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加强政治启蒙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养学生从小听党话、跟党走,使他们逐步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政治启蒙”概念的提出

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新时代我国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纲领性文件。《意见》第3条中提到“政治启蒙”的概念,要求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将教育启蒙上升到政治高度,提出“政治启蒙”的概念,这在义务教育领域是第一次。

“政治启蒙”就是通过知识传授、思维训练、情感陶冶和社会活动,使人获得关于政治的基础知识,具有初步的政治意识、朴素的政治情感,形成一定的政治态度和行为方式的过程。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政治启蒙教育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政治启蒙”教育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基本功能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德育实施的主阵地,具有鲜明的政治教育的功能。统编版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设计上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体系教育;在编排方式上,以不断扩大的学生生活范畴为主线,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整合课程内容,设计教育活动;在内容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确立七大教育主题,涵盖了政治启蒙教育的政治、文化、民族等基本要素。课程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底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道德与法治课程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具有鲜明的思想引领和政治启蒙功能。

三、依托道德与法治课程进行“政治启蒙”教育的三个向度

1.公民身份意识的构建

一个人有了公民身份的认同感,才会对国家产生归属感,才会产生热爱国家的内在精神和建设国家、保卫国家的自觉行动。

青少年学生由于受认知能力的限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公民身份认同多处于一种不自觉、无意识的状态,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认知有待加强,对公共事务的义务认知不够清晰,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效能还需提高。政治启蒙教育要注重学生公民身份意识的构建,引领学生了解国情,了解我国的政治制度,了解党的性质、地位及取得的建设成就,认识国家机构、国家主权与领土,认识自己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国家主人翁的身份,培养家国情怀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从小为他们打上中国底色,贴上中国标签。

2.文化自信意识的构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行为处世的道德标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根基。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加强了反映人类文化成果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在教学中,要注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传统节日、习俗礼仪、民歌民谣、爱国故事、传统美德等视角,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使其认识中华文化的魅力,感悟中华优秀文化的精髓,感受自身成长与中华文化的关系,从内心深处生发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3.遵纪守法意识的构建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施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因此,对青少年进行政治启蒙教育应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教育,培养他们践行法治理念,树立法治信仰、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与制度认同,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

小学阶段法治教育的目标是:着重普及宪法常识,养成守法意识和行为习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培养学生的国家观念、规则意识、诚信观念和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教学中,要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采取故事教学、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价值辨析等多种方式,将法治知识与法治事件、现实案例、常见法律问题紧密结合,增强学生对课程的参与、互动、思辨,让他们在行动中学习法治理念,在实践中践行法治精神。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为保障少年儿童成长期朝着正确方向前进,保证共产主义事业薪火相传,道德与法治课程要充分发挥思想引领和政治启蒙的育人功能,旗帜鲜明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安康市第二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