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需要把教学的内容条块化,让纵向的教学可以循序渐进,让横向的教学能够得以拓展。我们教学的总体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小学语文教师要以这一目标为导向开展阅读教学。

一、分清教材内容,搭建学习基础

在开展语文教学之前,教师要了解语文教学的内容,内容包括有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我们发现,这些教学内容是交叉分布的。以小学一年级为例,学生进入课堂以后,教师会先引导学生学习简单的汉字,再引导他们学习拼音,接下来让其学习课文,最后进行简单的读写训练。这些内容看似零散,实际上指向的是同一个教学核心,即教师要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研读每个学段的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在教学《金木水火土》时,学生初学汉字,他们难以从抽象的角度去理解汉字。于是,我们就要结合具象化的情境让学生理解汉字的意思,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模仿,让学生理解汉字的发音及书写的顺序。教学前,教师要准备学具:金属块、木条、水晶球、火焰图片、泥土。教师让学生一边学“金”这个字的读音、字形,一边让学生理解这个字的意思,所对应的学具就是金属块。生活中学生会经常见到金属制品,如铜盆、铁盒等。教师要让学生去观察、触摸、感受金属的质感,还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感官刺激,让学生把汉字和字义相对应起来。低年级的学生具有模仿能力强等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老师的发音、播音员的发音,让其学会把字音与字形结合起来进行学习。为了让学生对学习汉字有兴趣,教师还可以让学生结合汉字做游戏。比如,我们开展识字比赛,让学生看物识字,或者读出汉字的读音。教师利用小组合作的方法设计游戏,让学生用“组内合作、组外竞争”的方法进行阅读学习。教师统计小组总分和各人总分,确定好游戏规则以后,我们用电子白板为学生打开绘本,这个绘本里每出现一个汉字,学生就要把汉字与绘本中的实物联系起来,并读出它的正确读音。绘本中每出现一个实物,学生就要把实物对应的汉字联系起来,并写出这个汉字。低年级的学生都喜欢有趣的事物,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边阅读绘本边做游戏,如此才能让学生在游戏的氛围中积极学习,夯实语言运用能力。

不同阶段的阅读教学,学生需要夯实的语言基础有所不同。然而不管在哪个阶段,教师都要在课堂上注重积累学生的语言基础,使学生能够读写出大量的汉字,掌握各种词汇,能够应用各种句型表达自己的意愿,然后结合自身的基础完成阅读。教师只有夯实了学生的语言基础,才能让学生顺利完成阅读任务。

二、分类学习形式,构建多元课堂

教师的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因此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阅读大量文本也是不现实的。但学生的阅读量不足,将会影响到他们后期的学习。当前,教育部提出学校应当结合教学实际,开设校本课堂,学校也要针对学生的学习需求开展各种活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以把语文课程分为传统课堂课程、校本课堂课程、活动实践课程等,虽然小学语文课程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但是不管哪种课程,教学核心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自主阅读学习的方法。

例如,在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前,教师为学生设计学习单:(1)通过主动收集资料,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对文本有关的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2)练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完成阅读后,标出自然段。(3)圈画出课文中的生字、词语,用自己的方法完成字、词的认读。比如,学生要认识“坝”“汉”等10个生字,要写出“晨”“绒”这样较为复杂的字,能够了解所有文本中陌生词汇的意思。(4)朗读课文,遇到读不通的地方要想办法克服完成。(5)边读边思考,概括段落大意及文本的中心思想,说明文本的情感与立场。教师为学生设计学习单,是基于这样的教学目的:引导学生结合学习单去体验阅读,让学生深入了解本文内容。有一些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在阅读的时候,仅仅只是浏览了一下文本,就认为完成了阅读任务。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要在教学时为学生设计学习单,学生依照学习单的要求去完成任务。部分学生虽然愿意自主学习,却不知道在阅读的时候,应当注意些什么。教师可以通过为学生设计学习单,让学生找到阅读的方向,以完成学习单上的任务,进而更好地推动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不仅需要在课堂内学习,还要在校本课堂中、活动实践中进行学习,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学习单为模板自主进行阅读学习。学生也可以结合自己的学习体验和学习需求更改学习单,制订一份适合自己的学习模板。教师要结合学生的成长,不断优化学习模板的设计,以此让学生的阅读学习更具针对性。

