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养好艺术生的中国文化自信和英语表达能力,将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其跨文化交流能力,促进中外文化交流。然而,研究表明,艺术院校的大学英语教学还普遍存在“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依托文秋芳提出的POA教学法中的“文化交流”“关键能力”理念,以及其教学流程来探索并研究本土文化融入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方案。

[关键词]产出导向法 中国文化 融入 英语教学

基金项目:西安美术学院2021年人文社科项目“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艺术作品翻译研究”(项目编号:2021XK009)。

课题:2021年度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高等教育社科理论研究课题《美术类院校英语课程思政的语料库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021HZ0725)。

引 言

在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艺术人才拥有扎实的英语能力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年)》指出,大学英语课程人文性要求加强对中外文化异同的认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功能。因此,英语课程也要担负起培养艺术生的文化交流能力。在英语授课过程中培养艺术生良好的本土文化意识及其运用能力,有利于他们用艺术作品体现、宣传本土文化。然而,经过对近几年相关文献对比研究发现,目前艺术类学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文化融入方面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具体归纳出四类:一是大部分艺术生英语基础差,大学英语授课停留在提高英语基础上,忽视了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二是英语教学方法传统、单一,无法刺激学生学习文化的动机;三是学用分离,即学生学习的文化知识无施展空间,降低了学习效率;四是英语教学中教师对文化输入理解具有片面性。大多数教师片面地认为文化学习就是西方文化学习,缺少了我国文化的输入,忽略了其交流本质是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从而导致学生不会用英语表达本国文化,专业术语叫作“中国文化失语”。以上几点不仅降低了艺术生的学习兴趣,阻碍了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学习和宣传,也偏离了我国在《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坚定“文化自信”和《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年)》的要求,大学英语课程要有“服务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功能。加之艺术家的作品与文学作品不同,他们可以更加直观和快速地用作品将文化元素呈现在观众的视觉、听觉中。所以,培养好艺术生的文化素质会使文化宣传事半功倍。当下的首要任务就是研究艺术类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融入中国文化的对策。本文将依托英语教育专家文秋芳教授经过多年研究改进后提出的POA教学法,展开对艺术学校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探索、实践和总结。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及产出导向法

1.中国文化失语原因

“中国文化失语症”是2000年从丛教授提出的。经过笔者对近几年有关“文化失语”文献的搜集归纳,总结出“失语”的原因有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自身对课程中的文化输入理解有误。大多数英语教师认为文化传授就是片面地传授外国文化,或者直接进行英美文化的导入,从而忽略我国文化的融入,这样会妨碍艺术生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学生没有学习就不会表达,间接地阻碍了我国文化的宣传。例如,学生不会翻译孔子庙,甚至不知道孔子的英文名字是“Confucius”,却知道Socrates(苏格拉底)。第二,艺术生的英语水平普遍偏低,教师致力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很多教师在授课中忽视了学生对文化输入、输出的培养,只是单纯地教授基本语言能力,这样影响了艺术生的文化词汇表达,也减少了他们传播文化的机会。有针对性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适时加入本国文化的有关内容,不仅可以提高艺术生的学习欲望,还可以激起学生对不同文化内容研究和运用的渴望。例如,中文成语“壮如牛”,英文却是“as strong as a horse”(壮如马),中文的“胆小如鼠”,英文却是“as timid as a hare”。也可以加入艺术生感兴趣的中国艺术作品,例如中国画、中国书法等来吸引其注意力。第三,英语教材中的中国文化输入太少,需要英语教师在课堂中及时灵活地调整教学内容。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一册Unit 4关于时代英雄一课,描述的英雄全都是外国人物和事迹。还有,第二册Unit 3课文中描述关于学生诉诸于电子产品缓解压力时,全部都是苹果系列产品,而不是我国产品品牌或者通识的电子产品表达。原句是“many young people resort to computer games, iPods,iPhones,or iPads”这样就要求老师应在课堂中进行改进,加入我国华为等品牌介绍。

综上所述,在艺术院校的英语课程中,影响本土文化失语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英语教师授课方法。教学方法不当,会影响学习效果和学生的文化输出,进而阻碍中国文化的对外宣传。

2.产出导向法

文秋芳团队提出的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在2014年被正式命名(简称POA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提倡“学用一体说”“关键能力说”“文化交流说”。其中“文化交流说”强调英语语言能力是核心内容,同时将文化学习融入课堂内容中,使得学生不仅学习外国语言文化,还要学习本土文化,促进文化交流。这一理论针对“失语现象”再合适不过。

