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大学时期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其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高校学生行为习惯现状解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教学目标的分解及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实现路径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并进行了相应的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更好地探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 大学生 行为习惯 立德树人

基金项目:西安欧亚学院2019年度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9YB010)。

高校学生行为习惯现状解析

叶圣陶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由此可见,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大学时期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升、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是及其重要的。行为习惯是行为和习惯的总称,学生行为习惯主要体现在他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交往、道德等方面,笔者根据前期的调研、访谈,对高校现阶段学生行为习惯作如下解析。

1.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不规范,存在知行脱节问题

(1)学习习惯不够科学

第一,学生从高中升入大学,他们脱离了高中时繁忙的学习氛围,其精神及心理突然放松下来就容易产生追求享乐的心理,加之大学的社团活动、集体游玩、化妆打扮等充斥他们的日常,容易导致他们不能静心学习。第二,部分学生对自己的学业缺少规划,阅读习惯欠佳,加之纸质书籍对高校学生吸引力较弱,大多数学生的学习、信息搜索、资料查找都依赖于网络,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相对较弱。第三,未能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大学虽然有教师引导学生的学习,但是更多的时候学生要依靠自己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自主学习,在无明确学习目标的情况下,学生容易出现不爱学习和不愿自主学习的情况,长期发展下去,他们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和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难以养成科学的学习习惯。

(2)生活习惯不够规律

一方面,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是高校重要的关注点,但除此之外,现阶段大学生还存在着作息不规律、晚睡晚起、饮食习惯欠佳、早饭时间不定、自我关爱意识差、健康意识较弱及部分学生不爱运动等现象;另一方面,部分自我管理能力较弱,对个人时间与精力的分配不够合理,抗压力弱,不能承受挫折,做事耐心不足。

(3)思维习惯固化

惯性思维是现阶段高校学生的主要思维方式,他们的批判思维、创新思维、设计思维、发散思维、理性思维等相对较弱。

2.责任和纪律意识淡薄,实践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1)责任不够明确

笔者在对高校学生调研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着对个人人生价值和生命意义的认识较浅的现象。此外,学生还缺少应有的承担意识、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等。

(2)纪律意识淡薄

作为一名遵纪守法的好公民,要具有基本的纪律与法律意识,但目前高校学生存在着旷课、迟到及早退等行为,学生在平时还存在着依赖手机、热衷网游而无法自拔等现象。

(3)实践创新能力不足

现阶段学生存在着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他们不经常参与劳动实践,不善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不积极付诸实践,眼高手低,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思维等。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提出少年强则国强,现阶段的“00后”在校生是大学生的主力军,其行为习惯关乎国家未来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这也是对当代大学生提出的更高要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教学目标分解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关乎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中国学生核心发展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社会责任等18个基本点,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情感、技能、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是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核心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019年3月18日上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塑造大学生灵魂的主渠道、主阵地,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各项行为习惯,比如学习习惯、生活习惯、阅读习惯、自我责任、社会责任等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笔者将“立德树人”的关键词与现阶段学生的行为特点相结合,基于高校学生现状,为进一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地,并促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把“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分解为对学生行为习惯能够有效评价的关键词及关键行为两大类,即责任与习惯。

1.责任

责任可以解析为自我责任、伦理责任、社会责任;自我责任中可测量的行为标准分解为:提升身心健康,发展个人潜能;丰富生活经验,发挥创新精神;探索自我价值与生命意义。伦理责任中可测量的行为标准解析为:主动承担家庭责任;用同理心与人沟通互动;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互生关系。社会责任中可测量的行为标准解析为:不断审慎自我,建立个人行为与社会道德一致的认知;关心环境问题,积极将环保理念融入现实生活;接受多元文化,成为适应全球化的国际公民。

2.习惯

习惯可以解析为学习习惯、生活习惯、思维习惯;学习习惯中可测量的行为标准分解为:有问题意识,善于思考并提出个人观点;会查找资料,能够寻找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能制定学期计划,合理掌控学习过程。生活习惯中可测量的行为标准为:坚持运动,能够提升身体素质;严格作息,实现有效时间管理;广泛阅读,不断深化自我修养。思维习惯中可测量的行为标准为:发散思维、善于联想,能够打破固定模式;分辨观点、敢于质疑,可以提出不同意见;独立思考、务求甚解,探索更多可能。

将“立德树人”分解为以上对于学生来说可测量的行为目标,从教学的角度来说,有利于教师在传授教学知识点之外,能够重点把握学生价值、能力、思维等方面的引导与建立;从学生学习、生活角度来说,学生能够更加明确了解并锻炼自己在大学学习过程中应该掌握的基本素养与核心能力。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行为习惯养成中的实践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着重阐述了健全立德树人的有效落实机制、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指出了我国人才培养体系的核心与关键所在。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着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及构建德智体美劳教育体系的着力点,本文所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分解的各项可测量行为目标则可成为学生行为习惯的测量观测点。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实践路径尤为重要。

1.将立德树人可测量的行为目标阶段性地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过程

根据教育部2018年4月印发实施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中先“基础”“纲要”课,后“原理”“概论”课的授课顺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的安排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可协同教育部最新颁布的《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及最新教学案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着重培养学生志存高远,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民族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传统美德,遵守社会功德;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增强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明确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通过中国近现代历史背后的历史运作规律分析,依据赵炬明老师教学七步法在充分了解学生对课程需求的基础上,打破原有教学模式,通过矩阵设计学生学法、教师教法,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授课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经典、查找资料、理性思维的能力,促使学生能够自觉分析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观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中引导学生阅读原著、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历史必然及其理论科学性与革命性。学习马克思、恩格斯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的人物特质及逆境中坚持个人理想、不断奋进的品格魅力,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勇于创新实践的珍贵品质;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通过对比、辩论、实践教学等形式,带领学生一步步深刻理解我国将产生于欧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道路的过程与意义,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创新实践的价值观、人生观。

2.从学生特点出发,坚持主体性、实践性原则

将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体,是实践的主体,主体性是人最本质的属性,而高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不断激发学生真挚的、发自心灵深处的道德情感体验,使他们成长为能够进行自我教育和独立进行道德活动的道德主体。所以一切学习及行为习惯培养的过程都需要使学生以主体地位参与学习过程,在学习中感悟、锻炼和养成良好的习惯并有所收获。思想政治理论课更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主动参与价值养成、习惯培养、能力锻炼、思维训练过程,充分发挥教学主阵地的作用,使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效落地,同时还有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了教育目标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双赢”的局面。

仅仅有理论还是不够的,实践性原则是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原则之一。认识从实践中来,只有在实践中的体验才能升华为学生的个人收获,才更利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通过研讨、项目等形式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各种实践和训练,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与创新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复杂环境下解决问题的思路及能力,使其在试错中不断获得进步和成长。

结 语

高校学生在行为习惯养成方面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应充分发挥其作用,这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而可测量行为观测点的分解则有利于学生树立明确的行为目标,然后对标修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实践环节中不断践行相应的行为规范,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建立良好的评测反馈机制,以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参考文献:

[1]王凤军.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措施与方法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12).

[2]赵曼宇.当代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研究[D].重庆:重庆理工大学,2016:68.

[3]李斌雄,许桂芳.论马克思主义人学对大学生价值教育的实践要求[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7):31-34.

[4]李珣.以大学生行为习惯培养为范例的养成教育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5]张海云.大学生明礼意识养成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7:1-62.

作者单位:西安欧亚学院 陕西西安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