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双减”工作的高度重视,是党中央、国务院对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热切回应。《意见》要求明确、目标精准、重点突出、责任明晰,为有效实施“双减”提供了顶层设计和施工蓝图,是切实提升学校育人水平,持续规范校外培训的行动遵循。广大中小学教师作为“双减”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和实施者,要努力做到“四提升”。

提升课堂教学水平。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表面看主要表现为学生作业时间长、作业量大、校外培训负担重和家庭教育支出高等,但实际却暴露了学校教育质量不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直接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只有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确保课堂提质见效,才能落实源头治理,实现增效减负。

广大中小学教师要牢固树立“课比天大”的使命意识,切实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个学生,做到“四个坚守”,即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坚守学生主体地位,坚守课程标准教学导向,坚守课程育人根本任务;要严格执行教学计划,不随意增减课程门类、总课时数以及各门课程规定课时,不随意改变难度、调整进度;要提高课堂教学设计质量,加强对新课程、新教材、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精准把握学情,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合理确定重点难点,自觉应用优秀教学成果和信息化教学资源;要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认真对待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到应教尽教,确保学生应学尽学、应会尽会;要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幼小、小初衔接,重视差异化教学和个别化指导,开展零起点教学,开展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型、项目化、合作式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习效率;要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注重实践操作,激发学习兴趣,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提高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提升作业设计质量。作业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必要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业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学习方法,还能帮助教师诊断教学效果、分析学情、改进教学方法,帮助学校完善教学管理、开展科学评价、提高教育质量,也有助于社会、家长直接了解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其质量能直接反映学校的教育价值导向和教育质量,备受学生、教师、校长以及家长、社会的关注。

提升作业设计质量要围绕“一核三翼”来进行。“一核”,即作业设计要突出育人功能,坚持立德树人导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三翼”,即限量、提质、多形,三者缺一不可。

首先,要严格限制作业量。不仅要做到本学科作业时间不超限,而且要统筹其他学科、各时段作业,合理调控作业结构,做到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切实保障学生的休息权。

其次,要科学设计、合理布置,提高作业质量。要紧扣课程标准和教学进度,凸显新时代育人要求,准确把握学科性质,科学选编、合理改编、自主创编作业,做到“六注重”“三杜绝”。“六注重”,即注重基础性,体现素质教育导向;注重层次性,照顾不同层次学生;注重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注重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注重实践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注重创新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注重协作性,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三杜绝”,即杜绝超越课程标准、超越教学进度、超越学生能力的集体性作业;杜绝机械性、重复性、惩罚性、随意性的低效作业;杜绝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

最后,要多形式呈现作业。要根据学校、学段、学科特点以及学生实际需要和做作业能力,设计不同类型的作业。合理调控书面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线下线上融合式作业,设计分层、弹性和个性化的作业,探索跨学科、长周期的综合性作业;通过设置作业超市,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基础巩固型、能力提升型、拓展探究型作业。校内作业以课后习题为主要依据,精选内容,精心设计能诊断教学、巩固知识、发展能力的基础性作业;校外特别是节假日、双休日以拓展性、实践性、探究性、合作性作业为主,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积极开展调查、参观、研学、实验等,在活动中主动学习;尤其要加强科学探究、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与劳动实践类作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开展课后服务是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重大举措。开展“5+2”课后服务,不是简单地延长学生在校时间,开展新课教学或重复教学,而是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有效实施课后育人活动,解除家长后顾之忧。因此,要准确定位课后服务,充分利用好课后服务时间,以指导学生完成作业为主要内容,抓好分类服务。既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补习辅导和答疑解惑,又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补习辅导和答疑解惑,要凸显学校教育的专业性,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克服“大水漫灌”或单纯维持学习秩序的形式主义,做好菜单式服务。

拓展学习空间,要实现由“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第三课堂”拓展,做到“三个延伸”。即服务场所由课堂向学校、社会的延伸;服务内容由国家规定的规范性学科课程向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自主选择性校本课程、知行合一的实践性社会整合课程延伸;服务主体由学科教师向辅导员、校聘专家和志愿者共同体、学者、社会工作者及家长协作体延伸。打破学生年龄、班级界限,打破学科藩篱,统筹各科知识、各方面资源,跳出课堂、学校视域,深入社会生活,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文体、劳动、阅读、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实现知识获取从间接认知向探究体验、自主实践的飞跃,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

提升协同育人能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所有学科均衡学习的成果,是全体教师共同劳动的结果。作业负担能否彻底减轻,课后服务能否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要,考量着每一位教师的协同育人能力。协同育人要克服“四种倾向”,即片面认为课后服务只是组织学生完成作业,忽视专业支持,漠视课后服务育人功能的短视行为;只重视校内课后服务和学习,忽视校外学习及培训指导,校内、校外服务衔接不紧密的“两张皮”行为;以为学生发展为名,占用时间和资源,不顾及学情和学生需求,一味开展辅导和培训的不负责任乱作为;盲目依赖校外社会资源,忽视校内拓展服务的不作为。

提高协同育人能力,必须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要提高本学科作业服务质量,做到不占用其他学科作业时间,要密切与其他学科教师的联系,随时交流学生学习生活状况,提供适时适量适当的服务指导。其次,要善于利用好课外校外教育资源,积极吸纳退休教师、具备资质的社会专业人士或志愿者参与课后服务,为学生提供高水平的培训指导。再次,要指导学生科学利用课余时间,做好“三个引导”,即引导学生放学回家后完成剩余书面作业,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课外阅读和文艺活动;引导学生用好免费线上优质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控制使用时长,保护视力健康,防止网络沉迷。最后,要积极指导家长为学生校外学习、培训做好有效帮助,引导家长主动与子女做好沟通交流,密切关注子女的心理情绪和变化,在与子女共处、共学中逐步培育子女正确的价值观,增强亲子关系和孩子的社会责任感。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陇县教学研究室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