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精准化思政教育不仅是基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适应社会发展、迎接时代挑战的必然要求,还是有效解决高校思政教育既有供需错配与矛盾等问题的重要措施。因此,本文以精准化作为出发点,分析高校精准化思政教育的现状、重要性及相关对策,以期为提高思政教育效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 精准化 思政教育 对策

基金项目:榆林市社会科学联合会专项资金规划项目(项目编号:YLSKGH2021-25);陕西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NCDJZX2021YB007);榆林学院“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重点研究阐释课题项目(项目编号:21LZQH-09);榆林市中小学生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新途径研究(项目编号:YYGH19115)。


引 言

高校精准化思政教育即基于精准思维引导,借助大数据、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实现教育需求和供给间的高度匹配,以实现精准化育人目标。高校精准化思政教育拥有明确清晰的逻辑条件,实现精准化不仅是思政教育发展的内在需求,还是有效解决思政教育供需失衡、供需矛盾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适应新时代发展、应对新时代挑战的必要条件。本文以精准化为根本,对高校思政教育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教育对策。

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概念分析

精准化概念来源于生产制造行业,在生产时,明确要求产品质量必须精准化、细致化。而在思政教育中引进精准化概念,主要是为了适应新媒体时代下思政教育的发展趋势与方向,以便正确引导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新媒体使信息交流更为便捷,对学生的个性化与多元化发展形成了一定影响,学生的认知模式与思维方式越来越多样,对于事物的认知方式也逐渐多变,导致他们对相同事物的观点各不相同。

当前,高校应适应新媒体时代对学生的影响,在思政教育中更加精准化、细致化,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教育理念,从学生实际需要和思维发展需要着手,创造内容精细化、环节标准化的思政教育,促使学生认同思政教育,以确保思政教育工作能顺利有效开展。

高校思政教育现状分析

1.教师角色定位与自身认知存在偏差

教师对于自身角色的认知与定位不仅与其职业发展息息相关,还密切关系着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因为教师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一些教师主张思政教育就是单纯地育人与规范人,直接忽略了对学生主体性与个体性的培养,以及对学生潜能的挖掘。高校既有的填鸭式思政教育方式,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学生只能根据教师设定目标按部就班地学习,大大降低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2.教师缺乏对于学生特性的明确认识

在教学中,部分高校教师依旧存在着以分数论人的认知偏差,而没有用心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另外,因大学生在就业竞争中专业对口率较低、就业流失率较高,导致社会上产生了一些教育无力、教育失败的误解。

3.高校与教师对网络思政的重视不足

在移动互联网迅速发展与大力普及的趋势下,网络早已成为当代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必需品,他们通过网络寻找各种资源,进行人际交往,在网络平台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也不断通过互联网渗透我们身边的方方面面,互联网已成为国际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主阵地。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关系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以及国家的和谐稳定,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当前,网络思政教育已经成为高校培养学生的重要部分,但部分教师还没有认识到网络对思政教育的影响,仍用老一套的教学方式,使得思政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始终不理想。

4.协同育人局面依旧有待优化、完善

协同育人作为教育改革背景下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传统的育人方式而言,协同育人更能够保证学生理论基础和实践技能两方面能力的共同培养。但因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形式过于多样化,参与社会实践的学生人数和企业所需要的实践人数差距过大,导致高校协同育人机制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方面都较为薄弱,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的实践需要,另外,教学评估和实践评估手段也难以完善。因此,协同育人机制仍有待进一步优化、完善。

高校精准化思政教育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必要性

实施精准化思政教育主要是因当前学生的成长背景不同以及信息化发展过快所导致。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国际交流、信息技术及文化传播都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了巨大冲击;另一方面,提高思政教育有效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认同感,使其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复杂且多元化的时代环境,塑造了高校大学生鲜明的特征,如二次元、手机控等。太过标签化的评价虽然并不准确,但也反映了高校学生精神需求的立体性与多样性。不可否认的是,高校思政教育在改革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转型,通过一系列教育模式、教育方式的创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但怎样强化学生在思政教育中的获得感与成就感,依旧是高校思政教育应高度重视的一大难题。而要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强化学生的认同感,就必须要满足学生的需要。对学生思政教育需要的精准化识别主要是为了能够平衡供需关系,进一步满足学生的精神需求,使其提高精神境界,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目标。

2.重要性

实现高校精准化思政教育需要具备清晰的现实逻辑,清晰地认识到时代所需的人才,清楚时代要求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等时代命题,故加强高校精准化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养等。除此之外,高校要始终坚持将立德树人贯穿于人才培养始终,将其作为衡量思政教育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标准。

