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园”位于西安高级中学原西安市柏树林东厅门85号校园中院。占地面积近两千平方米。作为校园中院花园,先前并无名称。

中院花园东为学校实验楼,南为教学楼,西为宿舍楼,北为图书楼。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大路小道交错,四通八达。东侧实验楼门前为校园主干道,连接前院、中院、后院,延至家属区。园东大道边植有四棵法国梧桐,胸径盈尺,春来硕叶茂盛,夏秋林木蓊郁。傍树有葡萄藤廊架,夏秋时节绿叶新蔓竞相生长,随风摇曳,青翠欲滴。

花园东区被小道分为南北两块,植有桃树、杏树、棕榈树、红叶李、紫荆花、金桂和腊梅等。春来桃花灼灼,红杏如霞,紫荆粉葩满枝,灿烂争辉,最是引人驻足瞩目。那金桂和腊梅的捐赠者李连璧,曾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在西安高级中学求学,是西安事变前学生纪念“一二·九”运动的主要组织者之一,后来在陕西省人大担任副主任。他于离休之际,将常年培植的名金桂和腊梅移赠学校。金秋时节,新学年开始,桂花如繁星,馨香随风飘散,令人心旷神怡;寒冬腊月,瑞雪飘飞,梅绽枝头,雪梅相映,甚是壮观,令人怦然心动,赞叹不已。

卫俊秀老师题的“余园”二字

花园中区始为草坪,记得曾有一棵大树,粗杆难承繁枝茂叶,向一方倾斜,苍劲而颇有韵致。后来大树被移走,改为圆池喷泉。池中有帆船形雕塑,似寓乘风远航之意。后又改为圆形大花坛,植有月季等多种花卉。一年四季,总有花绽枝头,春夏秋三季姹紫嫣红,争相斗艳,哪怕是严冬季节,也有好些花朵,顶雪迎霜,傲立枝头。

花园西区一直栽植着大小树木,除大小红叶李外,还有木槿、女贞、合欢树。合欢树俗称绒线花树,羽状形绿叶,晓开暮合,常有同学在晨昏时驻足观看,以验证开合状况;绒线花开放,翠叶衬嫣红,别有韵致;绒线花泡水喝可解暑,可师生谁也不曾摘取,任凭萎谢落地。那几棵棕榈树,远看像一把把绿伞撑开在长长的伞柄上,近观一片片长柄圆叶在风中漫不经心地挥摇着大蒲扇。东区、西区树下还植有麦冬,叶子狭长似韭菜,如兰草;一年四季深绿,纵然深秋隆冬,也不凋不枯;仲秋时,开有淡白或雪青小花,甚是清素雅致。园之四周植有齐腰冬青,花卉定期修剪,整齐如矮墙低垣,与园中其他参差错落的花木相比较,亦显多姿多彩。

园内大道小径,树下石旁,皆放置了水磨石长凳。在葡萄藤架下,有两排八条水磨石长凳。中区的大花坛,圆形坛边用大理石砌成,都可坐人。中区装有两个十米高的彩色大华灯和多处白炽灯。晚上一供电,地灯与华灯互相辉映。华灯璀璨,地上树影斑驳;地灯明亮,宜于座谈聊天。与大花坛正对,南边是教学楼的门厅通道,直达学校正门;北边是图书楼的门厅,图书楼门外大立柱上有一副楹联:得天下英才而育之不亦乐乎,觅世间奇书而读之何其快哉!红底黄字,格外醒目。

“余园”之命名,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当时,学校刚刚举办了以崇化书院移建东厅门为节点算起的百年校庆。五一级校友倡议,在学校中院中心花园设立“余园”,并请卫俊秀老师题额。其寓意深广,主要有三:一曰余之乐园,即莘莘学子们读书求知的乐园;二曰课余休憩娱乐之园,即教师和学生课余休息的乐园;三曰纪念之园,即缅怀新中国成立后学校的首任校长余达夫。

当时我已是学校的教务主任,参与了如何悬匾、勒石的酝酿讨论等,故而印象甚为深刻。大约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余园”正式启用,匾额高悬,勒石矗立,点缀花园。

