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你能结合手里的各种资料说说为什么这一天的钱塘江大潮最壮观吗?

你能结合百度地图,设计一条最佳观潮路线吗?

这趟观潮之旅该怎么走?又需要多少预算呢?

钱塘江大潮如此壮观,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它的历史典故?

……

在西安市浐灞第三小学(以下简称浐灞三小)四年级的一堂跨学科主题课上,授课教师杨向旭围绕钱塘江大潮,一连抛出4个不同学科的问题。教室里,电子白板上播放着《观潮》的课件,同学们以小组形式围坐在一起,时而仔细聆听,时而热烈讨论。一阵下课铃声响起,但师生们都没有停下来的意思。

杨向旭老师:“这堂课是我们本月跨学科主题教学的一个缩影,我们围绕钱塘江大潮这个教学场景,把这学期四年级语文、数学教学任务中的相关知识点囊括进来,让孩子们在一节课上,同时完成两本书、两个科目、多个知识点的学习。一学期下来,我们通过若干个这样的主题式教学,就把语文数学两门课的知识学完了。”

四(3)班的王子墨同学:“现在的语数主题课,同学们都特别喜欢,比如我们学习《观潮》这篇课文,在语文课上,我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雄伟;在数学课上,老师又给我们讲了观潮的方位和距离,两节课结合起来,让我一下子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真实。如果有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去钱塘江看潮水,我会很熟悉地告诉他们站在什么位置可以看到更美的景色!这种学习方式,我觉得特别有趣,我喜欢这样的课堂。”

四(1)班的王璐泽同学:“这节课的作业在课堂上就已经完成了,放学后我可以参加自己喜欢的社团活动啦!”

跨学科主题式教学 让课堂大不一样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为了切实减轻学生负担,浐灞三小在西安市、浐灞生态区两级教育部门的指导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完善了此前一直坚持的跨学科主题式教学,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在课程中思考、在生活中实践。

近年来,浐灞三小积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以月为单位推出主题式教学,将整学期各学科的教学任务拆分重组,融入到N个生活化的教学场景中,形成每月一个主题式课程。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在实际生活中检验所学,实现了“三个课堂”的有机结合,为浐灞生态区开展课堂教学创新,推动“双减”工作落地提供了“三小样本”。

一是以“融”为主,创新课堂形式。主题式教学既包含若干个学科的融合,也包含单一学科内在知识点的融合,更包含学与思、思与做的融合。教学围绕一个情景,设置多个维度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在一节课内,掌握不同学科相关知识,形成网络化的知识认知体系,解决了以往学科与学科分离、与生活脱节、与学生兴趣和需求背离等问题。

为确保教学的有效性与完整性,课程还打破40分钟一节课的固定模式,实施90分钟的大课时;一个主题的场景教学可以多次开展、连续开展,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听、思考、实践、总结提炼。需要休息和如厕的学生可以随时离开,回来后继续融入课堂。

二是以“化”为核,提高课堂转化。主题式教学注重知识的转化吸收、思维的训练巩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教学、拓展教学、延伸教学,最终运用到生活中,鼓励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三是“做”字当头,注重课外实践。让孩子少写作业、多动手实践是主题式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课堂上,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者和答疑者,学生需要自己去思考,互相讨论,最后动手检验。对于那些无法在课堂上完成,或需要课后动手实践的内容,学生们可以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动手实操等方式完成。在做的同时,学生便可以对所学知识进行消化和验证,免除了机械刷题、书写,切实减轻作业负担。

多措并举 保障教学效果可控高效

相较于传统教学,主题式教学每月一个主题,所有学习内容都需要老师跨越学科界限,围绕每月主题进行自主研发,对老师的专业素养、课程设计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做好教学构架,浐灞三小自上而下集体行动,校领导参加由李希贵校长主持的北京海淀区创新人才培育工程,系统学习学校顶层设计、组织机构设立、课程设置等。学校实施扁平化管理,精简组织机构,缩短中间层级,信息传递迅速精准,为跨学科主题式教学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学校将各学科办公室改为年级办公室,全年级所有教师集中办公。这一改变增强了各科教师的横向沟通,为跨学科主题式教学的备课提供了空间和便捷。

2021年秋季开学前的两周时间里,各年级语数教师聚集一起,反复讨论,确定了本年级每个月的教学主题。整个暑假,教师都在围绕不同的主题搜集素材,完成教学设计,努力将最好的课堂呈现给学生。

主题式教学 让学习不再枯燥

在主题式教学下,学生的学习发生了巨大改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了。主题式教学依托日常生活,将各自独立、生涩机械的知识点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增加了观察、思考、讨论、动手等能力的培养,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接受能力,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学生的实践能力更强了。以二年级九月的“超市大管家”主题课程为例,课堂上,语数老师教孩子们识字、认识并计算人民币;走出学校,教师组织学生入超市,以真实的生活超市为场景,学习自主选择、自主购物、计算结账,并且完成了一份综合性学习报告单。整个课程从课内走向课外,从书面学习延伸至社会实践,既检验了课本中元、角、分的加减法等知识,也增加了学生的识字量和对商品特点属性的了解,锻炼了学生合理规划、理性消费的生活能力。

第三,学生的学习负担减轻了。加强课堂教学,增强动手能力,让孩子多看、多想、多做,尽量减少无效的书面作业和重复的书写任务,留出更多的课后时间,让孩子们去图书馆读书,去运动场锻炼,去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促进他们全面成长。学校学生平均书写作业的总量减少了25%,参加课后社团和活动实践的时间增加了43%。每月多了一次走出校门开展“第三课堂”实践学习的机会。

二(10)班张歆怡妈妈:“孩子的作业少了,动手实践的内容多了,每天都能参与家庭劳动,可以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把自己的课余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新的教学模式,给授课教师也提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结合“课程标准”,构建一个主题式的生活场景,将各科知识点融入进去,还要与各科教师合理分配教学比例,不断打磨课程体系,探讨实现途径和方法,安排后续的实践内容。

四年级李雪婷老师说:“跨学科主题式教学的备课不再是单一的学科备课,而变成了一起与不同学科教师的‘头脑风暴’。”

五年级王玮老师说:“跨学科主题式课程教学的评价从以往关注学生的成绩,转移到了关注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将知识运用于生活上来。”

董海英校长说:“我们始终致力于给孩子们营造一个综合性知识输入的教学环境,并将这种知识的输入与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连接起来,形成有效输出。跨学科主题式教学就是这种理念下的成果。”

以学促用 打造课堂改革新亮点

浐灞三小将围绕“双减”工作和课后服务,在语文数学跨学科主题式教学的基础上,让所有学科都参与进来,将各学科割裂的知识点整合到若干个情景单元中,形成每月一个主题式教学设计,构建出“知识+素养”的学习新样态。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增加协同合作、活动体验、展示分享等过程,形成一个“课本学习—回归生活—自我成长”完整的闭环。以跨学科的主题教学替代学科教学,有力推动“三个课堂”的落实,助力“双减”工作的扎实开展,让每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浐灞第三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