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针对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同时注意课程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有机融合。但是目前多数高校的课程思政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融合得不是很好,效果也不是很明显。因此,本文针对此种情况,深入探析了课程思政教育观下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路径,以期能促进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课程思政 就业指导课程 教学路径


引 言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提出辅导员需全面采取措施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进入基层建功立业,为国家发展作出贡献。而作为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的主要载体,就业指导课程承担着重要的教书育人使命。高校必须合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最大程度地满足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需要,其他课程教师则应在做好本课程工作的同时,进一步与思政理论课程同向同行,以产生良好的协同效应。而怎样进行就业指导课程改革,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课程体系,对辅导员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实现就业指导课程与思政理论课程、专业课程、通识课程一起前行,产生良好育人效应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课程思政教育观下高校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的重要作用

1.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思想观念与价值观念依旧处于初始构建阶段,就业主观能动性比较差,易受不良就业思想的影响,进而产生消极的就业心理,即忽略自身职业规划与发展,只单一地注重薪酬待遇;缺乏对自身特性的正确分析,随机就业或跟风就业;自我责任意识不强,安于现状,消极对待就业。这些状况的存在要求高校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引进课程思政教育观,向学生灌输正确的课程思政观念,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职业的社会意义,明确自我价值,从而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2.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形成

传统教学模式与家长宠溺式教养模式导致很多学生心理素质相对较差,有些学生不仅急功近利,而且敏感脆弱,这会影响学生的就业。而课程思政可全面地、多角度地调整学生的就业心态,教师的心理辅导和对社会就业环境的全方位解析,能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进而形成正确的就业观,能更客观地面对就业中的一些问题。

3.有利于推动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社会群体对于高等教育的认可与认同是高校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校学生就业难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社会群体对高校的认可不只是由学校毕业生就业率所决定的,还受毕业生就业素质的影响。而与思想政治理论相脱节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只能保障学生就业率,难以确保学生的综合能力与就业素养,而就业指导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融合,既能为学生提供就业理论指导,拓展学生就业途径,又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心态,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同时还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就业素质,进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4.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健康的发展

高校学生群体是社会前进与发展的动力,其就业不仅与他们的自身利益息息相关,还影响着社会发展,关系着社会结构的稳定。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的情况下,会衍生出各种关于就业的负面言论与消极情绪,导致社会矛盾日趋突出,进而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健康的发展。对此,高校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中适度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可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而为学生提供适当的人文关怀,还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进而保障社会结构的稳定性。

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1.课程安排较少,内容针对性不足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明确指出,职业发展课程与就业指导课程的课时安排必须超过38个学时。目前大部分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安排在大四学年,以就业政策与理论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个性化与针对性的教学设计很少,与新形势下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实际严重脱节,而且课时安排也比较少。就高校最常用的课本《大学生就业指导》而言,其内容全方位地概述了职业与就业概念、就业形势、能力培养、心理培训等内容,但是由于其作为通用教材,很容易出现以理论为主而忽视技能培养的问题,如果教师单纯地依照课本开展教学,就会缺乏就业指导实践训练,无法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2.师资队伍结构单一,缺乏专业培训

现阶段各大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师队伍多数是由辅导员与就业创业指导部门的教师组成的,虽然他们拥有坚定的政治立场与信念,但是因为日常事务性工作太过繁杂,很难有专门的时间和机会去参加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学习或培训,且他们的就业求职经历相对比较单一。此外,高校辅导员多数年龄偏小,专业背景更是千差万别,而且理论知识较浅,基于马克思主义观念与方法进行社会热点问题分析的能力不足。与此同时,还有少数辅导员并不了解社会最新的就业政策,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中依旧利用以往阐述式教学模式,教学手段单一、陈旧,缺乏实用性。

