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前者扩充学生的理论储备,后者提升学生的实践认知,通过特殊的方法实现“知”与“识”的双向呼应,进而形成完整的学习体系,这正是特殊高等美术教育艺术理论课程与艺术创作教学的辩证关系。新时期,党的十九大要求“办好特殊教育”,西安美术学院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与时俱进进行调整和推陈出新,优化听力残疾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育,以实现特殊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特殊教育 高等美术 艺术理论 教学模式 创新发展


普通高等院校全国统一招生考试遵循由本科至专科按批次录取的规则,井然有序的生源结构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特殊高等教育的“特殊性”在于生源结构的错综复杂,肢体残疾学生因沟通无碍而隶属于普通高等教育,而特殊高等美术教育则主要服务于听力残疾大学生。2020年,23所特殊教育院校面向全国录取了近800名美术专业考生,有限的生源规模决定了有限的院校数量,更决定了单招单考与统一批次的录取办法,造成了单位班级学生专业基础宏观层面的巨大差别,这也是特殊高等美术教育长期面临的一个问题。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根据听力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损伤程度、交流与理解的受限情况及参与社会活动的障碍系数将听力残疾人群分为四个等级。立足于常规教学,学生的文化程度、艺术素养、理解水平、分析能力普遍随着等级的递增而逐渐弱化,这就造成了学生发展状态微观层面的不均衡。中国特殊高等美术教育历经30余年的发展,多数院校的艺术理论课程仍然采取的是专业教师搭配手语翻译员的授课形式,教师照搬普通教学大纲、手语翻译员专业隔阂等弊端的存在导致课程在扩充学生艺术视野和提升学生创意能力等方面存在乏力现象。因此,与时俱进和因材施教的新教学模式成为特殊教育持续发展的一个趋势。

创新基础

特殊高等美术教育不仅要培养“演员”,还要打造“导演”。针对第一等级、第二等级和第三等级听力残疾学生,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使其掌握艺术理论基础知识,拥有丰富的中外艺术代表作品审阅量,在艺术创作中体现出策划的原创性和技法的精湛性,能独立撰写本科毕业论文且达到合格水平。更重要的是,第四等级听力残疾学生在掌握艺术创作技法的同时,还应深入研习艺术理论核心知识,独立撰写本科毕业论文且能达到优秀水平,具备一般性研究课题的运筹能力及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所要求的综合研究基础。

熟练掌握国家通用手语,探索学习艺术专有词汇,了解特殊群体的学习特征,精通因材施教的美育方法是特殊高等美术教育艺术理论教师所应具备的基本业务素质。如研究、筛选、组织《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中国工艺美术史》《外国工艺美术史》《中国艺术设计史》和《西方现代艺术设计史》的核心内容;掌握传统艺术门类的基础实践方法;设计以画面为主,注释为辅的“连环画PPT”;精通教学所需的历史典故和艺术案例,具备“说课”级别的语言和手语同步表达能力;能通过高频互动等“循环刺激”方法提升教学效果。然后在上述基础之上开展特殊高等美术教育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实践。

创新模式

1.教学目标:从“学会与会学”到“想学和享学”

艺术理论课程的目标是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使其享受求知探索的过程,最后以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自身艺术创作品质的提升。特殊高等美术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广度、深度和角度,不断淘汰“单位时限知识积累”的评价体系,侧重自我建构知识和技能框架的能力,即:要什么?有什么?取什么?舍什么?学习效益的评价能准确反映教学成果转化水平。

目标是学生求知和探索的核心动力。艺术理论课程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需要建立在学生本体特征与发展意愿的基础之上,教师应当善于发掘每一位学生独特的潜质,进而形成外有规矩内有空间的培养状态。优秀的学习习惯是时间的持续积累,由被动转向主动,不断巩固和提升后所形成的心力、脑力、体力的自觉融合,教师应多创造阶段性成果展示机会等助力学生的进步,使学生意识到良好的习惯对个人基础学习、优化提升及未来发展的支撑作用。

2.教学依据:从“遵循教材”到“依托课标”

圣贤多师是指贤能之才善于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孔子在《论语·述而》中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名句,杜甫在《戏为六绝句》中有“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的见解,钱钟书在《留别学人》中更有“转益多师无别语,心胸万古拓须开”的论述。

课程标准是教育部组织全国专家研讨论证后针对基础教育课程形成的规范引导和质量监督纲领文件,在集思广益的背景下为教材的编写和修订提供指导,特殊高等美术教育采用普通高等美术教育模式,由院校自行选拔专家学者的著作作为教材。但是支撑听力残疾大学生发展的是艺术实践水平,因而艺术理论课程应当从“遵循教材”转向“依托课标”,教师由主导学生学习转向引导学生学习,在特殊高等美术教育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专家学者集体的经验作为蓝本,为学生整理和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

3.教学材料:从“教材资料”到“教学资源”

多媒体教室、交互一体机、微课程等现代化设施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多数院校在引进设备时很少考虑学生如何使用这些设施学习的问题。处处留心皆学问,引领学生利用生活中的一切媒介进行学习才是教学的关键所在。数字科技的进步引发了人们阅读方式的变革,从纸质版本发展到电子版本,由文字阅读更新至图像阅读。基于听力残疾大学生的理解水平,电子教学资源发挥出了重要作用。

