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已经逐渐进入微时代。互联网打破传统时间及空间的束缚,给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诸多机遇与挑战。在微时代背景下,如何做好大学生党建工作、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文章简要阐述了微时代背景为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根据微时代党建工作机遇与挑战的分析,提出了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的实现路径,旨在推动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有序开展。

[关键词]微时代 党建工作 自媒体 路径创新


引 言

随着微博、微信、微视频环境所构成的微时代的到来,自媒体社交网络开始盛行。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时刻受到自媒体社交网络(微信、微博、抖音等)的影响。微时代的到来,影响了高校在学生的思想教育、党建工作、日常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学校应紧跟时代的步伐,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学习和利用自媒体社交网络,尽量减少学生因缺少判断力、意志不坚定而误入歧途,将学生管理工作做到与时俱进和因势利导,学生管理工作向微时代转变。

微时代背景为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带来的机遇

1.促进了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多元化

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传统方式多为电视、电台和互联网等。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微信、抖音等各类新媒体应运而生,丰富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与路径,提高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时效性,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iPad等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各类新媒体的出现丰富了信息的传播方式,提高了信息的获取效率,同时也为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信息传播提供了便利。在新媒体立体化传播方式的基础上,高校大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学习党建知识,体验一站式、便捷化的活动与交流。如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在微时代下利用新媒体建立党建工作号,这种工作方式促进了党建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还促进高校学生对党建工作的兴趣。

2.促进了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互动化

高校传统的大学生党建工作多以组织主导方式进行,形式较为单一。微时代背景下,可以依托新媒体建立新的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运行模式,增加信息互动交流的途径。如建立党建工作微信群、网络在线访谈和问卷调查等,在网络上让学生匿名写下真实的意见和想法,校方可以根据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集中解决,单独的个性问题可以委托所属党支部进行单独沟通处理,这样可以使党建工作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内心。

3.促进了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的协同化运行

微时代背景对高校党建工作提出了不同于传统方式的新要求。当前,大部分高校利用微时代背景下的新媒体提高了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联合化开展。以微时代背景下所形成的立体化信息为传播基础,逐步提高了高校党建工作的传播方式与执行效率,促进了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在新媒体的基础上,党支部内的党建工作也逐渐实现了创新与协同化运行。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许多高校的党支部制度(三会一课)利用钉钉软件来执行操作,同时支部委员也可以利用此软件进行党建工作的发布与监督。

微时代背景为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带来的挑战

1.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日益复杂

微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在信息传播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其丰富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和效率,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信息与不利于党建工作的言论,在一定程度上会冲击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在微时代背景下网络信息呈几何式增长,一些媒体为了经济效益会发布一些影响学生思想的不良信息,意志力不够坚定的学生很容易被这些思想误导,从而使高校党建工作出现困难。

2.对高校党建工作者的信息素养提出更高要求

微时代背景下,新媒体技术的盛行迫使高校学生和校园工作者去使用新型技术。学生群体的年龄相对较小,他们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党建工作者的年龄普遍较大,对新型技术的掌握相对困难,尽管他们都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但是在微时代背景下,技术的快速升级给党建工作的内容和形式也带来了飞速变化,这对年龄稍大的工作者具有一定挑战。要求高校党建工作者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地学习最新信息技术,通过不断适应媒体融合带来的技术升级,来保障党建工作方式的创新性。一方面,高校党建工作者要注重学习最新的媒体融合服务软件的操作方法;另一方面,要学会运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有趣的媒体展示形式组织党建宣传工作,提高宣传工作的时效性和关注度。

3.对大学生党员的价值观产生了冲击

微时代的到来带动了自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很多学生将自媒体作为一个表达自己和展示自己的平台。在虚拟网络社交环境当中,大学生言论表达更加自由和开放,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自媒体软件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一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丰富了大学生的情感生活,同时也带来了思想上的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近年来网红层出不穷,成为网红可以带来名誉和经济效益,使一些大学生党员逐步对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的价值观产生了动摇,功利思想日趋严重;另一方面,大学生党员在面对自媒体所构建的虚幻环境与自身真实生活环境的差距时,很容易产生认知方面的偏差,甚至走向党员价值观的对立面。

