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教育部《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下发以来,各地纷纷实施“弹性放学”“校内课后托管”“课后延时服务”等举措。实施课后服务的过程中,地方教育部门和学校需要注意处理好“五重”关系:

一要处理好“出发点”和“着力点”的关系。开展中小学课后服务的目的是解决部分家长因下班时间和孩子放学时间不一致导致的接孩子困难问题,这是实施课后服务的“出发点”。所以课后服务的服务时间应该是学校放学到家长下班这段时间,服务对象应该是有需要的学生;服务方式应该是个别辅导。“双减”背景下,校外培训机构大规模压减后,要解决好学生的课余生活和学习问题,让学生回归校园,拓展课后服务渠道,提高学生课后服务参与率,这不仅是课后服务的应有之义,也是解决学校教育内卷化、校外教育资本化、学业竞争低龄化、人才培养功利化的有效途径。

二要处理好在校学习时间和课后服务时间的关系。学生到校时间一般为早上8点左右,受在校学习时间限制,出现了“三点半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于是衍生出“弹性放学”“课后服务”等概念。为规范学校办学行为、不增加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就要严格遵守学生在校学习时间,不得随意延长。所以,在校学习时间属主时段,是“正餐”,课后服务时间属附属时段,只是“甜点”。时间的主附关系自然也决定着内容的主辅关系。“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更要把好时间关。首先要把握好主时段,小学、初中上课不早于8∶20和8∶00,放学不早于5∶30,阳光体育活动不少于1小时,保证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其次要把握好附属时段,落实“5+2”模式,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小学生、初中生睡觉不晚于9∶20和10∶00,保证课后服务不增加学生负担。

三要处理好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后服务内容的关系。课后服务内容目前提供延时托管和集体活动,很多学校采取“1+X”模式,“1”即延时托管,就是辅导孩子完成学校学习时间内没有完成的作业,“X”即集体活动,就是根据学生兴趣特长,开展文化、体育、艺术、科创类等培训活动。所以,课后服务应该采取差异化辅导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巩固提升。延时托管(作业辅导)要落实“双减”背景下作业管理改革的相关措施,建立健全延时托管作业辅导管理机制,突出作业辅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注重培养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习惯。当然,对学有余力、有兴趣特长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掘学校资源、家长资源、社会资源,利用附属时段,以社团活动形式培养培优,也算是有益的尝试。

四要处理好学生想“活动”和家长要“补课”的关系。学生要不要参加课后服务、参加课后服务后回家还写不写作业,这是家长普遍关心的问题。学校一定要做好课后服务的宣传工作,向家长解释清楚课后服务的初衷和主时段与附属时段、课堂教学内容和课后服务内容等的关系,争取家长对课后服务的理解与支持。学校要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集体活动,教师是其中关键的一环,学校要鼓励教师发挥爱好特长、跨学科指导学生,发挥学校在课后服务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广泛动员学生家长、社区志愿者、“五老”志愿者、退休教师、民间艺人等社会各界热心人士,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

五要处理好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学校间的关系。教育部《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课后服务的实施范围是“中小学”。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学校实施课后服务都涉及服务性费用问题,有些地方对服务性收费进行限制,如寄宿制学校寄宿学生不得收取费用、发改部门核定学费标准的民办中小学不得收取费用等。从上述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学校看,最便于实施课后服务的是城区非寄宿制大规模小学,其他规模和类别学校实施起来都有诸多不便和困惑,这些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和教育、发改等部门从制度上加以规范,需要不同规模不同类别学校结合实际探索行之有效的模式。

作者单位:陕西省榆林市教育局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