3.未充分融入思政元素,育人效果不理想

相较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就业指导课程虽从属于思政类课程体系,但是思政属性并不显著。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太过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就业政策与形势解析、就业技巧学习等,并未关注学生就业与择业心态及心理承受能力等。而且就业指导课程中所包含的思政元素十分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缺乏关联性,未全面融入思政课程体系中去,更未发挥出与第二课堂共同育人的作用。

课程思政教育观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1.扩展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由于思政知识体系相关内容太过乏味且单调,无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因此在课程思政进行过程中,教师需根据实际需要,适度丰富和补充就业指导课程内容,扩展授课知识范围,融入思政教育方面的内容。在健全教材内容时,教师可基于真实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强化学生体验,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思想层面产生深层感悟,实现课程就业指导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解决的有机融合。通过融入对应思维,找出解决就业难题的措施,培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实现课程思政的目标。

2.教学方式科学化、多元化

教学方式科学化、多元化就是要提高思政理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与说服力。所以在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就需要教师紧紧抓住课程内容的基本属性,严格遵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和教学的客观规律,以实现教学方式科学化、多元化,进而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吸引力、影响力、感染力,最后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基于课程思政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可采取的教学方式:首先,以课程为载体的教学方式,以课程知识传授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渗透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在学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使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其次,以活动为辅助的教学方式,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感知能力与情感体验,以面试模拟与职业测评等方式在就业指导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元素;最后,以网络为基础的教学方式,网络早已成为学生获取各种信息的主渠道,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发布并更新职业最新动态与资讯以及就业典型案例等,并以雨课堂与课堂派等软件为辅助,实现课程思政教育元素在就业指导课程学习中的融入,以使学生获取准确的职业动态信息和充分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

3.采取课程思政分层教学模式

高校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活动时,需严格遵守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且要针对不同学生群体面临的不同问题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形成正确的课程思政思路。高校可以培养就业心理压力疏导教师,安排专业的思政教师值班,根据学生遇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使其形成正确的思想意识与心态。高校还可通过全过程观察,将就业困境相同的学生组成互助小组,在他们互帮互助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他们及时而有效的就业指导。此外,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指导方式,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使学生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怀,这会有助于学生健康就业思想观念的形成。

4.确保课程思政的预见性与连续性

高校教育教学理念明确提出,课程思政并非单一的学科教育,其是完整的、全方位的思想教育体系。课程思政开展必须具备一定的预见性与持续性,应始终贯穿高等教育整个的教学过程,就业指导课程也不例外。在学生刚入学时,思想观念正处于形成期,此时高校就可以面向学生组织职业生涯规划教学活动,开展课程思政教育,从根源上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正确的就业心态与就业观念。此外,在学生四年的学习中,高校还应持续性地为学生提供课程思政教育,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与就业能力,进而为学生顺利就业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5.注重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实际情况适度加强就业指导课程中课程思政的融入,积极投入资金与人力,强化课程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为学生顺利就业提供更加完善的和更加优化的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教师队伍是高校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辅助,是传输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关键载体。因此,在创建专业教师队伍时,高校可通过专业培训与名校交流学习等渠道,全面而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业务水平与职业素质,以此强化整个教师队伍的综合能力。此外,还可以采用校内培训、校外招聘相结合的方式,健全和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即在培养校内教师的基础上,邀请成功的企业家或名校导师进校开展和课程思政教育相关的专题讲座与经验交流分享会等。

参考文献:

[1]刘笑,刘江华,唐丽坤.就业指导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2):55-56.

[2]杨璟.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思政建设探析[J].铜陵学院学报,2020(2):114-116.

[3]王海军.新时代背景下就业指导课教学中的“课程思政”策略探究[J].科技创新与生产力,2020(5):75-78.

[4]刘建中.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指导与高校思政工作的契合度及践行[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刊),2018(12):985-986+976.

[5]何玲霞.“互联网+”思维下高校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J].职业,2018(1):69-70.

(叶韬、侯春晓、侯捷、杨帆:榆林学院建筑工程学院)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