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有利于创新思政教育的方式方法,即怎样培养人。而要想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吸引力与有效性,不仅要严格遵守思政教育的规则与规律,还要遵循社会发展相关规律。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方式方法需由粗放型、灌输式转变为精准化、滴灌式,以精准化思维引导高校优化、创新思政教育。

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使命,是凝聚各方力量的重要途径,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要方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全过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埋入每个青少年的心灵深处。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应将立德树人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为青年学子的价值宗旨,不断提高思政教育在高校教学过程中的精准化。

高校实施精准化思政教育的对策

1.精准化定位思政教育目标

高校教育对教育目标的制订要始终围绕着如何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三个问题展开,要具有坚定明确的政治目标,坚持党的领导,使高校成为党的领导阵地,为党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在培养过程中,高校尤其要加强学生意识形态的培养。高校需根据学生的学情及思想教育现状制订新的思政教育方针,以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精神,牢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高校思政教育的精准定位。

2.精准化明确思政教育对象

思政教育对象的精准化可以分两部分完成:一是高校收集在校学生的大数据信息,建立普适性较高的思政教育体系,即了解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及素质等,构建他们都能够接受的思政教育内容。二是要求高校在做好普适性思政教育工作的同时,还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差异化、个性化教育。由于当前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来自于五湖四海,学生之间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差距较大,这就需要教师根据不同情况进行因材施教。

3.精准化思政教育开展时机

首先,精准化的思政教育不仅与思政教育手段息息相关,还与思政教育开展时机密切相关。学生在校期间必然会产生一系列思想和行为上的变化,高校应根据学生的需求制订相关思政教育内容,帮助他们适应新的环境和生活方式,具备积极健康的思想意识。其次,当发生传播较为广泛的突发性事件时,网络上总会有一部分“键盘侠”进行舆论引导,导致学生进入思想误区,这时,高校应抓住时机,向学生澄清事件的真实性,及时用正确的理论引导学生,避免他们误入歧途。最后,高校可以利用节假日开展思政教育,如设计一些与节假日主题相适应的思政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进而提升思政教育效果。除此之外,高校还应持续关注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和行为,发现其误入歧途时应给予积极引导,尤其是在学生成长的关键节点和重大事件发生的时候,要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以保证学生健康成长。

4.精准化思政教育的实施方式

传统思政教育的最大问题在于教育内容过于抽象化、教育手段单一化及教学资源过于固定化。新时期的思政教育改革要着重从这三方面入手,创新思政教育手段,使思政教育精准化。在课堂中,要始终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教师的思政引导作用,同时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之中,在师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双向沟通机制,通过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教育模式,占领网络思政教学阵地。在线上思政教育过程中,教师可通过丰富的线上教学资源构建集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和服务性为一体的思政教育信息平台,并开发相应的讨论环节,使学生能够在热点话题下发表自己的看法。高校也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掌握学生对思政教育的反馈。在线下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政课堂要充分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应充分结合时事热点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制订专门的讨论环节,使其能够充分参与到讨论中,从而实现德育精准化。

5.精准化“三全”育人机制

基于产教融合形势,校企间要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必修课程实施、实训基地建设等层面充分发挥育人主体功能。高校和企业之间应进一步加深合作关系,创设双师型讲堂,构建在校教师和实习指导教师之间的良性关系。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双重管理机制需要校企各部门之间的密切协调与联系,共同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在思政教育管理方面,校企要不断探索思政管理新模式、创新思政管理的新手段,以便能全方位、全过程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同时,高校还应积极和学生家长联系,以更加了解学生的情况。通过学校、企业和家长之间的良性衔接和明确分工,来保证思政教育信息流畅、权责分明,最终实现精准化的思政教育“三全”育人机制。

结 语

高校对学生进行精准化思政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思政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的必然进程。精准化思政教育既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推动学生全面综合发展,又能够提高高校的管理水平,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素质、高能力人才。

参考文献:

[1]舒婉君.新形势下的多样化社会思潮与高校思政教育精准化[J].西部学刊,2020(6):90-92.

[2]吴满意,景星维.精准思政:内涵生成与结构演化[J].学术论坛,2019,42(5):133-139.

[3]肖柯.精准思维引领下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重释与优化[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7,9(5):1-6.

[4]邹新宇,徐林.高校精准思政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4):80-81.

[5]徐萍,马金伟.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精准思政教育对策研究[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20(8):136-138.

(杨菀:榆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