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双减”“五项管理”等教育改革新政正在全国各中小学校紧锣密鼓地推行与落地。作为一名躬耕西安市基础教育工作38年的教育工作者,在“双减”政策的具体实施中,我对国家基础教育发展有了更为深入的思考。

7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简称“双减”政策),主要对全面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学校课后服务水平、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等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与此相配套的新政还有今年5月教育部出台的“五项管理规定”,即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五个方面的管理;8月印发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的通知》,主要对学校减少考试作出了具体要求,一系列教育改革新政的重磅出台,不仅标志着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现有教育生态格局作出了重大调整,更体现了国家对促进教育公平、构建高质量教育发展体系的重要决心。

要真正科学、准确、深刻地把握“双减”改革,必须搞清楚双减背后教育改革发展的大逻辑、大思维、大战略、大格局。那为什么要实行“双减”?怎样做才能真正落实“双减”?笔者认为,面对这些问题,要从源头上思考,充分理解教育改革新政背后的现实意义尤为重要。

实施“双减”的背景意义

(一)全面修正当前教育现状,缓解普遍性教育焦虑

今年9月1日开学,西安市曲江第二中学发给学生们的作息时间表上有了新的变化:上午上课的时间改为8:10,下午增加了20分钟的大课间;第五节课也改为课后服务时间,学生可以在班级做作业,也可以参加社团文化活动,特别是听闻周末不用再去辅导机构补课了,这可让同学们高兴坏了。

然而,在国家大力推行、学校积极执行、学生乐于接受的氛围中,却引发了不少家长的担忧。“仅靠学校的辅导,孩子能在中高考脱颖而出吗?”“只要有中考,就会有人上普高,有人上中职,孩子的未来发展会好吗?”“别人家孩子能考上清华、北大,我家孩子就不能?”……家长一方面叫好国家终于出手治理校外辅导机构,一方面却又忧虑“双减”政策下孩子未来的发展。

其实,在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链条中,中高考是每一所学校和每一个家庭都无法回避的焦点。因为要中高考,父母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疯狂“加码”;学校受升学率、分数论驱使,加量补课,频繁考试,月月排名,久而久之,在应试教育的刺激下,社会中逐渐形成了普遍性的教育焦虑。孩子从小学三四年级起,家长就通过课外辅导完成“小升初”的教育诉求;进入中学,就陕西省近年来中考招生6∶4的录取比例而言,决定了一部分学生将顺利进入普通高中就读,另一部分则进入职业高中学习,其中选择就读职业高中的意愿不强。于家长而言,经济负担也是如牛负重。西安原教培市场上“一对一”辅导的课时费可以达到400元/小时,毕业年级的费用更甚。高昂的课外辅导费用给每个家庭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不禁思考,现行的教育制度对缓解当前社会的“教育焦虑”现状会有帮助吗?

(二)减轻过重课业负担,关心孩子的身心健康

有些学校利用周末、假期各种补课。学生周末在校外培训机构参加各种辅导,孩子基本每天早上7点起床,晚上9点甚至更晚才能结束一天的学习。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说,2005年填答问卷的少年儿童基本都是“90后”,2015年填答问卷的少年儿童就是“00后”了,“结果显示,‘00后’周末课外补习的时间是‘90后’的3倍,2005年孩子们周末补课时间是0.7个小时,到了2015年时就变成了2.1个小时了。”

从身心健康的角度分析,孩子拿什么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又如何挤出时间发展兴趣爱好或者是休闲娱乐呢?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何来保障?仅靠在校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根本无法满足孩子拥有健康体魄的成长需要。特别是,过重的学习负担已经致使孩子的心理健康遭受严重危害。

进入初中,青少年的成长发育进入青春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都会发生显著变化。不仅如此,外在的学习环境也由小学的基础认知、情感等能力的培养转变为知识性、价值观、行为习惯等品德、人格的塑造,这个时期,对孩子进行正确、科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尤为必要。然而,过重的课业负担往往导致教育工作者们忽略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大多数集中在初中年龄段。

(三)降低家庭生活成本,提高国家生育率

近年来,全球各国生育率已呈现出连年降低的趋势。据了解,我国2014年—2019年的出生率依次为12.37%、12.07%、12.95%、12.43%、10.94%和10.48%。人口数量的减少,将造成社会劳动力减少、社会生产成本增加等负面影响,不利于社会的长期发展。为此,5月31日,我国正式提出开放三胎子女政策。在我看来,三胎政策能否有效提升生育率,政府政策的推动是一方面,还应切实帮助家庭解决生育痛点,缓解生活忧虑,以此才能提高民众生育意愿。

