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等职业教育在现阶段所面临的不仅是对以往教学目标和教育机制的反思,更关键的还有面向当下大环境变化的跟进,甚至面向未来的长远思考。本文从教学机制入手,探讨高职教育如何在当下进一步紧跟时代,完善教学机制。反思现行教学规划所面临的瓶颈,并就实际情况作出一定的可行性分析。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教育规划 教育改革

笔者基于多年的高职教育的教学经验,不断反思所面对的诸多问题,在分析现行高职教育教学机制现存问题的过程中,找寻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可行性方案。本文从教学机制入手,探讨高职教育如何在当下进一步紧跟时代,完善教学,更好地培养人才。

反思高职教育的基础教学建设瓶颈

现行的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多是在进入21世纪前确立的,并在21世纪初的十年里进行了数次改革,以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经济快速发展下的人才需求。结合高等职业院校的特殊性,高职教育面对的是直接反馈社会生产建设与一线服务的人才培养,是整个社会发展最为有效的动力补充,所面临的人才培养基数也是高等教育中十分庞大的一个群体。从2020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可以清楚看到,目前国内共有高校3005所,而高职(专科)院校占据1482所,可见高职教育在整体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高职教育是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突出实用性目的,以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完成综合型、实用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而现行人才培养机制是在数年前政策与市场人才需求反馈下制定的,虽然在此基础上每隔数年有一定程度的细微调整,但仍有一定的滞后性,灵活性不足,培养目标与实际需要略有脱轨的趋势,这与基础教学的建设有着很大的关系。

现有的高职院校教育课程存在着师资短缺、师资团队专业性不足的短板。但近年来随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增多,逐渐弥补了高等职业院校教育师资团队教师不足、专业性缺乏的缺陷。笔者基于教学目的与市场需要的双向出发点下对现行教育教学进行了反思,完整的素质教育体系还不完善,固有的对高职教育的偏见渗透在大部分人之间,高职学生自身也对高职教育缺乏信心,未能建立起一个良性的互动循环。对有关理论课程的设置,学生普遍存在着轻视心理。理论性课程偏于脱离实际应用的教条灌输,这在思想层面将高职教育推入到了进退维谷的境地。一方面强调理论课程建设对于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枯燥又脱离实际应用的刻板知识又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其未能在思想上重视这类“无用之学”,从而无法清晰认识到这类课程的重要性。这实际是与整个高职教育机制的发展脱离不了关系的,现行的高职教育培养机制将培养考核的重心放在纯粹的与技能相关的项目,并将其纳入到各类考试考核,而实践与实操却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社会的各类培训强化机构充当了学校之外的实操补充。理论性建设更是处于考核的边缘化地带。高校出于对教学的具体要求与实施细则的量化考虑,在弹性把握上比较僵硬,这一体系建设尤其在近两年极大地被大的环境政策推着快速改进了不少,但问题也暴露得更加明显。在高等职业教育上,主要反映在课程体系深化与课程考核标准上,这一培养机制将直接影响现行人才培养标准的最终培养结果。

目前的改革意见,多数经研究并形成的建议大都停留在“寓教于乐”“创新性思维”“加强理论建设”等空洞的概念表述上,并未深入讨论何为“寓教于乐”,“创新”的可能性与方向在哪,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建立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从而形成良性的人才培养标准。在这一点上,面临的不是单纯的学生缺乏兴趣、基础与专业脱节等停留在表面的问题描述,而是内在的需求与人才培养逻辑。高等职业教育早在民国就已经在不断完善和反复讨论中走得很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当下,高等职业教育的“革命”已具备较为充分的条件,既有物质建设基础,又有大的政策扶持,应顺势而为,在向前人借鉴学习的基础上,改变现行机制的僵硬与疏于灵活变通的考核标准。

政策与市场双重导向下人才培养需求的转变趋势

高等职业教育对于人才培育的定位,更多是出于职业需要进行规划和设置的。当下政策对于文化建设的导向和经济、科技的进一步发展,增加很多高职院校所开设专业的就业岗位,出现了很多新兴的相关职业。市场的人才需求除了传统教培行业、市场营销、机械动力等行业之外,随着影视、游戏、多媒体等行业的兴起,对相关的人才有了大量的需求,往往出现高薪也难聘到相应人才的局面。信息时代下对高职人才的培养需求的新变化,使得传统基于职业技能的单一教学满足不了这一巨大市场空缺,即便是相比较而言的传统教育培训也对人才有了更高的素质要求,要求他们具有灵活的思辨能力,能更好地引导与扩展学生思维。单纯限于专业技能的需要也被局限在少数特殊教学需要之内,这就更暴露了当下高职教育的不足,需要高职教育转变培养方向来改变这一趋势。

