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育和普通中学教育是两个相对独立却又紧密联系的教育环节,高中高校协同育人对人才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在当今新高考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高校高中协同育人的作用就更加凸显。高校和高中通过开设大学先修课、协同培养拔尖创新型人才、联合开展生涯规划指导等形式的不断探索,为完善高校高中协同育人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支持。为建立更加紧密、稳固和持久的协同育人联盟,高校和高中应从改变育人理念,优化运行机制和探索招生评价模式等几方面入手,进一步提升“双高”合作的内涵与深度。

◎ 高校高中协同育人的意义

高校高中协同育人的概念雏形是于2001年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中的“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科学研究”部分首次被提出的。在此后20年的时间内,高校高中协同育人问题日益受到国家、各省级教育部门、高校和高中的重视,同时从不同层面做了多维度的创新和探索实践。

2019年,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9〕29号)中提出注重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种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指导机制。各省级教育部门也依据文件精神和新高考改革进程相继发布指导文件。2021年,陕西省教育厅发布《关于高等学校与普通高中协同育人的指导意见》(陕教〔2021〕142号)文件,对协同育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内容和保障措施提出指导性意见。

高等学校教育是社会发展的核心推动力,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关键一环,二者的有机衔接能够更好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学生的终身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正如江苏省锡山中学唐江澎校长提出的“五业贯通”的生涯教育理念,把中学的“学业”同大学的“专业”选择贯通起来,把大学的“专业”与踏入社会安身立命的“职业”贯通起来,与人生建功立业的“事业”贯通起来,甚至与襟怀天下、造福人类的“志业”贯通起来,想要做到这“五业贯通”,高校高中协同育人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 新高考改革对高校高中协同育人的影响

2014年9月国务院下发《关于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文件,开启了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截至目前,已有14个省(市)采用新高考模式录取,2021年第四批7个省份也同时启动了新高考改革。随着新高考改革的报考和录取模式从传统平行志愿的以院校为报考单位的模式转换为以专业组或专业为报考单位的模式,同时实施“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选拔模式,使得学生的选择权增大、选择时间提前、选择难度变大,使高校和高中都面临更大的冲击和挑战。对于高校方面,需不断进行专业优化和内涵式建设,扩大院校和学科专业的招生宣传力度,转变招生录取的择优方式,由单纯以高考成绩择优转变为关注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对于高中方面,需不断进行教学模式革新,由“千校一面”到“千校千面”,大力加强生涯规划教育。

同时,新高考改革也促使高校和高中从育人理念、教学方式、课程体系、教学资源等多个方面进行“无缝衔接”,成为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把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作为共同的目标。新高考为“双高”协同育人带来了更好的机遇和支持。

◎ 高校高中协同育人的发展现状

在国家政策倡导和新高考改革的驱动下,部分高校和高中已经通过开设大学先修课、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联合开展生涯规划指导等多种方式开启了协同育人的探索,并取得一些成效和经验:

1.开设大学先修课

2013年开始,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开始尝试在中学开设先修课,通常包括数学、物理、生物、化学、英语、经济学等科目。学有余力的高中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修读先修课程,通过后如进入高校可认定相应学分。2021年复旦大学针对高中生特点,面向上海市所有高中高一年级在读学生的“周末学堂——复旦大学拔尖学科高中先修计划”,课程的难度和深度介于大学教育和高中教育之间,有利于高中学生在知识衔接的同时,提前规划自身发展方向。

2.协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高校和高中通过共建实验室、特色培养等方式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利用学科优势,在西北工业大学附属中学、西安高新第一中学、西安市铁一中学、西安中学、宝鸡中学等5所中学设立全国首批“双高”特色“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3所高校与厦门一中联合共建实验室,成为高校延伸至中学教育的实践基地;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试院牵头,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20所天津市高校参与组成“天津市大学校园开放联盟”,面向高中开放实验室,服务新高考,更好地指导高中生选科选考,实现高校高中人才培养有效衔接。北京大学与西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协作共建“鸿宇博雅理科实验班”“北辰未名人文实验班”,利用自身学术优势,进行学术讲座、教师培训、教学评估、科研参与等支持。

3.联合开展生涯规划指导

高校利用自身的师资优势,与中学联合形成研究团队或者面向中学开设生涯规划的师资培训班,例如长安大学借助自身生涯规划的教学资源优势,开设多期“生涯规划课程设计与教学技巧师资培训班”,培训了大量的中学校长及老师,使得老师们熟练掌握具体的方法应用于课堂,引导高中生结合国家需要和自身特长,树立远大理想和报国情怀,提高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再如苏州大学等与中学深度合作,派出生涯规划专家从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方面帮助中学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4.其他协同育人活动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生需要了解更多关于院校和专业的信息,而高校则是需要加大学科和专业的宣传力度,所以高校和高中之间的互动就更加频繁。各高校利用建立优质生源基地、开设科学体验营、教授讲师团、课题联合研究、高中生夏令营冬令营、“优秀学子回高中母校”等活动不断加深和高中之间的协作,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共建共享教育教学资源,互动频繁。

◎ 关于推进高校高中协同育人的几点建议

目前高校高中协同育人工作已有了较好的实践基础,但仍未形成完整及系统性的人才培养体系,尤其处在新高考改革的重要时期,更加促使我们要打通高校和高中的人才培养渠道,建立紧密型、稳固型、持久性合作育人联盟。

1.加强育人理念的转变

面对新时代的教育评价改革,无论是高校还是高中,都应在育人观念上进行不断转变,在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前提下,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出主动适应当下国家的战略布局和人才培养的政策,达成一致的育人目标。

2.加强运行机制的优化

“双高”协同育人要想落到实处,就必须不断地在实践中检验和调整,协作双方应该制定明确的合作机制,明确操作细则,细化合作任务,确保协同育人的双向共赢。同时高校和高中要在协同育人方面,在课程开发、课题研究、实践活动、师资培训等方面加大经费、师资和硬件投入,确保协同育人工作顺利开展。

3.探索招生评价模式

传统的高考选拔模式注重“公平”和“统一”,而新高考制度改革的综合评价则更为注重选才的“科学”与“多元”,高中探索能够客观记录学生各方面表现的评价方式,而高校着力探索人才选拔方式的科学性。综合评价招生模式使高校和高中两个教育主体之间建立动态平衡,由单一的生源输送变为合作共赢。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