3.POA理论的教学流程

该教学法的教学流程有很大的创新,即“驱动(Motivating)—促成(Enabling)—评价(Assessing)”三步骤。在整个流程中,英语教师是指导作用,要适当地引导学生思考,设计授课环节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提供相关教学材料等。

该理论流程的新颖之处还在于它的“驱动”环节是在课前完成的。课前教师需要给学生提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材料、文字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兴趣并阐明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确任务内容并要求学生组织语言,尝试输出自己的观点,此时“驱动”环节结束。教师可以通过“交接真实性”的指标来衡量驱动的效果,“促成”在课内完成。教师先介绍教学内容,学生通过选择,选出自己感兴趣的任务,教师及时检查学习情况,指导学生输出正确内容。此阶段评价是在课内和课后共同完成。“评价”也分为三个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之间的评价和学生给自己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更加及时且全面,有助于教师及时改进教学设计、方法、内容等,也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POA教学法下的中国文化导入实践

针对艺术高校的“文化失语”现象,本文依据POA教学法的“学用一体说”(强调学生的输入和输出双向能力的培养)和“文化交流说”(即理解学习并正确运用目的语文化和我国文化,促使文化交流)理念,运用“驱动”“促成”“评价”流程,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Unit 3 Hero是among us为教学内容,以西安美术学院2020级实验艺术专业学生为教学对象,进行实践。

1.教学主题以及教学目标

本单元的主题是“身边的英雄”。主要讲述美国图森枪击事件中,英勇救下同事的丹尼尔·赫尔南德兹和为保护妻子而献出生命的多利·斯托达德等人物。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为掌握give one’s life、involve、shield sb./sth. from、victim、survivor、make sense of等词汇,并学习中外英雄故事、了解英雄情怀,提升文化素养,提高交流能力。

2.教学过程

(1)驱动环节

本环节主要以学生为中心,老师提供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巩固其学习成果。课前提供有关中国英雄的英语视频和文字材料,例如本次抗击疫情的英文宣传片。美术生也可以提供美术素材,例如用英语介绍公众号“一画一课”中红色艺术作品里的英雄角色。通过学习素材,鼓励学生用英语表达自己对英雄的认识,对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家国情怀的理解。学习者在输出时,遇到自己对文化、词汇、语法等掌握不够的问题,从而刺激其学习的欲望。

(2)促成环节

促成环节主要是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中国文化的教学内容,语言词汇精准,循序渐进,由词到短语,再到句子和篇目。由于艺术生对艺术作品的判断和分析更加精准、敏锐,可以给他们加入有关我国英雄的红色艺术作品,以视频或者图片的形式发给学生,既能吸引学习者的兴趣,又能让他们掌握英语和专业知识。例如,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的雕塑图片,共产主义战士、最美奋斗者雷锋的视频,抗击疫情的英文宣传片等,再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让学生正确了解中西文化中的英雄人物,并正确运用词汇、语法进行交流,帮助学生提高英语基本功和文化素质。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输出方式,美术艺术生可以通过创作英雄作品,并用英语讲解其创作思路和意义;音乐艺术生可以演奏作品并用英语解释,这样的多样性课堂教学不仅活跃了氛围,还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评价环节

评价环节非常重要,它是反映整个教学成效的关键环节。采用“师生共评”,且评价要紧密围绕“英雄”主题,测评学生用英语词汇、语句表达中西方英雄人物的能力。课后让学生对自己熟悉的、感兴趣的有关英雄主题的艺术作品进行英文表述,也可以自己创作作品后用英文介绍,在下次上课前上交,随后教师对其作业进行点评,这样的评价体系会更加全面、系统,更有利于强化、巩固知识,也能更好地将中国文化融入英语课堂。

结 语

艺术类高校的英语课堂融入中国文化,既要研究艺术生的学习特点,还要提升英语教师的文化认知和教学方法。艺术学生通常有敏捷、深刻的洞察力,善于交际。因此,英语教师要结合“产出导向法”适当调整教学环节和内容,树立艺术生文化自信意识,促进其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1:4-6.

[2]邵艳.跨文化语境下理工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0,40(4):82-84.

[3]文秋芳.“产出导向法”与对外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2018,32(3):387-400.

[4]李光,马冬虹.跨文化视域下的中西文化差异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2):87-88.

[5]文秋芳.新时代高校外语课程中关键能力的培养:思考与建议[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18,1(1):3-11.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基础部 陕西西安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