■ “第二课堂”,社团活动彰显个性风采

1.校本特色课程为学生搭建个性发展舞台

“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一名学生都能遇到最好的自己。我校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每周五下午开设60门校本特色课程,实行走班制,供学生选择。打破班级年级界限,让学生在中国画室、五谷画社团、陶艺社团、朝阳书法社感受创作的激情。在花儿舞蹈队、健美操队、梦想合唱团、民乐社团、管弦乐社团感受舞蹈音乐的魅力。在校田径队、足球队、篮球队、乒乓球队、武术队体验体育的热情……社团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

2.课后服务,“玩”“学”“读”落实“双减”为成长奠基

2021年9月1日起,我校全面实施“5+2”课后服务模式,进一步落实“双减”政策。课后服务时间为下午4:25—6:25,分为三节课。第一节为“文体活动”,主要让学生“玩好”。操场上的班级在体育老师的集体组织下,参加体育锻炼。教室里的班级,由班主任和跟班老师带领进行唱歌、跳舞、折纸、下棋、辩论、秀才艺等文娱活动,第二节课为作业辅导,主要让学生们“学好”。学生在教室集体自习,完成作业,教师对个别学生进行辅导,保证当天的作业不带出校门。第三节课为阅读课,主要引导孩子们“读好书”。高年级学生看自己感兴趣的课外读物,低年级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绘本、猜故事。阅读是最美的姿态,师生共度是最美好的时光。

■ “第三课堂”,实践体验拓宽育人渠道

1.“我是后稷传人”德育品牌实践活动

学校紧紧依托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农科教资源优势,通过“六个一”活动,积极探索富有特色的德育途径:

“看一看”:参观教稼园、人工降雨大厅、农业科技博览园、现代农业示范园等农业科技实践基地。“访一访”:开展“红领巾寻访——感动家乡人物”活动,寻访杨凌著名的农业学家。“听一听”:聘请农业专家、教授、家长来学校开展科普讲座活动。“认一认”:编写6本“植物辨识”校本教材,举办植物辨识大赛,让孩子们认识不同植物的不同生长形态及特征。“做一做”:自己亲手种植、采摘、收获,用五谷杂粮做成五谷画。“讲一讲”:开展“博览园小小讲解员”活动,义务宣传农业科普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杨凌,让农科城这颗绿色的种子植根在每个人的心中。

随着我校以农业科技实践活动为特色的德育活动的开展,孩子们获得真实体验的同时,也获得了多种实践技能,懂得了如何采访、调查,如何与他人团结协作,共同学习,携手成长。德育活动必须要结合地域特色,建设校外课堂,让学生主动实践。

2.三级家委会,协同育人成为教育新常态

我校开设了班级、年级、校级家委会,架起了老师和家长沟通的桥梁。有的家长是牙医,为孩子们检查龋齿,讲解爱牙护牙知识。有的家长是消防员,为孩子们讲解消防器械,组织消防演练。家委会定期会组织孩子们去烈士陵园祭奠,去福利院做义工……在活动中,学生们实现了自我成长,也增加了家长与家长,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实现了学校、家庭、社会合作共育的目的。

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构建一个全链条的保障体系,切实打造“三个课堂”,落实“课堂革命”。

作者单位:陕西省杨凌高新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