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舞蹈教育对高等学校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和人文素养的提升意义重大,在高校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初步探索了心理暗示教学法在高校舞蹈教学实践环节中的意义以及具体实施方法。研究结果认为,心理暗示教学法可以促进高校学生学习舞蹈的动力,促进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提高舞蹈课程的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

[关键词]舞蹈教育 高校 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该信息,从而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心理暗示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往往会令被暗示者不自觉地按照暗示做出相应的行为,或者接受一些意识,例如电影《盗梦空间》就是运用心理暗示去影响他人行为的一个典型例子。心理暗示分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有意心理暗示和无意心理暗示、语言暗示和非语言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和消极的心理暗示等。高校舞蹈专业教师如能在舞蹈教学中正确地运用心理暗示教学法,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在心理需要和自我实现层面都得到满足,树立战胜困难的决心,这样就会逐渐建立自信心,对学习的外部需要就会内化为自我需求,舞蹈教学与学习就会在学生主动积极的状态下获得最佳效果。

心理暗示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作用

1.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由于当前社会的形势及人们固定的思维观念,认为学生应以专业课知识的学习为重点,从而忽略了培养全方位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性。在这种大环境下,很多学生自身也认为,学习舞蹈是在浪费时间,除了特殊情况外,基本没有学习的必要,学习时也较为敷衍。此外,很多教师也没有认识到舞蹈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上课态度不认真,教学过程不积极,对于学生的管理松懈,对于所讲内容条理不清、逻辑混乱。因此,将心理暗示融入高校舞蹈教学不仅要暗示学生,也要暗示教师,使其明白舞蹈教育的重要意义。有的学生对舞蹈学习抱着试探的态度,他们对舞蹈有一定的兴趣,但是却由于种种原因产生畏惧或抵触心理,有可能是别人的无心之言,也有可能是自身条件的不足,导致他们想学而不敢学、不愿学。面对这样的学生,就要进行合理的暗示,转变学生观念,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可以学习舞蹈,也能和其他人一样跳得好,甚至比其他人还要好,让学生摆脱心理阴影,转变消极态度,积极投身舞蹈课程的学习中,提升个人的人文修养,促进全面发展。

2.转变方式,协调师生关系

当任课教师和学生发生矛盾与冲突时,为了保证舞蹈教学的进度,需要对课堂进行合理调节。但是,师生在课堂中的冲突不能简单地判定谁对谁错就能够解决,如果处理不当,使师生矛盾与冲突不断激化,反而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在处理师生矛盾问题时,合理地使用心理暗示能够及时和有效地化解师生之间的矛盾,和平解决问题,避免问题扩大化。

3.注重集体团结,促进共同进步

每个集体的内部都存在竞争。例如,某个学生在舞蹈课上的表现十分突出,教师对她赞不绝口,这样就会使其他学生产生不平衡心理,不仅会影响当事人的学习,还会影响班级团结,不利于整体发展。教师应当合理运用心理暗示,对表现良好的学生表扬支持,让他们有继续努力的动力,也要给予表现一般的学生适当鼓励,让他们也能够产生一定的满足感。这样,才能维护集体的团结,促进共同发展。

心理暗示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具体方法

1.环境暗示法

环境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里的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因此,在开展舞蹈教学时,要本着尊重人、理解人、关怀人,实现师生“自由成长”“智慧成长”的原则,建设积极、和谐、以人为本的教育环境文化,让教学基础设施更加完备,让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洋溢着积极的氛围,通过“无形”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加深学生对舞蹈的热情。例如,在舞蹈教室中悬挂与舞蹈教学相关的图片、标语、摆件等,这些看似平常的东西,其实也具有心理暗示的作用,会在无形中传递给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引导学生热爱舞蹈学习。因此,舞蹈教育的基本客观条件即教室,不仅仅是一间屋子,它的每一个角落都应该渗透着舞蹈教育的某些内涵,通过不同侧面暗示学生的思想及行为。例如,可将著名舞蹈艺术家的照片悬挂在墙上,他们那优美的身姿和高雅的姿态可以让学生对舞蹈产生向往与憧憬,从而在潜意识中加强对舞蹈的兴趣;将舞蹈艺术家们为国争光的事迹做成宣传海报或利用其他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了解作为一个舞者的光荣与骄傲,使他们对舞蹈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增强其光荣感和使命感,提升学习舞蹈的欲望。

2.行为暗示法

在舞蹈动作要领掌握的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应首先做到,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一个拥有良好品德、娴熟技能、乐观心态、温和态度的教师,更加会得到学生的尊敬与崇拜。教师的一言一行会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学生自然会把教师当成自己的榜样,在心态上积极乐观,在学习中刻苦认真,从而促进人文素养水平的发展。如果教师发现最近学生的学习状态不是很好,个别学生在上课时学习散漫、魂不守舍,教师不应立即指责和批评学生,应当先从教师自身反省,看看是不是自己有什么不对的地方,是不是自己上课的时候不够认真,舞蹈动作做得不够规范,讲课的态度不够积极。想要挑别人的错,自己首先要以身作则,无懈可击,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共鸣。学习舞蹈最重要的就是基本技能的掌握,学生不积极主动参与肯定是不行的。教师要从自身出发,以认真的态度面对学生、面对舞蹈教学,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更加积极地投入到舞蹈学习中来,师生也会在教学过程中达到共赢。

