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7月,根据抗日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将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延安工人学校、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等四校合并,成立华北联合大学,将到晋察冀边区,开展国防教育,支持华北抗战。

晋察冀边区位于华北抗战的最前线,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但边区内艰苦的自然环境、薄弱的经济基础和残酷的战争形势等,对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作为边区重要的高等教育学府,华北联合大学扎根敌后,在战争中成长,不断向正规化发展,为边区培养了各类干部和人才,成为边区教育战线上的主力军,也成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中坚力量和重要源头。

一、建校与初步正规化建设阶段

学校成立后,在校长成仿吾的带领下,师生随即赶赴晋察冀边区,途经陕西、山西、河北3省,过黄河、汾河,翻越吕梁山、云中山、五台山,穿过敌后日伪据点和严密封锁的同蒲铁路线,行程1500余公里,历时两个半月的“小长征”,从陕北成功到达了晋察冀边区,这无疑是教育史上的一次壮举。

华北联合大学到达晋察冀边区后,按照中共中央的决定,原本应该稍作休整后,再南下越过正太铁路,到晋东南地区办学,但由于晋察冀边区地域广大,当地广大干部、知识分子急需培训,以及边区靠近北平、天津、保定、石家庄等大中城市,有充足的招生来源,同时考虑到华北联合大学队伍中女同志和体质较弱的文化工作者较多,不宜再长途行军,中共北方分局书记彭真和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希望华北联合大学留在晋察冀边区,并得到中共中央的同意,所以华北联合大学就成为晋察冀敌后根据地的第一所高等学府。

这一时期,为了适应抗日战争的形势和敌后办学的特点,学校主要采取军事化的教学与管理,坚持教育为人民服务,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革命觉悟和文化水平,大力培养革命干部,增强干部的革命积极性和战斗精神;坚持运用教育与现实斗争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办学原则。在教育与现实斗争相结合方面,华北联合大学成立了地方教育辅导委员会和小学教育研究会,对边区小学教育工作提供帮助。同时注重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师生们的才干,当边区开展民主普选和扩军工作时,学校派出许多师生小分队到各区、村协助工作和进行文艺宣传。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方面,华北联合大学组织并鼓励师生帮助老乡修水渠、割小麦,自己种菜、喂猪、背粮等,这使学生既学习了从事生产劳动的本领,也同劳动人民增进了感情。同时,为了向正规化方向发展,建设新型的正规大学,华北联合大学将各部改为院,并扩充院系,延长学习时间,到1941年夏,教职工和学员共达四千余人,这个时期的办学实践标志着华北联合大学初步实现正规化。

从1941年下半年开始,日军对边区反复进行大规模“扫荡”和严密封锁,华北联合大学的师生采取分散活动的办法,没有战争就立即上课,有了战争就配合地方武装打游击。在1942年敌后抗日根据地最困难的一年,学校压缩编制,缩小院系仅保留一个教育学院,并分散到各村,进行游击式教学和学习,坚持敌后办学,广大师生除了坚持理论学习和专业学习外,还积极参加晋察冀边区的减租减息运动、生产运动等边区工作。直到1944年春,战争局势好转,华北联合大学又逐渐开始发展壮大。

二、正规化稳定办学阶段

抗战胜利后,华北联合大学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城市工作的相关指示,于1945年9月随军进入张家口,开展城市内稳定办学和正规化发展的探索,在机构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都有所提高。

建立健全机构设置。华北联合大学进入张家口前仅有一个教育学院,进入张家口后,逐步恢复和重建了原有的文艺学院和法政学院,扩大了教育学院等,调整了人员任职情况,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教学机构和较高水平的教学管理团队。到1946年上半年,华北联合大学已设立教育、法政、文艺、外国语4个学院和1个文艺工作团,各院下设相关系别。这一阶段,张家口文化名人云集,学校聘请了众多文学、政治、艺术、教育等各方面的全国知名人士和专家,担任学校各院系的领导和教员,领导和加强学校的管理和教学工作,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改革课程与教学。在课程方面,设置了校级公共课和院级公共课,并开设了丰富多样的专业课,既注重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又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形成了公共课与专业课相结合、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在教学方面,华北联合大学形成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形式,注重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学校组织同学们参与地方的文化宣传、教育指导和政治民主建设,同时也积极参加生产劳动,锻炼劳动技能,密切与老百姓的情感。

制定和完善管理制度。为了实现在城市稳定正规化办学,华北联合大学还制定和完善了各项制度,以提高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如实行校长负责制,建立校务会议制度(学校最高行政会议),建立教务会议制度并由教务会议来决定和执行学校的各项教学工作,规范学校的教学管理。同时,学校新成立了招生委员会、干部委员会和民运委员会等机构,来规范学校的招生、干部教育和民运活动。

三、恢复与持续发展阶段

1946年国民党政府发动全面内战后,华北联合大学奉命撤离张家口,再次转移至农村办学。根据“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争取前线的胜利”的原则,学校坚持在战争的环境中继续办学。

为了适应战争环境,华北联大恢复战时状态,对学校的院系设置、学习期限等进行了调整。法政学院改为政治学院,撤销政法系、财政经济系、教育学院国文系和文艺学院新闻系、舞蹈系,以短期训练班为主。学校增设研究室,培养研究生,由政治学院领导研究室的活动。1946年华北联合大学向冀中转移过程中,为了保密改名为“平原宣教团”,校部改称团部,各学院改名中队,转移过程中恢复战时教育传统,注重组织学员学习。为了服务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华北联合大学不仅组织学生参军参战,还组织文艺宣传队和土地改革工作队到各地演出,宣传土改政策,深入农村帮助农民进行土地改革运动,极大地调动了边区群众参军参战的热情和积极性。

1947年,华北联合大学在总结过去一年来的办学经验基础上,提出加强教材建设、师资培养,决定成立专门研究室,并在年末对外公开了党组织,积极为新型正规化高等教育作准备。1948年,华北联合大学奉命迁往正定办学,开始正规化稳定办学。

1948年5月,中共中央决定将华北联合大学与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由华北局直接领导,以整合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边区的高等教育,集中力量扩大办学规模,并为全国解放和建设事业培养干部。华北大学成立后对学校的机构组织、管理制度、课程与教学等进行了一系列改革,进一步向正规化方向发展。

在机构设置方面,华北大学融合了华北联合大学的全部院系和北方大学的大部分院系,形成了一个较大的机构体系。学校总体分为校部、教学组织、科研组织、工学院和农学院。在校部设置了秘书处、教务处和总务处,还附设一个图书馆,由教务处领导,同时设置了四个部,前三个部为教学组织,第四个部为科研组织。各部门之间相互联系,体现出学校的未来办学层次。

在管理方面,华北大学沿袭并完善了之前的校长负责制、校务会议制度等。学校生活实行集体化、纪律化,重教育与实际联系、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

在课程与教学方面,学校在汲取张家口办学经验的基础上,设置了公共课和专业课两类课程,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等。同时加强了专业课课程设置,以往因战争原因设置的军事课程和军事训练改为体育课。教学方面以讲授、自学、集体互助、理论与实践联系为主要方法。

四、学校的后续发展和成就

随着解放战争的推进,华北解放区迅速扩大,并日渐稳定,华北联合大学迅速发展,并分出部分人员创办诸多新的高等学校或研究机构,孕育出如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戏剧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央音乐学院等知名院校,被称为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摇篮。自成立到1948年,华北联合大学培养了一万九千多名干部。

作者单位:西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