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改革,大力倡导并坚决落实全面育人新理念,旨在彻底转变落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一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一系列教育政策出台,强调人才培养方式的彻底转变,突出德育的时效,努力提升智育水平,大力倡导“全民体育”理念,高度重视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全面践行素质教育。而这一切都需要基础教育作出重大改革和创新,全力落实“五育并举”的全面发展理念。

一、“五育并举”背景下教育体系的新要求

1.适应时代发展,培养时代新人

近年来,坚持“五育并举”,推进全面育人,已成为共识。“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不仅强调学科知识之间的融合与贯通,而且重视学生健全人格、强健体魄、良好习惯和精神品质的培养。这些要求既是新时代人才必备的素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国家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具有重大历史意义。新时代必然要求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下,不断发展和改革教育模式和育人观念。因此,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承担起育人的使命,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目标。

2.围绕核心素养,构建培养体系

教育部发布的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着力强化各学科的育人功能,体现了鲜明的育人导向,在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等方面有了明显的强化。《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即“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核心素养是政策指引,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必将引领新一轮课程改革和育人模式的革新。

因此,新时期人才培养必须以学科核心素养为指引,在学校教育中着力培养学生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也必然要求高中学校的课堂改革要以核心素养为指导,构建起新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适应人才全面发展的模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3.坚守课堂阵地,推动立德树人

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大力推行“五育并举,全面育人”理念的重要抓手。高中学校的课堂教学必须紧盯“立德树人”目标,把学科知识、学科素养和德育目标有机融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高雅的审美情趣、深沉的爱国情怀、坚韧的拼搏精神和平等的劳动观念,培养综合的人、全面的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人。

但是,长久以来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的价值认识不够清晰,除了文学价值之外的其他诸如美育价值、劳育价值、体育价值重视不够、挖掘不深、缺少可操作的实践方法。所以,将“五育并举”理念运用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找到切实可行的操作方法,是摆在所有高中语文教师面前的挑战。

二、“五育并举”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策略

1.以解读文学作品为引领,培根铸魂润心,全面落实“德育”

语文教材中有大量内涵丰富的文章,可以引领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和健全人格,促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提升。

举办以英雄人物事迹解读为内容的主题演讲比赛。每个月利用一节语文课进行一次主题演讲,围绕“讲英雄人物故事,领略英雄风采”主题展开,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前搜集资料、撰写演讲稿,组内评选出一名代表参加正式比赛,优胜者获得一定奖励。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了解了许多英雄人物的先进事迹,经历了正确价值观的洗礼。

开展身边先进人物事迹评选活动,撰写颁奖词。每个月班级评选“文明之星”,要求学生轮流为身边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写颁奖词,并在语文课前演讲中诵读颁奖词,颁发“每月之星”奖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了细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活动树立了典型,模范引领作用不可小觑。

2.以培养语文素养为主导,启迪学生智慧,全面落实“智育”

以语文课堂为主阵地,全面提高语文核心素养。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通过语文课堂,让学生感知并鉴赏文学艺术的独特之美,培养审美感知能力,学会通过观察、感受、分析和判断来欣赏美,增强探究意识和学习兴趣,拓展思维方法,学习鉴赏技巧,就是“智育”的培养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祖国的语言文字,识记基本的文史知识、文学常识。识记并准确运用汉字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高中语文课堂首先要达到的课程目标。在语文教学内容中占极大比例的文史内容,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养料,是中国文化的结晶和载体。在语文课堂上,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学生的背诵、识记、默写,让学生掌握这些最基本的知识,就是落实语文的“智育”目标。

强化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提高鉴赏能力、审美能力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然要求,也是语文课堂“智育”目标的集中体现。在每节语文课上围绕语文核心素养要求的基本语文能力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感受到语文的独特之美,练就学习语文的扎实基本功,形成较高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常规要求,更应是践行“智育”目标的必然选择。

3.以体悟体育精神为主线,磨砺学生意志,全面落实“体育”