应该说“余园”二字,的确站位高远,寓意深刻。先说“余之乐园”。突出学生,把学生放在首位,体现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教师要有这种意识,并且有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教育实践,主动自觉有效地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学生更应注重发挥个人特长,自主能动地去学习、思考和实践,做学习成长的主人,视学习为乐事,视学校为乐园,爱学习,爱学校,享受学习的快乐,体味师友之情谊,感受学校的美好。

再说“课余乐园”。从高处俯瞰,园中景象一览无余,花卉葳蕤,树木葱茏;鸟雀翔集穿飞,不时啁啾啼叫,与学子读书声相应和;上课铃响,院内静谧,便有鸟雀下地啄食。不管是回宿舍休息,还是去教学楼上课;不管是去图书馆借阅,还是进实验楼做实验;不管是课前,还是课后,“余园”都是教师和学生的必经之地,常到之处。课间或其他闲暇时间,都能看到有师生在这里盘桓,或诵读,或歌咏,或默想,或凝望,或散步,或赏花,或观绿,或拍照留念,或写生作画,或高谈阔论,或笑闹戏谑;也常看见学生激辩争论互不相让的热烈,也常感到学生向教师援疑质理穷追不舍的认真,也常被教师答疑解惑谆谆循循之诚挚所感动。春问花、夏纳凉、秋赏月、冬玩雪,好不惬意,好不有趣。昔日并非如烟,往事历历在目,情景历久弥新,时时浮想联翩。“课余乐园”之乐,难以述尽说全,却常常让人魂牵梦绕!

三说“纪念之园”。余达夫在上世纪四十年代后半期,一直在学校担任语文教学工作,同时他又秘密从事地下革命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他公开了身份,担任了西安高级中学第一任校长。由于他对校情非常熟悉,与教师相交甚笃,更由于他对教育真谛的理解,因而深得师生拥戴,在百废待兴的解放初期,西安高级中学迅速恢复了教育教学秩序,师生情绪高涨,教育质量高居省市前茅。学校教书育人与社会发展同律动,积极参与抗美援朝参军参干等活动,在西安乃至全省基础教育界发挥着重要引领作用。当时,师生常以“西高大”之誉而自豪不已。“余园”之“余”恰是余校长之尊姓,自然巧妙地寄寓了追念先贤、缅怀校长之情思。

当时,还确定请卫俊秀老师来为“余园”书写匾额。卫俊秀老师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前期在学校教授语文课程有五年之久。他曾说,在西安高级中学从教的几年,是他人生最快乐幸福的时期。卫俊秀老师精研书法理论,在魏碑与草书结合上取得突破性成就,成为国内著名书法家。他题的“余园”二字,古朴典雅,厚重庄严,令人望之顿生敬意爱意。尤其是卫俊秀老师在款识中使用了罕见的“敬题”二字,可见卫俊秀老师对这片土地,对这所学校,对这个园囿感情之真挚之浓烈。

“余园”二字镌刻在一块长约1.5米、宽约60厘米、厚约3厘米的匾额上。匾额悬挂在中院花园东边的葡萄藤廊架下,向东正对着实验楼门厅,向西居于小道东端。在东区西北角还矗立了一块高约1.5米、宽约80厘米、厚约40厘米的花岗岩石头,上面刻着简明的“余园”释义。

2010年5月后,我被调离西安高级中学,到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当时称为“研究所”)工作。后来听说,在迁校过程中,“余园”匾额不知所终,记述“余园”释义之石亦无迹可寻。

今年,西安高级中学在建校130周年之际决定在新校园另辟园地,以设立新的“余园”。现任学校领导询余“余园”往事。余除作如上介绍说明外,还提供所收存的卫俊秀老师“余园”墨迹照片,以助重新镌刻。余之意,亟冀新校区重现“余园”,更祈规制景象超越从前,如此文脉绵延,继承创新,教学与育人环境将会大大优化。“余之乐园”“课余乐园”“纪念之园”,其乐必无穷尽也。

不忘“余园”初心,廓大“余园”风采,以充盈文化内涵之新“余园”,助力教师专业持续提升,助力学生完整幸福成长,善莫大焉,功莫大焉。

(作者系西安市教育学会会长,曾为西安高级中学校长)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