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陕师大课改团队的成果“探索理论,更新理念,厘革路径,贯穿PACE要素的三元课堂模式创新与实践”荣获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该成果奖中的“三元课堂”理念与陕西省教育厅提出的“三个课堂”理念不谋而合。

一、三元课堂教育创新

三元课堂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基础,以培养创新人才为追求,历经十余年实践探索,提出创新人才必备的六种心智模式理论。六种心智包括:专门领域知识、内在动机、多元文化经验、问题发现、专门领域判断标准以及说服传播心智。形成贯穿学习过程(P)、综合能力(A)、核心素养(C)、多元评价(E)(简记为PACE)核心要素的三元课堂创新模式。注重自主、合作、探究,践行学思结合、知行统一,综合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项目参与式等方法,将正式学习(第一课堂)与非正式学习(第二、三课堂)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知识内化与素养发展相结合。提出教师课堂创新能力发展之“赛促动发”思路与理念,使教师课堂创新能力通过这一理念的落实得到发展。通过全国区域性课改组织,将中小学与大学的课堂创新相贯通,搭建课堂创新交流平台。构建大学、中小学、政府、媒体以及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双“四位一体”的协同创新联动推动与深化课堂创新机制。专题作者中,山东省烟台第三中学的于杰老师、陕西省铜川宜君县第一中学的寇丽丽老师都参加过陕师大组织的课堂创新大赛活动。

基于新课改理念、创新人才培养相关理论模型,在借鉴国际一流大学课堂模式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创新型课堂模式必备的四个核心要素:学习过程、综合能力、核心素养和多元评价,并将四个核心要素有机贯穿于第一(课内即课堂教学主阵地)、第二(课外即社团活动、运动会和科技艺术节等)、第三课堂(社会即走出校园而举行的研学旅行和社会调查等活动)中,形成“贯穿PACE要素的三元课堂创新模式”。这种课堂要求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将自主、合作、探究相结合,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优化学习策略,从而有效发展学生的知识经验、内在动机、问题发现、判断标准以及说服传播等六个心智,全面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教学反思六步法

如何让三元课堂支撑下的教育创新真正“落地”?如何反思“第一课堂”的育人效率、“第二课堂”的育人效果和保证“第三课堂”的科学性与研究性?如何让“三个课堂”均衡、和谐发展?确定方向之后,很重要的步骤就是通过“校本研修”的途径,让广大教师在三元课堂中胜任相应的育人工作。

众所周知,“校本”就是以校为本,“研修”则是研究、探索和反思,以实现教师素养提升。总而言之,校本研修是“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了学校”。在教学反思实践推进中,“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是三个典型的路径,“实践反思”是教师的反躬自省,“同伴互助”是教师与同行的交流碰撞,“专业引领”则是实践与理论的对话切磋。它们揭示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三大系统——教师个人系统、教师群体系统、给予专业引领的专家支持系统。

教学反思可以通过口头反思、反思日记、教育叙事、观摩交流、课例研究、案例研修、集体备课和专题研讨等多种形式来实现。为了支撑广大教师做好反思工作,我们于2019年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了31万字的《教学反思能力实训》。该教材分为教学反思的理论基础、教学反思的操作方法以及教学反思与教学研究3个专题16节的内容。我们认为,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学行为、教学意向、教学设计及其之间关系的调节性思考。

我们在长期的公费师范生培养、在职教师培训实践探索和创造力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构建了教学反思的四种理论基础,分别涉及教学反思的切入角度(言语行为理论)、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基础(元认知与反省思维理论)、反思的指南与标准(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以及反思的目标与方向(创新人才的六种心智理论)。

教学反思的四种理论基础

专题二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为教学反思的操作方法部分的训练。基于理论基础和培训培养的实践经验,提出了“教学反思六步法”,并结合具体案例,精准地训练了每一步骤的操作方法。这六步法包括:①描述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的成功之处或遗憾之处);②解释为何会有这样的教学行为(从意向和设计两个角度);③分析有没有更好的意向和设计(详细了解优选意向与设计);④这样的意向和设计为什么好(与科学的理论、实践对照);⑤如何将优选方案纳入自己的教学;⑥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反思不断调节。

这六步法将四大理论的精髓具象化,让教师的反思行为落实到操作层面,对于一线的教师如何撰写教后记、如何开展反思起到指南作用。特别是与约翰·杜威提出的“思维五步”(感觉问题所在,观察各方面的情况,提出假定的结论并进行推理,积极地进行实验的检验)相比,教学反思六步骤的操作方法更加清晰明确,也更符合中国教师的实际情况,且从内在逻辑上也暗合了杜威所设计的反省思维的必要程序。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指出,“教师参加教育科研,是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这一论断已经成为我国教育界的共识。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我们将教师的日常教学反思与教学研究自然关联起来。