讲述体育故事,体悟体育精神,感受体育魅力。在语文课前演讲环节中,学生分享体育故事、讲述自己喜欢的体育运动和体育明星事迹,分享在体育中领悟到的拼搏精神、执着追求、成功喜悦。

以学校体育活动为契机,融入语文基本写作训练,使语文教学与“体育”目标相结合。学校运动会期间,各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通讯稿写作大赛,让学生发现身边的体育明星,讲述身边的体育故事。

举行“体育精神大家谈”主题演讲,学生以体育赛事、校园运动会期间观看和参与体育活动的经历为内容,探讨体育精神的实质,体悟体育的魅力。

举行“强健体魄,野蛮精神”主题手抄报评比活动。为了营造学校运动会氛围,各班在语文老师指导下,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主题手抄报任务,每个班级内部评选10个优秀作品在校内展览,最后由学生会组织师生投票,评选出全校范围的10个优秀作品进行表彰。

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深刻理解体育精神,感悟体育魅力,磨砺意志,培养执着、坚韧的良好品格。

4.以提高审美鉴赏能力为目标,强化审美与创造,全面落实“美育”

开展汉字书写大赛,感受文字之美。每周开展一次汉字书写大赛活动,让每一名学生参与其中,评选出“书写达人”为全班讲解汉字书写的方法和技巧。每天坚持写一页字帖,提高汉字书写能力,教师补充相关汉字起源、体例的演变等内容,让学生在语文课上感受方块字之美。

每节语文课前鉴赏一首古典诗歌,感受韵律之美。利用语文“课前讲”环节,以小组为单位选派代表讲古典诗歌,每天讲一首。教师点评学生讲解情况,并作必要的补充。让学生深刻理解古典诗歌的特点,掌握常见的意象及其内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感受语文的韵律之美。

编写手抄报,感受形式之美。各班以小组为单位,每两周编写一份手抄报,确定主题,选好内容,明确分工,张贴展示。让学生在参与、观赏中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学会欣赏美、创造美,切实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

每学期举办一次诗歌朗诵大赛,感受语言之美。语文教师帮助学生挑选诗歌,划分朗诵角色,培训基本的朗诵技巧。

5. 以培养劳动习惯为目标,体会劳动的光荣,全面落实“劳育”

学习文学作品中关于劳动的经典篇目,引导学生认识劳动的意义、关心劳动人民,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热情,逐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观念。例如,通过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让学生体会酷暑时节收割麦子的劳动人民的辛劳,引导学生分析造成人民贫困的根源,让学生理解正是因为有繁重的赋税,劳动人民虽然辛苦却过不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更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白居易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通过学习这些经典的劳动篇目,引导学生真切感受劳动的艰辛和劳动人民的不易,认识劳动的价值,激发他们参与劳动的兴趣。

以劳动模范事迹引领学生、感召学生。通过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模范人物事迹,让学生领悟劳动精神的现实意义。利用多媒体展示高科技领域的杰出人物及其事迹,让学生明白新时期劳动的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但是劳动者的精神是相同的,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是相同的。

以参与劳动为契机,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观。以五一国际劳动节、学雷锋活动月、卫生大扫除、家务劳动等主题教育日为契机,在语文课堂上倡议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感受劳动的辛劳,体会劳动的快乐,从而培养劳动的习惯。

强化劳动写作。通过劳动主题征文比赛、演讲比赛、辩论赛等形式,让学生以劳动为主题进行写作训练,深入探讨劳动精神、劳动价值,从而正视劳动的价值,理解劳动的精神内涵,热爱劳动,主动参与劳动。

新时代迫切要求转变育人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适应新时代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五育并举”和核心素养的历史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须顺应历史潮流,大力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努力践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理念,在语文课堂上突出德育时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精神,增强美育熏陶,重视劳动教育,让更多的学生明确历史使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展现自我能力,实现自我价值。

作者单位 陕西省咸阳市彩虹学校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