高职教育重在应用型与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在这一原则下审视高职院校教学体系的设置,能很清晰地看到高职院校现行教育体系无法有效补齐职业需求短板。需要改变的包括培养机制、考核机制在内的教学转变,这样才能推动高等职业教育的进一步转化。当下高职院校主要偏重于职业技能性教学,几乎是本科院校的翻版,对学生专业技能的需要仅限于单纯的技能训练,以理论和实习结合的方式流水化培养。这种单一训练是与实际相脱离的,在课堂强化的基础性传统技能在具体应用中,除了极少数继续从事技能性教学的学生外,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不具有较为灵活的适应职业的作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往往还需要再学习、再培训。

现代职业灵活多变,重在思维意识与实操的结合,对人才的要求有了许多改变,单靠技术是无法独立完成许多工作的。材料、工艺、成本、消费趋向等在教学中是缺失的,新兴的电子化、信息化应对更是极少被纳入教学体系之中,在传统技能向多媒体信息化转型的过程中,而高职院校未能敏锐地注意到这一转变的未来前景。理论对于学生思维意识的建立十分重要,这不仅体现在系统认知专业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创造能力与实用手段的开发,是让学生在实践中具备超前的意识,开拓的视野,提高个人竞争性与适应性。但传统理论课程的设置限于枯燥的知识性灌输,对于基础薄弱、学习和接受能力有限的学生而言,他们对理论课程无疑是十分排斥的,既完不成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又达不到职业素养所要求的目标,个人内在的文化性构建也无法借助理论课程完成。因此,理论课程设计与教学任务的考核转变是构建高等职业教育面对时代适应性变革的一大关键性节点。

要完成上述实践与理论转变的核心,便是专业教师队伍的适应性打造与转变。传统教学任务需要完成,但新的要求和发展形势不得不考虑教师队伍的扩展,高职院校不能将目光限于高学历、出身好的专业院校高层次人才,应从实际出发,聘任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模范、实操过硬的职业技能代表构成师资队伍,并以其为主导适应性改革培养机制。这样的师资队伍不仅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和娴熟的专业技术素养,他们对理论的认知还有着独到的经验,解读起专业知识无论是理论还是实操技能都能深入浅出,生动不乏味,更能贴合职业,也更能灵活把握职业需求,是完成教学体系适应性变革及完成人才培养与考核标准制定的关键性人才。

多元需求中综合能力人才培养的挑战与可能性

大多数高校教师安于现职业岗位,缺乏对当下时代快速发展的关注,也缺乏再学习的积极性,躲在象牙塔内闭门造车。其教学方式与形式单一,知识体系与专业思维滞后,这对于本就僵化的教学体系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职业岗位需要。教学改革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达到预期目标与时代同步发展,促进社会与人才培养互通互动,形成良性循环。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是把握基础技能训练与实操训练的平衡。无论是进行哪种职业的针对性培养,作为高职教育的核心,还是应着眼于“技术”二字。“技”为培养目标的最高范畴,最深刻的内涵,“术”是到达技之精通的手段,“技”是建立在以“术”为基础的教学上的,二者的平衡问题成为高职教育的一大挑战。另一大挑战便是对教学的相对封闭与滞后的改变,高职院校由于没有做到及时把握时代脉搏,和时代同步,等对社会职业变化有所反应之后,各高职院校相关职业的培养蜂拥而上,造成了后期的人才饱和,导致了就业困难。如何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之水,顺利注入社会职业需求之渠,是始终困扰高等职业教育的一大问题。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高职教育肩负着为经济社会建设与发展培养人才的使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过程中同样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高职教育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技能培养,还要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使学生能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新时代的高职教育要始终贯穿文化建设的使命感,这不仅是高职教育自信的来源,更是时代发展所需,将为人才培养适应岗位需求带来极大的助力。

教育的意义不仅是培养学生一个爱好或者技能,而是要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前提下,完善人格,提升思想境界,承传文化,培养审美情操,开阔视野,提高创新思维,为自己进入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有以下两种可能:第一,多元发展,由职业技能培养上升为职业技术思维培养;第二,深度加强思想性,以教育为载体,中国文化为内核,与时代同步发展。前者扩大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边界,使专业不局限于一隅,在专精的基础上具有更大发挥余地与适应性,能迅速对变化的市场和政策作出合适的调整与及时的反应。后者作为精神支撑,其内在逻辑才是发展高职教育体系和建立系统科学教学的关键。

结 语

高职教育现阶段所面临的不仅是对以往教学目标和教学机制的反思,还有对当下大环境变化的跟进及面向未来的长远思考。高职院校要积极反思现行教学规划的瓶颈,面向未来的教学改革存在由技能到技术维度上升与深化内在思维逻辑的双重构建,高职教育一定要紧跟时代,完善教学机制,并就实际情况作出一定的可行性分析再付诸于实践。

参考文献:

[1]李平.高等职业教育职业人格塑造与育人策略[J].辽宁高职学报,2020(7).

[2]张正萍.“一带一路”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挑战与对策研究[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0(7).

[3]王前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03(10).

[4]潘懋元.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教育质量观[J].中国高教研究,2000(1).

作者单位:陕西财经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