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课程思政要想全面实现课程大思政,就不能简单地将课程与思政教育相融合,而是要使二者能够彼此渗透,使学生能真正意义上地理解和吸收。大学语文具有独特的人文特性,这使得其在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层面独具优势。据此,本文基于课程思政背景详细分析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以期能够为大学语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更多可供借鉴的策略。

[关键词]课程思政 大学语文 教学创新 大思政

引 言

在课程思政理念尚未提出时,人们普遍认为大学语文教学功能十分简单,只是单纯地带有教学工具意义与人文性而已,然而现阶段的大学语文开始具有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大学语文作为传统文化传播的主要方式,其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蕴藏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元素,正因为有如此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大学语文教学便成为了高校积极进行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大学语文课本有许多经典的古诗词文学作品、小说、散文,等等,这些文章里面经常会叙述一些带有趣味性的故事,如果教师能够详细地讲解与阐述这些极富趣味性和哲理性的故事,将非常有助于学生的深入学习和理解,并能使学生从中学习到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此外,大学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共性,即都属于人文性课程,比如教师在讲解杜牧的诗作时,便会提到“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中作者所要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怀,将诗人的爱国主义精神与课程内容有机整合,使学生积极投身于思政内容与语文知识的学习之中,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与语文素养。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到大学语文知识的同时,还能基于语文知识与思政理念的融合,实现自己的思想和精神升华。

基于课程思政背景的大学语文教学现状分析

1.大学语文教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失语现象

大学语文教学不仅具有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等作用,还具有巨大的德育作用,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可基于传统文化经典与现代文学精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但是现阶段大学语文教学课程思政建设却存在着严重失语现象。这主要是由于高校对于语文功能的定位存在着明显的偏差,部分高校管理人员对大学语文教育的价值缺乏正确认知与深入挖掘,很容易偏向于职业教育的学科建设,从而很难发挥出大学语文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巨大作用。大学语文教学理念未能紧跟社会发展需要,受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部分大学语文教师只单一地重视基础语文知识的教学与文学作品的鉴赏,没有更深层次地去探索和分析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中所包含的思想教育内容。

2.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脱节

受课程目标不同的影响,大学语文教学与思政教育彼此分离,存在脱节现象,大学语文教材通常会选择一些具备一定文学欣赏价值的教学内容,但是其选取的内容能与思政教育相交叉的却很少,甚至有时缺失,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大学语文思政教育作用的充分发挥。

3.大学语文教学模式较为落后

随着学生对语文教学模式要求的逐步提高,促使语文教学模式向信息化与生动化方向改进。纵观当前各高校的语文教学模式会发现,沿用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师仍旧是比较多的,且教学内容主要聚焦于理论与案例分析层面,与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教学工具有机结合的现代化教学模式则运用得比较少,这就导致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无法深层次地呈现思政教育的具体内涵,也无法很好地与思政教学高度融合,没有充分发挥出课程思政建设的学科优势。

基于课程思政背景的大学语文教学创新改革策略

1.明确教学目标

基于课程思政背景的大学语文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责任,是学生深层次学习的基础和掌握文学语言功能的重要途径。若是学生能在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同时,树立积极健康的道德素质,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勇敢地承担并履行社会责任及努力为社会作贡献,这便是达到了大学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因此,大学语文教学应全面发挥语文学科德育、智育功能,合理利用大学语文的人文教育与隐性教育优势实现以文育人的目标。

首先,大学语文教学应适度创新教育理念,努力降低应试教育造成的不良影响,加强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充分且有效地发挥大学语文教学的隐性育人功能。教师在平时教学时,应注重将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与思政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品格与道德素质,自觉承担中国梦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其次,大学语文教学还应适度优化教学目标,在与既有大学语文教学功能定位不排斥的基础上,将课程思政作为第二教学目标。同时,还应有效发挥大学语文学科既有功能,通过大学语文教学的思政教育资源,正确引导并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思想意识、爱国情怀、人文素养、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等。

2.创新教学模式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设计的关键在于确保课堂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需基于语文教学活动具体状况,实现其与思政教育内容的有机结合,在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突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坚持创新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一是基于现代化科学信息技术优势进行教学,这就需要在大学语文课程设计中融合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凸显教学侧重点。二是切实发挥思政教育与大学语文高度融合的课程思政育人功能,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教学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机结合诗文教学与绘画专业,积极引导学生鉴赏和分析诗词作品,使学生感受诗词中所包含的壮观场面,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并能结合诗词内容对想象的画面进行生动形象的描述,在诗画结合的教学中强化学生的爱国情怀。

