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主要场所之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将陕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传承及创新,不仅能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发展,而且能够丰富高校的研究项目,使高校更好地发挥服务社会的作用。基于此,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及创新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可行性进行分析,阐释高校在陕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创新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提出高校在陕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创新的有效路径,以期为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及创新  高校

课题: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立项课题《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JK0307)。


引  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也是文化中的瑰宝,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知识文化的高地,聚集着大量的优秀人才,将陕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传承及创新,能够有效发挥出高校的智力、文化、科技高地的作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路径更加丰富,极大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及创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陕西地区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宝鸡社火、凤翔木版年画、凤翔泥塑、西秦刺绣、炎帝祭典是国家级的非遗项目,而面花礼馍、棉絮画、秦腔脸谱、西府皮影、面塑、唐流彩以及马勺是省市级非遗项目。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记载了历史上陕西地区人民生活的历史轨迹和文化传统,是我国重要的文化资源。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许多地区的古老风俗、古老技艺逐渐失传,许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这对于我国的文化资源来说是极大的损失。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高校作为地方的教育、文化、科研的重要场所,有着强大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专业优势,对于地方高校而言,传承和发展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可替代的责任和义务。地方高校在区域内享受着相应的资源,并且在发展中与当地进行合作,具有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具有独特性、活态性、传承性、流变性的特点。具体而言,所谓的独特性就是各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深深的地域烙印,是在当地特定的地理环境、文化环境下的产物,能够充分彰显当地的特色。在独特性之下,一般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点,因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生往往与当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自然环境等密不可分。而活态性则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发展的特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性,强调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延续的,一般有口头传承和亲自传承两种。最后,由于这些文化遗产往往是特定的工艺技艺,其非物质的形式决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会发生一定的变形,这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变性,也是其最特殊的一点。对于物质遗产可以采取多种实体保护措施,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到技艺的传播。这一特性决定了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其完整性的保护,避免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不必要的损失。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及创新的可行性

1.先进的科研技术为传承和创新提供技术支撑

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科研是衡量其发展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也是高校发展的重要任务。高校的科研气氛浓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离不开必要的科研力量,高校可以借助院校自身的科研力量,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信息的收集、整理、创新方面贡献力量,在经过充分的调查和设计后,高校可以将自己的调研结果和设计的发展方案报送给地方政府,进一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工作的顺利展开,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2.优秀的人才为传承和创新提供团队保障

高校是优秀人才聚集的地方,也是一个区域内部高、精、尖人才荟萃的场所。一方面,高校教师拥有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开放的眼界,能够有效领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工作。另一方面,高校内部的学生充满活力与激情、学习能力强,是祖国未来重要的建设者,高校学生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中,能够有效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有效的教育和宣传,可以帮助高校师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激发师生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和使命感,能够有效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的有生力量,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

3.深厚的地域情感为传承和创新提供发展支持

高校师生在学习与生活的过程中,会逐渐对当地产生乡土情怀和情感。并且一般来说,地方高校的大部分学生都具有一定的地域背景,他们深受当地文化、民风民俗、生活方式的影响,对当地具有比较深厚的情感,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天然的认同感。因此,使高校参与到陕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中,师生对于陕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就有着一定的思想基础和情感基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也能够更加尽心尽力,并且由于生活在本地,高校师生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也会更有深度,进而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活力。

4.企业社会资源与高校教育资源实现了优势互补

企业的社会资源能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企业社会资源与高校教育资源的相互配合,能够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起到良好的互补作用。高校作为当地教育的高地和人才汇集的场所,在科研、教育、理念等方面比较先进,但是学校的资源毕竟有限,尤其是在资金上比较紧张,这就导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容易出现后继乏力的现象,不利于持续发展。企业社会资源的加入能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提供资金、物质等方面的支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更加充满活力与发展动力,有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的可持续发展。

高校在陕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创新中的作用

1.收集、整理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

高校有着专业的科研能力和充足的人员队伍,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高校要充分发挥优势,积极收集、整理、完善陕西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数据和资料,这些数据和资料是后续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重要研究基础,例如发展方案的制定、具体措施的施行都需要真实、完整、有效的数据和资料进行支撑。同时,高校也要充分利用校内的图书馆资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样本信息进行采集、整理,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2.深化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其中必不可少的一步就是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进行提炼、升华,这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流变性的特点决定的。当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具体的、表面的技能性、工艺性知识,也要对其文化内核进行深挖。这种做法不仅能够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同时也能够丰富大学的德育教育,使学生在传承中感受到中华文化、区域文化的魅力,使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同感、自豪感得到提升。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中,要结合自身的教学活动展开相应的课题研究,对陕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人文情怀、历史底蕴进行深入挖掘,并且将之前处于分散、零碎状态的初级研究进行有效整合,使项目规范化、系统化推进,为陕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提供理论支持和引导,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的放矢地进行发展。

3.培养、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团队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传承人是重要的载体和传递者,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创新工作中的重点环节。高校进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工作中,也要重点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无人传承的问题。首先,高校可以邀请当地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作为客座教授或顾问,在学校定期组织宣讲会、讲座、文化交流会等,以提升高校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其次,高校内部的生源广泛,学生数量大,而且学生的文化素质和学习能力都比较高,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也能够有比较清晰的认识,与高校的结合能够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范围,一些高校学生在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兴趣,进而加入到传承队伍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掌握的往往是一些技艺性的知识,高校可以对这些特殊人才破格录取,使他们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这样也可以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设立的专业众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离不开懂得文化市场和品牌营销知识的专业人才,高校可以通过设立一些相关的专业来进行人才的定向培养,能够有效发挥出“人才孵化”的作用。

