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当下,高校日语泛读课程应紧跟课程思政理念,并在其引领下积极借助TronClass等网络智慧教学平台开展翻转教学。在日语泛读课程体系中加入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当代文化建设及发展成就的以“中国文化”作为主要元素的日文阅读素材,逆转传统日语泛读课程教学以外国文化素材为主的单向度传播状况,培养学生用日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课程思政 思辨能力 中国特色外语课程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1年度长安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文科’背景下行业特色高校外语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及内涵式发展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Y202163)。

研究背景

思政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养符合国家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必要环节。姜智彬(2020)指出,在课程思政背景下,面对外语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融入到课程培养中去,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是一流外语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更是必备内容。

我国现行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多以外语专业教学为主,思政教育主要由思政课教师主导进行相应教学,外语专业教师虽然具有课程思政的主观能动性和自觉性,但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由于未真正地理解和把握住“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内在辩证关系,对课程思政理念缺乏深入的思考,在课程设计及教学过程中存在有以外国文化素材为主的单向度传播和“中国文化失语”等情况。在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方面,很少采用具有中国特色外语课程文化的发展模式,在外语教学过程中缺乏对中国文化精髓与西方文化精髓的有机融合。外语专业教师进行双向文化输入教学时,在培养学生多视角、多向度进行文化知识的学习与思考,进而形成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具有全面的、客观的文化价值观培养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和创新。鉴于此,笔者以日语泛读课程为例,借助TronClass等网络智慧教学平台开展翻转教学的实践,探索了课程思政理念下中国特色外语课程建设的创新实践。

课程思政理念下学生外语思辨阅读能力培养路径

1.日语泛读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

201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外国语言文学类)》对外语类本科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如下要求:外语类专业学生应具备外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能力,以及一定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顺应新国标要求,2020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为外语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及人才培养举旗定向,其中对日语泛读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日语文本并进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由此可见,在日语泛读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本功,还要引导学生对相关的语言材料进行较为系统和深入的思考,在日语泛读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卓越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在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当下,笔者认为日语泛读课程的教学目标应包含以下方面。

(1)践行课程思政理念,在价值引领中凝聚知识底蕴

课程思政是专业课程提升教学质量、推进学科建设的重要动力。日语泛读课程应通过践行课程思政理念来突破单一的知识体系传授的视域局限,在价值引领中凝聚知识底蕴,在知识传授中实现价值升华,以提升学生专业课学习的获得感,为本学科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合格的后备力量。

(2)以教学内容承载思想、优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文秋芳(2014)指出,在社会性思辨倾向上,外语专业学生比文科生和理工生均有明显优势:外语专业学生更加开放,对不同意见的容忍度更高,更愿意抵制自己的偏见,更具有倾听能力,更具正义感,更能避免盲从等。这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外语学习为学生打开了通向不同文化的窗口,有利于学生与具有不同世界观和价值观的人群进行交流和沟通。因此,日语泛读课程应成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载体,日语泛读课程教师更应努力成为培养学生思辨力的有心人,精心策划每一次的语言教学活动,使学生在阅读和理解日语泛读课程文本的同时,能够获得思辨技能和思辨倾向方面的发展和进步。

(3)指导学生阅读技巧,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能力

学生应做到熟练运用日语阅读技巧和策略,在理解和把握文章重要信息的基础上不断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和知识面,能够对文章内容以及作者的观点立场进行相应的阐述、分析、评价和解释,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及实际体验建构属于自己的判断和观点。

2.课程思政理念下的日语泛读课程设计

教材既是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的重要载体,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保证。郝运慧(2019)指出,外语教育在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教育……教材是对知识的选择、组织及呈现,其隐性内涵则含有对价值观的塑造和意识形态的传递。教材编写上需要平衡中西方文化的比重,将中国文化精华与西方文化精髓有机融合起来。本文以外研社、外教社、高教社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的《日语泛读教程》为例,其难以充分满足当下日语泛读课程的教学要求。高教社2018年起出版的《新日语泛读教程》(1至4册)是目前日语专业领域最新的泛读类系列教材。《新日语泛读教程》(1至4册)在习题的设置上会明确给出每个阅读任务的目标,并要求学生进行阐述、分析、评价、解释等,同时设置有大量的开放式讨论题,在开展日语阅读训练的同时还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学生思维训练。在贯彻思辨性阅读理念方面本系列教材也是与时俱进的,非常符合新国标对日语泛读课程教学目标的相关要求。但美中不足的是,本系列教材的文章多选自日本国语教材或经典著作,或者是邀请日本各领域专家执笔撰写的内容,以《新日语泛读教程1》为例,全书共有10个单元,每个单元由3篇题材相关的文章组成,纵览每个单元里阅读文章的内容,我们会发现《新日语泛读教程1》中的阅读内容主要是围绕日本社会、传统文化、文学等以“日本”为主要元素的日文素材展开的,缺乏体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事物、中国当代文化建设及发展成就的等以“中国”为主要元素的日文阅读素材,在培养学生用日语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特色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方面存在有明显的不足之处。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日语泛读课程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置方面,应根据实际情况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上选用一些其他文章作为日语泛读课程的素材,然后适当融入体现中国当代文化建设及发展成就的日文阅读素材,积极进行双向文化输入,使学生能够多视角、多向度地进行文化学习与思考,增强学生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