3.优化教学内容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材版本比较多,教学内容也很多,教材内容可选范围广,所以教师完全可选择最佳内容开展教学工作。在备课的时候,教师应学会深挖文章内容,感悟其中所包含的道理与情感,不可单纯地拘泥于语文的工具性功能,应侧重于传道授业解惑,深入挖掘文章中蕴藏的道理与情感。需要注意的是,文以载道属于客观现象,但是通常来讲,文学作品中承载的道理是不同于政治类文章的,其是隐性存在的,想要充分发挥文学作品中承载的道理的具体作用,教师必须深入挖掘文学作品,并有意识和有针对性地传道授业解惑,以使得这些道理显性化。此外,还应充分意识到文章中所蕴藏的道理,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十分复杂,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断筛选,密切结合社会实际状况,将热门话题与实时热点转变成教学课题。教师在讲授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应注重对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等相关要素的介绍,这些生平与时代背景的详细阐述,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并认同作品的具体内容,还能够教会学生怎样做人和怎样正确看待人生困境,同时还能够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这些都是值得教师深层挖掘的思政元素。只有将这些思政元素与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切实地相互融合,才能够将育人与育才有机统一起来,进而对学生产生正向影响,使学生深切感受到不能教条似的学习思政理论,应脚踏实地地进行相应的实践。教师积极地深层次挖掘文章和带领学生感悟文中蕴藏的道理,教师在“钻进去”的同时,还要学会“跳出来”,使自己的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现实社会。以上这些就需要教师将文章中蕴藏的道理和作者的生平、时代背景等和当前社会有机地关联起来,进而引发学生共鸣,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切身地感受思政的吸引力。

4.丰富实践教学

教师在大学语文实践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深层次地挖掘大学语文所包含的德育资源,以顺利实现思政育人目标。比如教师可以科学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诗文诵读实践活动,举行学生作品展览主题活动,展示学生个性化的作品,等等。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大学语文学科的实际特性,然后针对不同的专业创建学生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比如设计古典建筑、敦煌莫高窟、伏羲文化的前世今生等,小组内部成员通过彼此之间的交流讨论,领悟不同专业的魅力与文化底蕴,达到在具体实践过程中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认同与骄傲。此外,教师在设计并组织历史英雄故事情景剧进行教学时,在排演时应注重深化学生对历史英雄故事的深度理解,引导学生深层次地感受历史文化的真正魅力,为思政育人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丰富的素材,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动大学语文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的提升。重视健全基于课程思政背景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设计方案,结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创新教学模式与实践教学方式方法,并在其中引进课程全过程评价,有效融合大学语文课程与思政教育,聚焦学生思想动态,强化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思想性、感染力,以此促使思政元素在学生人文素养培养中充分发挥作用,从整体完善大学语文教学内容和创新教学模式,打造轻松自由的育人氛围,以有效提高育人水平与育人质量。

5.健全评价机制

对课程效果进行检验的关键在于全面评价课堂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大学语文教学设计也是如此。教师应基于课程思政背景,尊重学生价值,调动学生参与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时,应科学合理地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构建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此外,教师想要基于课程思政背景打破传统教学评价方式过于单一的问题,那么在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考核时,就需要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核,以确保学生课堂评价的精确度。首先,在进行过程评价考核设计时,可以将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课堂表现状态等作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能力与素质,在进行期末评价考核设计时,可以将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与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等作为重要的考核部分,以全面考核和评估学生的最终学习效果。其次,从考核形式角度详细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遵循灵活性原则,通过创编表演与作品汇报等多种方式方法,进一步深入地整合语文素养与思想道德等内容,以确保考核评价机制的全面性。

结 语

高校课程思政始终坚持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注重加强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传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为社会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大学语文的多元性为思政教育工作开展提供了更多可能。因此,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基于教学实践,遵循新时代课程思政要求,在目标、内容、模式、评价等方面创新改革,以提升德育水平与德育质量。与此同时,教师还应不断强化和提升自己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自觉承担时代责任,践行立德树人使命,保障大学语文课程与课程思政理念的高度关联和相辅相成,以为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吴海风.基于课程思政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实施策略[J].文存阅刊,2020(1):93.

[2]马希琴.课程思政理念下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策略与实践[J].现代职业教育,2020(41):126-127.

[3]张英.《大学语文》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路径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10):9-10.

[4]靳梓瑜.课程思政理念融入大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散文百家,2020(2):105.

[5]齐晓琪.基于“课程思政”理念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探索——以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为例[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4(3):87-92.

作者单位:神木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神木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