三、分清训练目标,进行多样化训练

教育部要求通过阅读学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因此教师要结合阅读要求开展多样化的训练。比如,教师开展的口语训练、书面写作训练等。在开展训练时,教师要结合具体的学习单,让学生基于阅读学习任务开展多样化学习。在这一阶段,教师将训练的目标予以分类,通过引导学生结合多样化的训练,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学生通过阅读掌握了字词句的用法,了解了童话体裁的特点,理解了文本内容,领悟了文本的中心思想和情感立场。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讲故事的活动。学生在讲故事的时候,不仅要用到本次学习的知识,还要用到以往阅读学习中获得的体验。比如,学生用倒叙的方法讲故事:“刚刚过了圣诞节,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当人们走上街头的时候,发现街边的一个角落里,有一个小女孩的尸体,她好像是冻死的……”这个故事的开头,应用了倒叙手法,这不是在本节课中学到的知识,而是学生通过以往的自主阅读所掌握到的。课文中并没有明确描述小女孩的结局,而学生在讲故事时,则可以畅想小女孩的后续发展情节,这都是学生在校本课堂中,通过阅读叶君健翻译的中文版《卖火柴的小女孩》所获得的。接下来,还有学生在讲故事的时候,尝试着把书面语言转换成口语来表达:“人们看到这个冻死的小女孩,她打着赤脚,两只小脚冻得青一块、紫一块的……”学生在讲故事的时候,并没有注意到口语与书面语言之间存在的差别。刚开始,学生想用“她赤着脚”来表达文本的意思。经过教师引导后,学生发现人们的口语和书面语言存在差异时,学生才发现“赤着脚”这样的语言似乎并不经常出现在生活表达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生发现人们经常用“他打着赤脚”这样的词汇来表达。经过推敲,学生选择了生活中的口语表达,并取得了良好效果。学生在讲述故事时,用学过的语言知识来描绘画面,会让画面变得生动、具象化:人们看到小女孩蜷缩着身体,手里攥着一把烧完的火柴梗,小脸被冻得红扑扑的。她死前还在笑,人们说:“她一定是蒙主召唤,见上帝去了,愿上帝庇护这可怜的孩子。”她临死前,是真的见到了上帝吗?现在只有她自己,还有上帝知道昨晚她看到了什么。学生在讲述小女孩被冻死时,用了“蜷缩”这样的词语来描述她的动作,用“攥”和“烧完的”描述火柴梗,还用“红扑扑”描述小女孩脸颊的颜色。这名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掌握了动词、形容词等应用方法,他已经能熟练地描绘一个生动的画面了。同时,学生用了转换视角的方法,讲出了人们看到小女孩的死,他们内心的想法。人们结合自己的经验,推测出小女孩临死前表情是那么的幸福,必然是见到了上帝。然而,学生用设问句提出问题,引发听众思考:“小女孩真的在临死前见到了上帝吗?如果不是,那她又见到了谁,让她感觉如此幸福呢?”当听者带着问题对故事产生兴趣后,学生再完成后续的故事讲述。

教师要引导学生接受演讲训练、讲故事训练等一系列口语训练,接受各种各样的写作训练,如微作文训练等。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为学生创建能够呈现实践成果的平台,让学生可以把实践成果呈现在大众面前,然后让学生边交流,边完善训练成果。

总之,教师要划分内容,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完成阅读任务。划分空间,让学生在课内、课外都能进行阅读学习。接受不同的训练,通过完成实践项目来检验阅读学习的成果。然而,无论教师如何划分教学内容,其最终的目标都是通过阅读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市塔山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