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全国各地开展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意见》强调,要充分发挥中小学校课后服务的主渠道作用,利用中小学校在管理、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帮助家长解决不能按时接送孩子的问题,是在完成规定教学任务之外开展的一项解民忧、办实事的民生工程。

课后服务作为当前特定条件下的一种特殊服务形式,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学校紧紧围绕“三个课堂”的全新模式,在注重“第一课堂”提质增效的前提下,立足课后服务主阵地,夯实“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在充分考虑学生个性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同时,学校也为学生量身定做种类繁多、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项目,供学生自主选择参与,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陶冶学生的情操,为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多元的课后服务课程

为推动“第二课堂”奠基

“第二课堂”的开展是学校“第一课堂”教育教学活动的延续,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体现。学校牢固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第一要务,严格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精心设计出形式多样的校本特色课程,让学生通过“第二课堂”活动,获得“第一课堂”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培养他们的个性特长,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搭建平台。

课后服务课程一:托管服务类

严格落实国家“双减”“五项管理”等政策,重点把“作业”“睡眠”“手机”“读物”管理作为托管服务工作的首要任务。学校安排专职辅导教师指导学生自主作业、预习或课外阅读等,并可以根据实情采取“分层”布置作业的形式,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可以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重点辅导,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给予指导拔高,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质量。全面倡导学生“放学不背包”,让家长不再为辅导、批改孩子作业而烦恼和焦虑,真正实现小学生10小时睡眠的管理规定。

课后服务课程二:文化益智类

为与“第一课堂”有效衔接,就必须彻底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模式,不再局限于书本和资料,要通过更新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内容,来提升“第二课堂”的效果。学校鼓励学生参加诵读、写作、英语口语、口才、硬笔书法、象棋、魔方等文化益智类社团,开阔视野、提高兴趣,并通过老师的引导,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课后服务课程三:体育运动类

学校开设的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等多项体育运动项目社团课程,学生可以结合自身优势和兴趣爱好去选择适合自己的社团活动,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让学生的能力和特长得到充分的释放。在释放学生天性的同时,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能力,增强学生彼此的情感,提升合作学习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后服务课程四:艺术素养类

学校开设的舞蹈、唱歌、绘画、书法、手工制作等多项艺术类课程供学生选择,让他们去感知、体验、理解、想象,同时加入自己的再创造,从而获得精神满足和情感愉悦。

课后服务课程五:科技创新类

动手操作,思维创造,是孩子获取经验、发展智能的途径。学校通过设置机器人、航模、3D打印、赛车、应用编程、四轴飞行器等形式多样的科技创新课程供学生选择,让学生在科学与创新思维的海洋里尽情遨游。

完善课后服务评价

为推动“第二课堂”提质

1.注重过程性评价。对于课后服务的评价,不能只关注成果,重点要做好服务过程的监管。辅导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在参与课后服务过程中情感、技能、认知等所发生的变化,更要关注学生在活动中不同体验、不同感悟及对活动的认识。学校全面优化“第二课堂”方案,通过对活动的反馈总结,采取网上问卷、随机抽查的形式,评选出最受学生喜欢的活动项目,对活动项目及时调整完善,准确制订更适合学生参与的活动,让活动更有利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原则,确保“第二课堂”达到实效。

2.结合节日展演评价。学校充分把“第二课堂”成果展示与每学年举行的“三节一会”等大型校园文体艺术活动有机结合,对丰富多彩的文体展评活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最终达到既展示“第二课堂”活动的丰硕成果,又展示学生多才多艺能力水平的目的和效果。

3.评选精品社团。学校定期组织家长、专家、教师共同组成考评小组,通过教师总结汇报、作品展示、比赛获奖、查阅资料、走访问卷等形式,对“第二课堂”进行综合评价,评选出精品社团,给予表彰奖励,以点带面,全面促进“第二课堂”活动的有序开展。

强化课后服务管理

为推动“第二课堂”增效

1.加强组织领导

学校要充分认识课后服务工作对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性,切实发挥“第二课堂”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要成立工作专班,把“第二课堂”纳入学校的重点工作,加强对课后服务工作的全程监管和指导,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课堂、进活动,着力解决好“第二课堂”的活动时间、场地器材、资金投入等问题,从而形成上下协调配合,扎实推进“第二课堂”健康发展的有效工作机制。

2.健全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规范化管理的前提和保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通过多方征求意见或建议,学校制订了科学合理的课后服务规章制度,使“第二课堂”得以有序开展。在完善“第二课堂”管理体系的同时,学校各职能部门理顺关系、整合资源、明确工作职责,全面加强对“第二课堂”活动秩序和安全的管理,同时对“第二课堂”活动项目的申请、审核、考评、表彰等方面的指导和管理也做到了有章可循。

3.配备专业教师

要想提高课后服务效果,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要配备专业知识丰富、具备创新实践能力的教师。因此,学校层层选拨出思想端正、责任心强、学识广博且有一技之长的教师担任辅导教师。为解决专业性极强的“第二课堂”活动教师短缺的情况,学校还向社会公开聘请一些专家和教练兼职辅导教师。定期召开辅导教师会议交流提高,及时了解“第二课堂”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并逐步建立起完善的辅导教师管理和激励机制。

4.提高激励机制

思想高尚、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是提高课后服务的基础,是培养综合素质人才的首要条件。因此,学校应多措并举调动指导教师积极性,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后服务中,全身心地投入指导“第二课堂”。对在课后服务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辅导老师给予表彰奖励。完善的激励机制促进了“第二课堂”的有序开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5.提升服务质量

课后服务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通过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加强引导,强化管理,使“第二课堂”逐步实现有亮点、出特色、见成效。

总之,学校以实施国家“双减”“五项管理”“课后服务”政策为契机,通过严格组织管理,完善工作机制,营造创新氛围,提高服务效能,追求“第二课堂”质量,培养创新能力,打造特色品牌。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力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单位:陕西省延安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