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方红色文化拥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文化形态,以及具有亲和力的文化内容,是高校进行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资源。当前,高校教师需要结合思政教育对象、目标、内容和方法特征,从“四个自信”角度重新解读地方红色文化思政教育价值,设计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策略,逐步打造一套地方红色文化引领下的高校思政课程教育机制。由此提高高校思政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并最终提升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政素养。

[关键词]地方红色文化 高校思政课程 教育策略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2021年度一般专项科研计划项目“陕西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1JK0164)。


红色文化资源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人民军队乃至普通群众在特定历史环境下所创造的具有革命历史、特殊事迹和精神内核的纪念地、标志物和精神思想。各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差异化的党、政、军发展历程,从而形成了迥然不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地方红色文化具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内涵、感人肺腑的故事内容和丰富多样的文化载体,是高等院校思政课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然而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社会环境、媒体环境、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校教师需要重新设计和实施地方红色文化的思政教育策略,才能更好地彰显红色文化教育价值。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四个自信成为培养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手段,也为高等院校思政课程采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利用人物故事培养学生道路自信

鲜活的人物以及由此带来的可歌可泣的事迹是最富感召力的。我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过程中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军队战士、领导干部、人民群众,书写出一段段波澜壮阔的红色事迹。各地区均出现了耳熟能详的优秀人物,其先进事迹在当地长久流传,被广泛称颂,具有极大的精神感召力和思想教化作用,诸如河南确山的杨靖宇、山西武乡的马应元、四川德阳的黄继光、广西恩隆的赵润兰等。即便是在当前的和平年代,各地区也在不断地涌现出敢于担当、无私奉献、乐于创新的优秀人物,拥有极高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道德修养,表现出良好的模范效应。

当前,高校大学生虽然接触的信息越来越丰富,思辨能力越来越强,但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敬畏、感恩、寻根、崇尚美德、赞美英雄的心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发展“道路自信”作为前提和基础,增强人们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因此,高校思政课程教师需要立足学生敬畏、感恩、寻根的心理,运用各个地区广泛传颂的鲜活人物及其可歌可泣的故事来展开道路自信教育活动。2019年9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授予42人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有拼命硬干者,有埋头苦干者,有为民请愿者,也有舍身求法者,每一个人的事迹都是进行道路自信教育最好的素材。高校教师需要抓住此类热点事件,系统梳理优秀人物事迹,分析其道路自信内涵,继而采用主题班会、专题讲座、课内素材的形式,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促使学生被事迹感动、对英雄感恩,铸牢社会主义信念,坚守中华民族价值追求,聚合感恩奉献之力,形成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促使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坚定,越走越自信,成就个人价值,推动国家发展。

利用先进思想培养学生理论自信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的每一个历史时期,都结合国内外形势,立足中国国情而制定明确的发展思想。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同时又结合时代条件与中国国情,形成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崭新认识。这些伟大的理论成果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着国家的繁荣与发展,统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而构成了我国红色文化的核心内涵,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发展潜力。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和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反复强调培养学生“理论自信”的重要性,要求增强学生对于中国政治理论、发展思想、主体策略的认识,坚守对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与执行能力的信心,将此视为是政治坚定的基础。各地区在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过程中,也形成了极具个性的地方理念,诸如凤阳县小岗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鞍钢公司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等。

高校思政课程教师需要立足于党和国家领导人所提出的先进思想,结合各地发展出来的独特理念来培养学生理论自信,将目标设定为培养学生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支持,坚定学生的政治立场。但高校教师一定要避免单纯的理论分析与说教灌输,要结合具体事件、具体案例来彰显特定思想、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诸如毛泽东思想带领人民军队取得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并引领中国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活动,建立并稳固了国家政权;邓小平理论带领中国人民进行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提高收入,创造个人事业;当前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再次彰显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先进性。这些实际案例论证了社会主义理论先进性,可以强化学生的理论自信意识。

利用伟大业绩培养学生制度自信

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有序、高效发展的核心优势,也是增强国家认同感、群众凝聚力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人立足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七十多年的国家发展历程催生出一大批伟大业绩,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也表现出加强制度自信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构成了我国红色文化的核心资源。从直观上来说,我国在七十多年中所创造的每一项伟大业绩不仅体现了政府的英明决策,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而且这些业绩也广泛分布于各个地方,从而反映出地方政府改革开放的成果,展现了地方政府积极谋划发展、努力改善民生的作为,诸如三峡大坝、川藏铁路、北盘江大桥、港珠澳大桥、中国天眼等,构成地方红色文化另一种重要形式,这也成为高等院校思政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学工作的重要资源。

当前,高校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中国七十多年发展历程中各个地方所创造出的伟大工程、项目、事件、活动来培养当代大学生制度自信意识,诸如射电望远镜FAST、“蓝鲸2号”海上钻井平台、“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港珠澳大桥、国产大飞机C919、“复兴号”动车组、“天宫二号”太空实验站等。这些伟大业绩讲述了中国故事,刻画了中国面貌,弘扬了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也充分反映了地方发展的积极性与惊人成果。学生在聚精会神地聆听这些故事、赞叹这些业绩、感受这些精神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增强制度自信意识,相信社会主义制度可以促进群众发展、实现社会进步、推动国家繁荣,从而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为社会进步、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利用优秀文化培养学生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团结稳定、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也是各个地方彰显区域特色,进行创新发展的核心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文化自信建设的语境更为庄严,态度更加坚定,观点更为明确,成为引领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又一核心思想。各个地方的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人民军队,乃至于普通群众所创造的具有区域特色、彰显民族精神、拥有强烈号召力与鼓舞性的先进文化也是构成地方红色文化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这成为高等院校思政课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另一重要资源。

高校教师需要从红色文化、红色基因的角度来系统梳理各个地区最具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优秀文化内容。这包括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大庆精神、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和抗疫精神在内的文化自信教育系统。教师要系统剖析各类精神背后具体的“人”和“事”,一定要彰显其开创性价值以及所反映的内在思想,促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环境下的文化创新能力及时代开创性价值,继而坚定文化自信意识,不仅理解、认同优秀文化,而且还要积极传播、践行优秀文化,将文化自信发展成为一种精神追求、精神品格、精神力量,内化为新时代环境下当代大学生的“红色基因”。这为学生植入了个人创新发展之“魂”,也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繁荣与发展之“根”。

总体来说,地方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所独具的一类物质与非物质文化资源,具有重要的思想熏陶、精神感染、行为引领价值。当前,高校思政课程教师需要深刻体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准确把握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全省教育大会和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从“四个自信”的角度建构新时期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思政教育策略,一方面,要利用各地区先进人物故事培养学生道路自信,利用各地区优秀思想培养学生理论自信;另一方面,要利用各地区发展起来的伟大业绩、各地区优秀文化观念培养学生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由此可以强化学生“四个自信”意识,提高学生思政素养,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与有效发展的同时,也要维护社会团结稳定、推动国家繁荣发展。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手段,更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任务。

参考文献:

[1]朱光甲.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困境与路径[J].科教文汇,2020(3):35-36.

[2]李浩.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协同育人模式研究[J].法制博览,2020(6):241-242.

(马知辰:西安翻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