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要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劳动教育不仅是党和国家对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也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要求。劳动教育应该是素质教育最厚实、最质朴、最关键的部分,以劳树德、以劳增智、 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能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以劳树德,厚植劳动精神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劳动是人生存和发展的主要手段,世界万物皆是由劳动创造出来的。如果一个人没有挥洒过劳动的汗水,没有体会过劳动的艰辛,就很难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现实中,一部分学生成了“寄生虫”,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成了“小懒虫”,只会享受他人的劳动成果,遇事总想着求助于他人;更有甚者成了“小害虫”,不知道如何珍惜别人的劳动成果。热爱劳动本身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劳动是人的自觉行动,只有通过劳动教育,学生才能体会到劳动的快乐,才能通过辛勤劳动、诚实劳动传递“劳动光荣、奉献最美”的理念,才能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二、以劳增智,启迪劳动智慧

陶铸曾说过:“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劳动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以体力劳动为主,引导学生手脑并用,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体验、感受动手实践过程,将“会动手、爱劳动”拓展为“会动手、爱劳动、能设计”。因此,学校应以劳动为载体,让学生身体力行地参与劳动实践活动,从劳动中体验生活的乐趣,从而成就自我、升华自我。

三、以劳强体,提升劳动技能

劳动有着独特的教育意义,学生在劳动中不仅能够愉悦身心,强健体魄,增强意志力,涵养吃苦耐劳精神,还能够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欣赏美和鉴赏美的能力。新课程倡导的“体验性学习”就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实践性与参与性,劳动教育也不例外。学生只有出力流汗、经受磨炼,才能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掌握技能。因此,学校要充分挖掘现实教材,积极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契机,挖掘劳动教育素材。还要积极组织劳动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让学生在劳动体验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方法,形成新技能,培养劳动观念,增强劳动意识,提升劳动能力,激发劳动热情,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真正价值。

四、以劳育美,培养劳动品质

劳动教育就是一种生活教育,劳动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学生在劳动中不仅能够增长知识,锻炼意志,培养动手能力,还能不断发现美、体验美、创造美。高尔基所说的“劳动是世界上一切欢乐和一切美好事情的源泉”,生动、形象地道出了“美”“劳”之间的关系。劳动教育过程中,学校要有意识地进行美育渗透,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还能够提升劳动教育的吸引力。此外,没有真实的实践操作就不存在真正的劳动教育,劳动教育不可以用“虚拟实践”“思想实验”的方式进行,必须让学生进入现场进行“实战”,形成劳动成果。因此,学校应该遵循劳动教育、无痕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理念,引导学生从小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热爱劳动,不断在传统中创新,在实践中成长,使学生养成学习、合作、创新的良好劳动习惯。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人的和谐全面发展、富有教养、精神丰富、道德纯洁——所有这一切,只有当他不但在智育、德育、美育和体育素养上,而且在劳动素养、劳动创造素养上达到较高阶段时,才能做到。”这一思维值得我们借鉴。教育从未离开过实践,劳动是教育最肥沃的土壤。新时代重提劳动教育,落实“五育并举”,是教育本质的回归。劳动是人类的本质活动,“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是对人类文明进步规律的重要诠释。学校只有多维度、全方位开展劳动教育,弘扬劳动精神,将劳动教育融入“立德树人,五育并举”的大格局,才能将“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意识根植于学生的心灵、熔铸进学生的血液,才能用劳动托起中国梦!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沣西新城第二学校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