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20年年初,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从幼儿园到高等院校,通过互联网+教育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壁垒,基本实现了学生不因疫情而停止学业的目标。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笔者有幸参与了这场疫情倒逼教学改革的实践,对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变革也有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 后疫情时代 互联网+ 教学 教育变革

后疫情时代教育变革的原因

2020年年初,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后,学校教育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昔日欢乐的校园变得一片沉寂,学生和教师隔离在家,课程无法统一面授……学校原有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程被打断。如何贯彻停学不停课的要求,怎样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结合,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及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

对于线上教学,许多教育工作者并不陌生。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很多教育工作者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和实践,但这些探索和实践是主观的、分散的、局部的,难以适应疫情下学校开展系统性教学的要求。对于许多偏远地区的学校和年龄较大的一些教师来说,这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在线学习如何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如何提升学习质量,同时如何应对网络课堂可能发生的一系列不确定问题,是学校和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为此,学校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一是根据学校实际,广泛征求教师意见,着手制定线上教学和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的规划和方案;二是组织有经验的网络教学教师对任课教师进行网络授课技术技能方面的培训;三是动员网络技术骨干研究提升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提升个人线上教学能力的措施和方法,同时替教师排除网络授课中的技术障碍,解决网络授课中的技术难题,同时组织教师设计分年级、分学科的教学内容,还可以协调互联网公司依照教学要求,研发能够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的网络信息平台,如云课堂、微课、腾讯会议等。

后疫情时代教育变革的意义

疫情初始,高校开始尝试网络授课,笔者也承担起了相应的网络授课任务。笔者认真调整原有的教学方案,使其更适应线上教学的节奏与特点;通过学习掌握了线上教学平台的操作技巧和使用方法,克服了网络不稳定、平台漏洞、授课环境复杂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师生间的不断磨合及自身“网管”经验的逐步积累,笔者的线上教学逐渐步入正轨。

1.打破空间维度,能使不同地域的师生进行教与学

互联网使疫情期间学校无法按时开学、学生无法集中上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这种教学方式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教师无法观察到每个学生的实际学习状态,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从注重师生互动和考验学生学习自觉性及提高教师“云课堂”现场把控能力的角度看,却具有一定的优势。在疫情紧急或趋缓的情况下,可以灵活运用“云课堂”和传统课堂,使教育教学能更适应复杂多变的疫情形势。

2.打破时间维度,为师生搭建互动平台

传统课堂一节课约50分钟,任课教师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无法与学生进行大量点对点的互动,如果教师想要更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知识的掌握程度,需要通过阶段性的摸底和总结才能够得出。这种串联式的反馈关系实施起来是较为繁琐与缓慢的。而网上教学因其不受课时限制,为师生间点对点的互动提供了条件。在网上,教师可实时向学生发送提前准备好的问题进行学生学习情况摸底,学生也可以及时向教师反馈自己未掌握的知识点。后台的数据分析则可以实现教师零延时地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快速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这些非常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3.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加快教学变革步伐

一是教与学模式的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师生之间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主观、刻板、单一的认知从属关系,因而常常会出现教师“一言堂”的现象。而线上教学注重为师生提供全面和多维的立体平台,强调师生间的双向互动,所以教学中充满认知、讨论、分享的气氛,一扫传统“一言堂”的现象。二是促进了教学相长。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的知识基本上都是通过课堂教师教授和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获取的,因此教师作为主导传播方,在教学中变成了绝对权威。而线上全方位立体化教学模式则打破了这一壁垒,学生通过网络能快速获取信息,这为他们打开了知识的大门,犹如赋予了每人一部百科全书,学生不仅可以通过网络对所学知识点的准确性进行验证,还可以利用网络对知识进行全方位了解,有时学生甚至会向教师提出“超纲”问题,这一变化为师生互教互学、教学相长创造了条件。三是传统教学评价体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传统课堂的教学成果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的综合表现及定期或不定期的测评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和打分的,这种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评价,则是在借鉴原有教学评价的基础上,重点进行大数据的科学分析,既通过网络纵向观察历届学生有关知识的掌握情况,又横向参考其他院校同一专业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并对其进行多方位比较和评判,从而找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为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依据,同时也能使学生依照此方法找出彼此之间的优劣与差距,从而找出适合自己的改进和提升途径。这种教学评价体系打破了传统教学评价体系仅仅依靠打分的局限,既有利于明确今后教学改革的方向,又有利于学生确立奋斗目标,真正体现了教学评价的指向性和引导性。