教学本身即为学术,这种学术活动的主要形式包括教师自身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反思等,当然也包括教师相互听课、评课、说课和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撰写论文、专著等。2010年以来,我们在国务院教育体制改革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陕西省基础教育重大招标课题等项目的支持下,陆续开展了一系列旨在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升创新素质的研究与实践工作,积极地把教学反思同教学研究结合起来。

三、四种特质成就教育创新

创造力心理学领域的 4P 理论提出者认为,创造力是由四种要素构成的,包括创造的人(Person)、创造的过程(Process)、创造的压力或环境(Press)和创造的产品(Production)。我们认为,在教学反思与教育创新之间,根本改变在这四个要素上。

(一)教育创新的核心:人

1.推动教育创新教师的个人特点

人的转变是最难的,教育理念的转变尤其难,真正从创新角度立意的课堂与一般课堂有着本质的差异,在“三个课堂”内均是如此,再好的理念也要靠教师不断的探索和反思才得以建立。志在创新课堂的教师本身就蕴含着创新的活力。

2.支撑课堂创新的生态系统的构建

志在教育创新的学校需要构建好支持课堂教学创新的“生态系统”,教育系统都已经将课堂创新视为新形势下教学的应有之义。陕师大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和教务处、人事处等部门已经将开展课堂教学创新的探索融汇在一次次的培训活动、教学模式创新沙龙和研讨之中,教师从这些活动中取得了创新的“火种”。

(二)教育创新的形成:过程

陕西省乃至全国课堂教学创新大赛都设计了三级赛制:校级初赛—省级复赛—省级决赛,要求教师在半年的时间里,从不同角度不断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设计,不断优化教学过程。

从个体而言,老师们对照评价标准反复磨课、字斟句酌,力争使自己的教学能够实现对学生必备能力和关键品格的有效培养。同时,学生也参与到优化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帮助老师破除思维定式、凸显教学创新。创新的课堂教学需要“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所设定的情境营造、动机激发与认知冲突,需要社会建构和元认知,更需要拓展迁移和自我超越,正是这些过程支撑着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素养的提升。

衣新发的课堂教学

(三)教育创新的保障:压力或环境

适宜的环境和适度的压力会成为创新的动力。日常的课堂教学,如果我们追求学生的满意度与获得感、生动活泼的满堂学、学生的有效参与和深度学习,教师就要花功夫设计科学的流程、调动学生的有效教学环节。期间教师当然也要承担必要的压力,甚至“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在与学生对话、互动的课堂上,教师可能随时被“挂”在黑板上,但这不要紧,所有可能被“挂”之处,都是我们的“最近发展区”,我们要在不断地“被挂”与“解挂”的过程中,以有效的探索化解压力、提升动力,并增强课堂活力。

现场最打动人的是真实的“互动”。评委都是卓越教师成长起来的,他们内心渴望真实的呈现,是对最高教学理想的无限接近。为此,教师要勇于承担更大的压力、向更高的目标“进军”并用娴熟的课堂驾驭能力实现对教学产品的追求。

(四)教育创新的实现:产品

我们的产品是什么?是学生,是课堂教育教学的效果,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所以在教学设计之初,产品导向很重要,尤其目前所广为倡导的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是一个很好的方向。课堂创新大赛评委现场看什么?就是看产品。这里的产品与物化的产品不一样,具有很强的“主体间性”——师生、生生在合作、互动、交流和讨论中形成的一个思维场和创新场。常态课上,教师坚持这样的产品导向同样重要。

在我的课上,除了学习成绩之外,也会通过专业测评给学生提供其思维能力和创新素养的变化情况。我在决赛的课上采用微信群简洁地展示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思维状态,并以此为基础引导他们进一步深入探究如何打破思维定势;在创新大赛的决赛中,经过赛前的讨论,我们请参加赛课的学生重新打印了平时上课所用的小组桌签,桌签上有学生们用心设计的组名、组徽和他们的名字,我们的“Spark小组”和“五林大会小组”在赛课课堂中均有精彩的表现——这样的“产品展示”不仅展现了师大学子良好的学习面貌,也体现了小组稳定的合作机制。

(作者系现代教学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本刊特聘栏目主持人)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