3.语言暗示法

教师应该巧妙地运用语言暗示,使学生走出困境,找回自信。俗话说“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教师要用赞许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表扬用喇叭,批评打电话,要让学生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将来一定可以开辟出一片天地。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坏学生是骂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不管有意无意,每个学生每次上课都会从教师或者同学那里接受暗示,积极的心理暗示会给学生带来自信和快乐,消极的心理暗示使人郁闷而苦恼。如果舞蹈教师总用批评的眼光去看学生,常常消极暗示学生,学生会产生“我不行”“我有很多缺点”“我很差”的心态,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舞蹈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抵触心理,教育的效果就大打折扣了。如果用赞许的眼光去看她的学生,运用积极的心理暗示,通过环境暗示、语言暗示、行为暗示慢慢地影响学生,让学生坚定“我能行”“我就是最棒的”“我能做到”的心态,就会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不断进步,获得成功。

4.表情暗示法

表情暗示法运用到高校舞蹈教学中,能够让学生更加有自信。微笑是人的一种情态语言,适度的微笑能让学生感到放松,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消除戒备心理,增强教师的亲和力。形成情绪效应教学的本质是对话与交流,是师生心理不断冲突、调适的过程。舞蹈给人美的感受,使人身心愉悦,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严肃,不与学生保持积极互动,那么课堂效果将会事倍功半。教师应当注重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情绪管理,向学生传递积极向上的精神,通过感染学生,使其有良好的学习状态。

5.自我暗示训练法

将舞蹈作为选修课的大部分高校学生以前基本没有接触过舞蹈,因此他们在舞蹈学习的最初阶段容易信心不足、情绪紧张、动作生硬,从而产生畏惧情绪。教师要做的事情,就是改变他们的畏惧心理,使其以积极的心态学习舞蹈。首先,教师先介绍一些舞蹈的基础知识,让学生融入舞蹈学习氛围,并从心底生出对舞蹈的喜爱与向往;其次,在练习时,教师的示范动作一定要标准而且慢一些,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够消化吸收;最后,在训练中要对学生加以鼓励和支持,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这样,就可以逐步帮助他们摆脱畏惧情绪,充分调动自身潜能,积极参与舞蹈训练,从“要我练”到“我要练”,从“自卑心理”转为“自信心理”,建立良好的自信心理,积极参与到舞蹈课堂的学习中来。

6.团体参照法

心理学家西奥多·纽科姆认为,每个人所认定的参照团体的行为方式,会成为他的态度及行为表现的榜样,使其自动地与之趋于一致。因此,高校舞蹈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种团体参照的心理,从团体学习入手,通过教学方式的改变与教学水平的提升,去暗示并影响生活在团体中的学生个体,让其在团体榜样的暗示中逐渐转变学习态度及方式,从而提高学生个体的舞蹈学习水平。

7.角色参入法

角色参入法是指暗示者将自身的角色融入被暗示者当中,或将角色互换,使双方拉近距离,产生共鸣,达到心理暗示的目的。这类技巧常用的语言表达是“如果我们……”“如果我来处理……”“假如我是你……”等。这些语言的运用可使师生双方的角色不断转化,更容易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学生会在不知不觉中按照舞蹈教师暗示的方向不断前进,从而达到心理暗示的最佳效果。

8.高峰体验法

高峰体验法是指一个人在最能发挥作用、最有决断力、最专心致志时,显示出的自信、幸福、欣慰等情绪体验。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是一种剧烈的同一性感受。自我有可能迷醉于对象,或完全倾倒到对象中,从而消失得无影无踪。在高峰体验时,个人最有此时此地感,在各种意义上最能摆脱过去和未来,最全神贯注于体验。处于高峰体验的人比其他任何时候更富有责任心、主动性和创造力。高校舞蹈教师在授课时,应当充分利用高峰体验这一有利因素,引导学生集中精神,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的创造热情,让他们在自我思考、判断与展示中树立自信,获得成功的幸福与喜悦。通过高峰体验,学生的自主学习动机才会最大程度地被激发出来,促使其养成积极学习的心态,促进学生对舞蹈学习的热爱,培养高雅的文化素养。

心理暗示在高校舞蹈教学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心理暗示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人心是最复杂的,一个疏忽就可能导致“蝴蝶效应”,因此,要加强科学研究,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合理运用心理暗示,促进舞蹈教学的良性循环。心理暗示只是教育环节中的一种管理方法,应该与其他方法同时运用,对于心理暗示的程度,教师要懂得掌握分寸,心理暗示轻了,学生没有领会到教师的意思,仍然我行我素;心理暗示重了,会让学生感到压力,甚至产生抵触心理,适得其反。

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尽可能地应用心理暗示的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发挥心理暗示的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同时,也要尽可能地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启动学生的无意识心理倾向,使其与有意识的心理倾向相互协调,提高心理暗示的实效性,促进高校舞蹈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胡万勇.浅谈舞蹈教学中的心理暗示作用[J].赤子,2017(15):72.

[2]徐慧琳.心理暗示法在高校舞蹈教学中的实践[J].戏剧之家,2016(16):158.

[3]张艺凡.探讨“心理暗示”在舞蹈教学中的正确应用[J].大众文艺,2015(4):257-258.

[4]宋静.心理暗示在高校舞蹈形体课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黄河之声,2018(10):117.

[5]徐媛媛.心理暗示在高校舞蹈形体课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2):73-75.

[6]李鑫.积极心理暗示在高校舞蹈教学实践中的应用[J].名作欣赏:学术版(下旬),2014(15):175-176.

作者单位: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陕西西安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