后疫情时代教育变革的措施

一年多来,疫情发展的形势告诉我们,后疫情时代是一个持续的且充满不确定性的阶段。一些国家和地区疫情持续蔓延,一些地方出现了疫情反弹,疫情输入难以根绝,这些表明了抗疫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形势探索后疫情时代教育变革的措施。

1.强化学校网络平台建设,构建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同步建设和发展的体系

进一步协调互联网公司,使其能依照学校具体的教学要求研发满足教学需求的网络信息平台,使平台能变得更丰富、更便捷和更实用。同时要在加强教学管理的同时,研究建立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互联系、适时转换的机制,灵活开展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使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以适应后疫情时代复杂多变的形势。

2.加强师资培训,建立一支能适应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教师队伍

疫情下的网络教育向教师队伍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学校应结合实际,针对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能力高低有异的情况,重点提高教师的网络操作能力和线上教学的设计把控能力,以保障线上教学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从长远讲,则要建立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双过硬”的教师队伍,为后疫情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奠定基础。

3.拓展教学思路,打造精品课堂

打造精品课堂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不二选择。后疫情时代要求我们不仅要持续打造传统意义上的精品课堂,还要着力打造网上精品课堂。网上精品课堂较之传统精品课堂,其为师生营造出了一个良好的网络教学生态,主要特点是开放、共享,使学生不受太多限制自主选择相关知识补给,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不断地充实和提升自己,师生在互动中提高彼此的能力。就课堂评价而言,网上精品课堂的出现与点击数量的多少有直接关系,它反映了教学的需求,因而更具备客观性、广泛性、认同性和推广性。实践中,只有我们不断致力于精品课堂的打造,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4.坚持立德树人,积极促进育人目标的实现

疫情中的线上教学是在新冠疫情病毒向人类社会和教育提出严重挑战的形势下进行的,要求师生站在历史发展和自然变化规律的高度认识现实、理解现实和面对现实,师生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抗疫强国精神,停课不停学。教师要自然而然地将青少年的核心素养和国民素质的培养融进教学,如组织学生在网上收看抗疫短片,使学生接受鲜活的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和道德教育,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思维导图介绍病毒传播的途径和如何进行自我防护,要求学生通过每日打卡的方式约束自己的居家学习、锻炼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及时的线上教学评价能使学生更快地明确自己的提升方向,学习目标也变得更加清晰,学习自觉性日益高涨,无形之中加快了学生成长成才的步伐。疫情虽然给教学带来不少挑战,却也拓宽了教师的视野,使教师找到了教学的新路径。

5.坚定信念,持续推进教育变革

后疫情时代的互联网+教育使教育变革变得更加迫切。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按需施教,培养社会急需的各类人才,如何开展成人教育,包括社区教育,进一步加快社会全员化、终身化的学习步伐,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空间和人员流动的限制,开辟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的新常态,同时具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进而积极促进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等,这些是持续推进教育变革的重要原因。

结 语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我国军民万众一心,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在短时间内遏制住了疫情的发展和蔓延,改变了经济和社会生活一度出现的下滑、停滞状态,并通过复工复产和互联网+教育等措施,实现了经济发展的正增长和社会生活的常态化和正常化,为今后的发展和变革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疫情中,我国教育也经历了类似的发展过程,通过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灵活采取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不仅基本上保证了各级各类学校的持续运转,而且还初步创建了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互补的教学方式,除构建了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的线上内容,还构建了包括抗疫的时代意识、全球视野、国家情怀、社会责任、公民觉悟等线上内容,进一步明确了育人目标,坚定了促进教育变革的信念。实践告诉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只要我们迎难而上,克难而进,就一定能披荆斩棘,踏上坦途。同时也使我们更坚定信念,不辱使命,积极拓展和推动后疫情时代教育变革,为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竹立.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J].电化教育研究,2020,41(4):13-20.

[2]祝智庭,郭绍青,吴砥,等.“停课不停学”政策解读、关键问题与应对举措[J].中国电化教育,2020(4):1-7.

[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重要讲话精神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青春力量[EB/OL].(2020-4-11)http://dangjian.people.com.cn/n1/2020/0411/c117092-31669836.html.

作者单位:西安美术学院建筑环境艺术系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