中国中央电视台、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英国广播公司等均设有科教团队持续推出世界一流水平的艺术人文纪录片,通过手机即可阅读相关的免费资源。独家摄制的画面,精确细致的解说,简明清晰的字幕,一线专家的佐证,形象的模拟,等等,这些为观者提供了书本所无法营造出的阅读体验。纪录片因为大众科普的定位而少有对一项课题的深入研究,但其提供的信息与素材已足够支撑听力残疾大学生的创意需求。更重要的是,大量的纪录片观看有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和兴趣的激发,继而使其产生阅读学术专著等的提升行为。

以中国中央电视台艺术人文纪录片为例,兴趣培养类别的有《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汉字五千年》;艺术基础类别的有《全球通史》《中国通史》《百年巨匠》《大鲁艺》;创作素材类别的有《丝绸之路》《敦煌》《天上西藏》《大秦岭》;工艺美术类别的有《留住手艺》《瓷路》《玉石传奇》《锦绣纪》;专题研究类别的有《圆明园》《故宫》《楚国八百年》《复活的军团》;艺术考古类别的有《中华彩陶》《三星堆》《南海一号》《江口沉银》;专家讲座类别的有《百家讲坛——殷墟》《百家讲坛——宋徽宗》,等等,而这些都可以作为学生重要的学习资源。

4.课堂结构:从“有限时空”到“无限时空”

直接化、网络化、多元化的课堂结构是未来教学的趋势。传统的特殊高等美术教育艺术理论课堂时空限制较多,依托于PPT向学生展示作品图像。但是电脑、投影仪、交互一体机之间均存在色差与形误等情况,影响了艺术原作信息准确的传递。目前,全国核心特殊高等院校均坐落于直辖市或省会城市,都具有相对丰厚的艺术资源和可供挖掘的特色文化。因此,立足大学课堂的有限时空,结合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慕课等无限时空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益,即教与学发生的空间都可当成课堂。

以西安美术学院为例,学院图书馆储备书籍、画册、图鉴55.8万余册,学院美术博物馆收藏历代书画1300余件,文物368件,以及皮影、年画、剪纸、刺绣、泥塑、望桩、石狮等民间艺术品20000余件。此外,藏有“何家村遗宝”与唐代墓室壁画的陕西历史博物馆,展陈历代1000余件碑石与墓志的西安碑林博物馆,藏有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佛教造像的西安博物院,以及致力于艺术传播推广的陕西省美术博物馆和西安美术馆,这些均是优化课堂结构的高等级资源。需要强调的是,陕西历史博物馆与陕西考古研究院响应国家文物局“公众考古”的号召,频繁邀请全球一线专家面向公众开展学术报告,艺术考古成果及时发布为艺术理论教学的创新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5.课堂性质:从“知识教授”到“展示体悟”

2014年10月,西安美术学院推出了“世界名画真人秀”活动,构思精巧的主题使美术与娱乐融为一体。例如扬·凡·艾克的作品《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的演绎,学生绘制作品中的场景,外形与画中人物相似的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学生根据文献记载内容进行表演,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真人秀”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自我展示方式,模拟绘画、动画、电影、电竞、偶像、传奇人物的形象,借助服装、道具、化妆、舞美的衬托完成故事的再现和演绎。根据听力残疾大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征,“真人秀”的展示体悟对于学生的艺术理论学习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不但有利于学生绘画与工艺特长的发挥,而且学生通过自身所热衷的形式全方位地完成了对艺术名作的研究,提升了自己的艺术理论水平。此外,可以适当安排学生作为主讲人进行“理论讲授”“名作赏析”与“器物分析”,在展示体悟的过程中起到师生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作用。

结 语

2019年7月,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艺术学院“爱·艺·达”项目荣获第五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陕西赛区金奖,参赛团队在策划过程中的合作与协调水平是赛事的核心考量内容。立足于学生艺术创意和实践能力,强调团队合作与协调水平将成为听力残疾大学生未来就业与创业的必备素质。因此,特殊高等美术教育艺术理论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需要引导学生具备丰富的人文情感,敏锐的艺术嗅觉,发达的想象力和出众的创作水平。更重要的是使毕业生具有跨专业和多维度合作意识,进而提升艺术团队在竞争与冲突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特殊高等美术教育事业需要设定超越常态的目标来满足特殊人才的培养需求,以使听力残疾大学生未来步入社会后能自强不息和有所作为。卓越的认知水平与出众的实践能力不仅可以保障残疾人在专业领域受益匪浅,而且还能使其勇敢面对生存及其他挑战,进而成长为一个非同凡响的人。

参考文献:

[1](英)E·H·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M].范景中,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78.

[2]刘全礼,张海丛,郭高展,等.特殊教育实践教学概论[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1:60-66.

[3]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办公室.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资料[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56-58.

[4]顾明远,石中英.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58-166.

(姚嘉瑞:西安美术学院特殊教育艺术学院)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