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阴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课堂教学主阵地,狠抓育人方式改革,筑牢“三个课堂”,构建全面融合育人体系,有力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优化“第一课堂”,夯实学校育人主阵地。开展“课堂革命·汉阴行动”,聚焦有效备课、有效上课、有效训练、有效检测,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备-教-学-评-研”课堂教学新常态。开展教育教学常规督导,夯实学校常规管理,把脉课堂教学;坚持骨干带动、名师引领、名校联盟,实施名校、名师、名校长工程,着力提教师管理者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推进信息化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应用,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推广教师线上线下混合式研修模式,实施课堂教学达标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提质增效。

丰富“第二课堂”,拓展学科育人新载体。制定《汉阴县教体系统关于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实施方案》《汉阴县中小学体育艺术工作管理办法》《汉阴县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并制定考核评价办法,明确了学科教学从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延伸,做到学科育人。全县各学校结合课后服务开设的第二课堂校本课程达到了近800门,开课率100%,35000余名学生自愿参加,参与率90%,惠及了全县近3万个家庭,帮助家长解决了孩子“放学早、接送难”的问题。常态化开展“科技节、艺术节、读书节、运动会、大课间展评”等活动,检验素质教育成果。今年以来又把课后服务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平台,围绕答疑解惑、素质拓展、张扬个性、阅读铸魂、强身健体等五个方面,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发展需求菜单,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打造“第三课堂”,开拓实践育人新渠道。制定《汉阴县中小学生研学旅行工作的实施方案》《汉阴县中小学生研学实践劳动教育基(营)地管理办法》,成立了《“陕煤集团汉阴中小学研学实践劳动教育基金”奖励实施办法(试行)》,打通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壁垒,积极探索实践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育人方法和实施途径,实现校内校外融会贯通。截至目前,全县已建立1个国家级、4个市级研学基地,2个市级劳动教育实践基地、8所市级劳动教育示范校,开发研学课程30余门,初步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研学工作体系。学校结合学段特点和时令变化,立足县域三沈文化、家风家训文化、皮影文化、农耕文化等乡土特色文化,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进乡土,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实践活动,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