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的实现路径

1.明确政治导向,坚守价值观建设主阵地

对我国高校而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现代化职业高校的基本理念之一。因此,无论社会环境、高等教育环境、党建教育环境如何变化,高校开展党建工作均需要恪守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导向这一理念,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目标。互联网技术所构建的微时代环境,尽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缩短思政教育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但同时也给高校学生带来了一些不利于健康发展的负面资讯和内容。面对这一新的时代背景,高校一方面切勿刻意追求新的党建形式、党建工具而忽略党建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政治属性;另一方面也不应将网络、融媒体等视为党建工作、思政工作的阻碍,对新工具、新平台产生抵触情绪。高校党建工作不仅应该坚定地明确我国高校的政治导向,同时应旗帜鲜明地表明中国高等教育阶段人才培养、党建的政治立场、教育原则,积极、客观、合理地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等融媒体,搭建具有高校特色的融媒体党建平台,实现微时代这一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的高效推进。

2.优化信息供给,丰富高校大学生党建内涵

高校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软件开展党建工作,能够基于不断完善的融媒体环境提升党建工作信息传播的宽度与广度,与网络、时事等融合拓展高校学生进行党建学习所接触的信息内容、类型。因此,高校开展党建工作路径建设,可以从微平台优化信息供给入手,丰富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内涵。

(1)信息选择方面,高校应积极利用大数据配合调研等手段,从高校大学生内部开展党建工作信息需求调研,深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党建工作的想法。以此为导向,对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高校学生开展差异化党建工作教育和党建信息收集,实现个性化教育。

(2)信息传递方面,高校应根据不同专业、不同教育阶段进行媒介偏好分类,确保党建工作能够通过多种微平台教育路径传递至最终的学生端。

(3)信息服务方面,高校应积极配合党建工作和微平台工具开展评价考核,通过评价考核对微时代背景下的高校党建工作问题进行挖掘,对出现问题积极进行改进和完善,通过不断地“考核—优化—考核”实现党建工作信息服务质量提升。

3.促进技术集成,构建大学生党建工作综合服务平台

微时代背景下开展高校党建工作,应主动融合微信、微博、微视频等软件构建具有高校特色的集成化优势平台,通过这一党建平台衔接并完善高校党建工作。一方面,微平台应搭建符合不同高校发展特色的功能模块,该模块除具备高等教育阶段通用的党建工作内容外,还应搭建更多符合部分专业特征的个性化服务模块,通过与学生未来实际工作场景进行结合开展党建工作教育;另一方面,该平台除具备课程学习、资料获取、党支部会议等功能外,还应为高校学生提供一定的自主管理功能,使学生从被动地接收平台信息转变为主动地、互动地获取党建信息,增强个性化体验。

4.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大学生党建工作机制体制

科学规划、合理完善高校党建工作机制,是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工作能够顺利、高效开展的重要保障。在微时代背景下,党建工作机制建设被赋予了新的历史责任。一方面,高校需要对党建学习工作尽快完善,避免出现“重形式、轻效果”等一般教育形态下的倾向性,通过恰当、合理的考核与激励机制不断对高校学生形成约束和驱动,通过“约束—驱动”双管齐下保证高校党建工作落到实处;另一方面,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者的综合素养,不仅需要高校建立一定的机制提高党建工作者的理论素养、教育能力素养、心理辅导素养等基本党建能力,还需要通过不断培训完善党建工作者实践应用的机制,保证党建教育工作成效能够贴合高校特色,使高校党建水平获得提升。

结 语

微博、微信、微视频环境所构成的微时代,既能够为高校党建工作带来新的历史机遇,同时也为高校发展带来了挑战。高校党建工作应积极、主动地融合微时代背景下的创新型信息传播工具,将党建工作内容与高校职业化特征进行融合。同时,剔除微时代背景下海量信息传播给党建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在构建党建工作创新性路径的基础上,提升高校党建工作的活力与成效。

参考文献:

[1]杨小洪.大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育人模式的建构[J].智库时代,2019(51):94-95.

[2]赵忠伟,丁立华.新媒体环境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发展[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2):188-191.

[3]李盾,张恩,王利利.“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党建工作创新研究[J].智库时代,2019(30):27-28.

[4]李雪莹.新时代民办高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模式创新实践探索——基层党组织+党员先锋队党建工作模式[J].智库时代,2019(31):95-96.

[5]李娜.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党员思想政治信仰教育的强化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0,11(1):58+86.

[6]王泰宁.微时代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5):35-36.

(杨帆:榆林学院文学院)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