一是现行学制设置较长。一般小学六年、中学三年、高中三年、大学本科四年,按照孩子6岁入学,大学本科毕业后则是22岁。基于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要求,大多数人本科毕业后会选择继续读研、读博等,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年龄已25岁,这个时候开始找工作,参加社会劳动,而同期也进入了女性最佳生育年龄。对于刚步入社会,收入暂不稳定,工作处于摸索阶段的生活状态下,年轻人生育意愿不高。积累基本工作经验后,30岁生育一胎,33岁生育二胎,35岁便已成为高龄产妇,不管对身体适孕情况,还是个人养育精力而言,生育三胎都会让多数人望而生畏。

二是家庭经济压力大。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社会发展得不像现在这样丰富,老百姓对于买房购车的要求不高,单就经济方面讲,家庭生活的幸福感相对较高。然而,2021年相关数据统计,西安目前月平均工资4203元,单租房支出及日常开销,基本占据了工资的50%,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是无法负担结婚成家、生子养育的家庭经济压力;再从买房来看,西安正在发展成为一线城市,大额的首付款必须由父辈帮忙,自己还房贷月供,才能满足个人的基本生活。如若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仅靠个人经济能力,则无法负担因购房而带来的巨大经济压力。为此,年轻人结婚成家、生育养育等规划都将逐步推迟。我认为,这是国家大刀阔斧施行“双减”的深远宏观意义。

从根本上落实“双减”的几点建议

“花在树上开,别忘地下根。”要从根本上有效落实“双减”政策,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管理经验,笔者认为需要标本兼治,变革当前教育制度,建议推行十年义务教育是一条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一)缩短学制,建议推行十年义务教育

就现行的学制设置和国家课程安排,初三、高三阶段的学习,多是对初一、初二及高一、高二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新的知识并不多。此外,按照现在青少年的成长发育规律,是具备学制缩短后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的。因此,建议不妨将学制由小学、初中、高中共12年学制缩短为10年,即小学5年、初中2年、高中3年。如果将毕业年级前的复习课程进行有效精简,节约了时间成本,仅保留高考的教育评价指标体系,那么家庭的教育焦虑也将从三次简化为一次,特别是生育年龄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前置,生育三胎的时间成本将大大增加,这也从根本上破解了生育年龄难题。

(二)革新现有教育评价体系,有效缓解教育焦虑

缩短学制,推行十年义务教育,必将推动我国教育评价体系作出重大调整。取消中考保留高考的评价体系,将使得考试成绩不再是学生学习和学校办学追求的唯一目标,“唯分数”“唯升学”甚至“择校热”等现象将消失殆尽。学生直升中学,学生、家长和学校都不必再焦虑,反而能用更加富余的时间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社会交往等能力也将得到提高。

(三)创新整合高校资源,提升技术类院校办学层次

若推行十年义务教育,革新中高考教育评价体系,就意味着孩子16岁将迎来高中毕业,这个时期参加工作年龄偏小,大概率不具备社会生存能力,那现行的大学教育应如何适应和调整?笔者建议可以从国家层面将高校资源进行创新整合,按照不同标准分类为技术应用型大学和学术研究型大学两类。这样思考的初衷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中国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随着当前国家经济的高位发展,我国要从制造业大国转向制造业强国,必须要有相当数量的职业技能人才基础,这关系到国家能否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第二,以现行的中考评价制度,孩子15岁中考毕业后,一部分学生要么升入高中,要么进入职业高中,也缘于我国中职类院校发展良莠不齐,家长接受孩子就读职业高中的意愿不高;第三,高校近年来的规模扩招,使得本科阶段的学生基数十分庞大,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进入大学学习,从事科学技术研究。

综上,我们不妨将现有的大专、职业类技术院校进行“升级”,创新整合,打造一批“技术应用型大学”。让一部分学生可以通过学习获取专业技术,另一部分具有科研兴趣或研究潜力的学生从事专门的学术型研究,使其在不同岗位上、自己擅长的领域里为国家建设、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同时,加大对技术类人才在专业设置、师资配备及职称晋升、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倾斜力度,以提升民众对职业类高校选择的满意度和认可度,让职业教育推动我国教育高质量发展。

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历史的接力棒已传递到青年学生的手里。“双减”政策,不仅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更是关乎我国全局发展、决胜国际竞争的重要发展机遇,学校、家长及社会都应把“双减”作为重要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认真研读教育改革政策,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尊重孩子成长规律,持续有力地推进“双减”政策落地,并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作者单位:陕西省西安市曲江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