陕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及创新的有效路径

1.深化认识,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性

高校要站在战略高度上去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性,解放思想,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问题、作用进行梳理,形成清醒的认识。一方面,要认识到服务社会、服务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是高校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使命;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高校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拥有科研价值,还能够服务于高校的思政和德育教育,其在地方高校中的传承有着深厚的现实基础。

2.补充教学,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知识融入到社团活动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自身的课程体系、培养方案相融合,可以设立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或者开设相应的校本课程、非遗课程,组织校内的教师团队、专家学者编撰陕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材,并且设立一定的教学计划和考核标准。这些课程可以由高校的教师进行授课,也可以邀请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进行教学。在开设知识性课程的同时,也要开设一定的实践类课程和专业辅助性课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化产业和非遗文化。例如,江西财经大学出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目的,专门开设了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课程,在教学与科研中重点突破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权利主体范围等方面的问题,并且对独创权的认定方面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3.依托企业,建设校企合作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仅需要高校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也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源进行援助,通过与企业进行合作,建设校企合作的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能够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活力与动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走得更远。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要积极整合社会各方的资源,使之形成合力,共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例如,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意面花”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有效的开发能够提升“如意面花”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在2018年以“如意面花”相关产品为主营业务的陕西如意面花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发展至今,公司已经拥有从事面花制作30年以上的技师17名,并且在发展中始终以“尊重传统民俗、创艺现代面花”为产品研发主导,不仅使“如意面花”成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提升了公司的经济效益,而且在生产经营中也有效促进了“如意面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同时,在“如意面花”的传承载体中,不仅包括盈利性质的公司,还有由非遗传承人成立的非盈利性社会组织,通过多主体、多载体的继承和发展,有效促进了“如意面花”的传承与创新。

非物质文化传承基地的建设过程主要包括校内和校外两种形式。首先,校内的传承基地主要是以“非遗社团”的形式存在的。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院组织成立了以非遗传承、保护、创新发展的新型传承性社团,为学生提供了解非遗民俗知识与保护传承的平台,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感受非遗的精湛技艺,享受非遗乐趣,并鼓励学生大胆突破创新,适度参与非遗的传承与产品创新,并且也能够培养全院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兴趣,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为广大师生普及非遗知识、展示非遗项目与开展非遗培训,创设优良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的发展氛围。在非遗社团中,活动的开展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通过选取合适的非遗项目,让师生深入体验,在亲身实践中感受非遗的魅力。第二,举办相应的非遗创业讲座。这种形式主要是针对文化创意产业而言的。随着“双创”理念的不断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的热情不断提高,而非遗文创、非遗产业有着巨大的市场价值,陕西省拥有众多的非遗资源,但缺乏具有创新意识、敢于突破的新一代传承人,通过举办相应的非遗创业讲座,使有创新意识的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到非遗的经济价值,进而起到对市场方向、创新创业的引导作用。第三,组织各级专家、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分享传承故事,普及非遗技艺、民俗文化,举办相应的非遗大讲堂。第四,寻找一些传承非遗的老艺人,通过他们的亲身讲解和展示,使学生切身感受当地传承人的生存现状以及非遗项目的地域文化特点,提升他们对保护非遗项目的积极性和使命感。

其次,校外的传承基地主要是依托企业和社区来共同建设、共同开展工作的。例如,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依托企业常年活跃在基层社区中心和各中小学校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的优势,目前充分利用已建成的西安市高新区“如意面花·丝路非遗”展厅以及莲湖区“莲湖非遗”传承中心两所基地,为学院的社团学生提供了一个社会实践的常态化场所,学生可作为“基地讲解员”和兼职“传承老师”参与基地的传承活动。这种校内校外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模式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推广价值,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继续坚持。

4.立足实际,高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合适的项目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中,高校要从自身的学科专业背景和资源状况来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项目,不同学院有着不同的学科背景,要尽量扬长避短,使资源得到最佳的配置。例如,高校内部的软件学院可以为陕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专门的网站,帮助人们更加便捷地认识和了解非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可以就非遗中的舞蹈、音乐等部分进行专门研究。铁路院校还可以结合当地的非遗文化开展铁路研学活动。

5.组建队伍,建立健全专业且结构合理的传承队伍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家庭作坊式传承和行业式推广是最常见的两种形式。其中,家庭作坊式传承传播范围小、影响力弱,并且老一辈的传承人对如今社会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认识比较有限,难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入发展。因此,建立一支专业且结构合理的传承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大,影响范围广,参与到陕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能够有效发挥自身的优势。一方面,高校在教学中提升学生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促进学生自发地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另一方面,高校能够与当地的文化部门、文化企业进行合作,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结  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文化资源和民族瑰宝,高校参与到陕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中,既是责任也是使命。高校要深化认识、立足实际、完善教学、发展理论、组建队伍,促进陕西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时代下焕发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徐龙.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中的传承与保护——以西安音乐学院为例[J].音乐天地,2020(10):7-11.

[2]朱建华.地方高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作用及意义分析[J].戏剧之家,2020(23):168-169.

[3]伊彩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传承与推广的途径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9(26):108-109.

[4]李永云.谈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J].民族音乐,2018(3):88-89.

[5]郭军营.浅析高校美术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J].长江丛刊,2017(15):16.

[6]涂光璨.试论高校美术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J].戏剧之家,2015(13):183.

[7]王运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中高校美术教育的作用[J].群文天地,2012(4):142.

(胡蕊: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