人民中国杂志社出版发行的日文杂志《人民中国》及“人民网日文版”微信公众号、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文网站等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展示中国当代文化建设及发展成就的日文阅读素材,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单元的阅读主题,在上述平台寻找合适展示中国当代文化建设及发展成就的日文阅读素材,然后将其与原有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统一的设计与整合。以《新日语泛读教程1》第7单元的《环境与资源》为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保留了原教材里第1篇阅读《什么是循环型社会》和第3篇阅读《能源问题的现状与课题》,然后又补充了《人民中国》杂志2020年第12期第34至37页上刊登的一篇关于中国在环境保护方面取得瞩目成就的日文报道,最后将这3篇文章进行设计和整合之后,以“环境与资源”为单元主题上传至本校TronClass网络智慧教学平台供学生进行日语泛读训练。

正如《新日语泛读教程》(1至4册)系列教材里所倡导的那样,我们提倡日语泛读课程应以学生的内容理解和思辨能力培养为第一目标,通过设计不同的学生分组讨论及自由阐述环节,引导学生在理解和把握文章重要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建立属于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进而形成思辨性阅读能力。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前通过TronClass平台发布阅读任务及本单元的阅读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检索网络资源等方式对单元主题和课文内容进行初步了解,激活学生的学习背景知识,为学生课堂参与深入讨论和理解课文做好准备。课堂阅读正式开始前,教师可以先导入相关话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相关话题进行自由阐述和小组辩论,然后由小组代表阐述小组讨论的最终结果,教师最后以阶梯式任务为导向开展有针对性的阅读训练。

阅读一篇文章时首先是先理解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及主要内容;其次是阅读文章后要在把握词语句子和篇章表层意思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文章深层次的含义,确认自己对文章细节、关键信息的的深入而准确的理解,同时结合自己的经验、知识框架和思想体系和同学讨论作者的主张,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最后是教师在TronClass平台发布与单元主题内容相关的知识窗,以拓展学生单元主题认知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教师可以开放自由讨论和匿名意见栏功能,以随时倾听学生的意见和需求,及时调整知识窗内容。教师通过“教学内容整合式”与“线上线下混合式”相结合的智慧教学改革,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日语泛读训练中学习和了解中国当代文化建设及发展成就,还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相关的日语词汇和表达方式。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组辩论,以培养学生用日语传播中国特色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结 语

学习一门外语不仅是学习一种新的语言,同时还是学习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构建向外部世界传递中国文化、中国形象等的话语体系。在高等教育进入内涵式发展的当下,外语类本科专业课程教师应在课程思政理念的引领下,积极探索并构建中国特色外语课程体系。高校在教材建设上,应摒弃传统外语教学以外国文化素材为主的单向度传播模式,加大体现中国优秀文化、中国当代文化建设及发展成就的以“中国文化”为素材的内容占比;在教学模式设计上,应充分发挥和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优势,将在线学习模式融入到传统课堂教学之中,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还可以采用小组辩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卓越的思辨能力以及用外语传播中国特色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曹红荃.新日语泛读教程1[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郝运慧.牢固树立外语教育中的文化自信[N].光明日报,2019-10-21(2).

[3]姜智彬.“多语种+”:课程思政背景下外语人才培养的内涵、路径与成效[J].外语电化教学,2020(4):18-21.

[4]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5]教育部高等学校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外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教学指南(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20.

[6]文秋芳,张伶俐,孙旻.外语专业学生的思辨能力逊色于其他专业学生吗?[J].现代外语,2014(6):794-804.

作者单位: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 陕西西安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