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就是与文本密切相关的,对解读文本、了解人物、把握主题有很大作用的内容,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包括作者生平、写作意图、社会背景等。解读文本,自然也就离不开与之密切相关的背景资料。如果缺少了这些元素,对文本的解读就可能发生偏差。语文课程知识点较多,涉及面广。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文本的写作背景融入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借助这些资料正确解读文本,深入理解文本,让阅读教学因背景资料的融入而变得更加有趣。

一、辨别误区,明确重要性

当前,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背景资料的呈现存在一些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对背景资料呈现存在认知误区

1.无视背景资料的重要性,认为可有可无

背景资料对提升阅读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文本与作者息息相关,凝聚着作者的思想和情结,体现着作者的生活境遇和情感倾向,背景资料的呈现对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有很大的帮助。

2.承认背景资料的重要性,但存在很多问题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虽然能够认识背景资料的重要性,但呈现方式存在一定的问题,背离了教学目标。如,呈现内容不当,编排杂乱;呈现时机不当,较为机械单一;呈现顺序不当,混乱随意。

(二)背景资料呈现应注意的方面

1.目的要明确切题

背景资料是为课堂教学目标服务的,如果为呈现而呈现,不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文本内容及文章主题。

2.内容要适当进行整合

背景资料在成为教学内容之前是零乱的、分散的,难以直接应用到教学中。因此,教师要适当加以整合,以满足教学需要。

3.时机要合适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写作手法的精妙之处,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课文内容和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4.顺序应合理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呈现背景资料时应立足全局,从一堂课或一篇课文出发,努力挖掘背景资料的潜在价值,发挥其最大作用;或根据课堂教学需要,一次性呈现几个相关的背景资料,让其观照全篇,引领教学;或通过对文本的思考,解读、验证、鉴赏、评判这些背景资料。

二、分类思考,提升有效性

教师呈现背景资料时,要有效地补充相关资料,从分类的角度进行思考。

(一)作者的人生经历

讲授八年级语文下册《水调歌头》一课时,教师应积极补充苏轼的人生经历,帮助学生了解他不同常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例如,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1057年,苏轼的母亲病故,随父回乡奔丧;1066年,父亲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1067年,苏轼的妻子去世;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被皇帝指责,于是自请外派,被授为杭州通判;1074年,苏轼至山东密州任知州;1077年,至徐州任知州……

学生通过这些拓展内容,就能从中了解苏轼丧母、丧父、丧妻、自请外派、一贬再贬的悲凉处境。在此境况下,苏轼内心的矛盾、惆怅及对弟弟子由的思念之情尤为突出,创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充分表达了苏轼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他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课文的写作背景

八年级语文下册《白杨礼赞》是现代作家茅盾的一篇著名散文,写于1941年3月。作者通过对白杨树的赞美,歌颂了勤劳的北方农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朴实、坚强和力求上进的精神。文章立意高远,形象鲜明,结构严谨,语言简练。对于现在的学生而言,由于年代久远,他们无法理解文本托物言志的深刻意义。讲授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加入创作背景资料:“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临分裂的局面。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赞美西北高原的白杨树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学生了解了文章的创作背景后,他们就能深刻体会作者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三)课文的写作意图

九年级语文上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是鲁迅先生在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际创作的,文章反驳了当时人们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以及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的言论,鼓舞了人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抗日斗志。学生只有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才会有目的地阅读文章,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推荐的文本

1.同类作品推荐

讲授九年级下册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舒婷的其他作品,如《双桅船》,还可以推荐朦胧派的一些作品,如顾城的《远和近》。

2.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文本

讲授《纪念白求恩》一文时,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本文赞扬的白求恩精神有什么意义?”为了引导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创作背景,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宋庆龄在《我们时代的英雄》中写的:“在一个与西班牙完全不同的、而且远比西班牙落后的环境里,他组织了一种游击队的医疗机构,挽救了成千成万的我国最优秀最英勇的战士。”

(五)作家的写作风格

讲授九年级语文上册《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介绍法国作家莫泊桑讽刺小说的写作手法;讲授八年级语文下册《昆明的雨》一课时,可以介绍汪曾祺先生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的写作特点。通过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学生就能从一篇文章中了解一类文章,对学生研读同一作家的其他作品也有很大的帮助。

(六)文本的文化内涵

讲授七年级语文上册《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拓展这些内容:“‘君’是对别人的尊称,相当于‘您’;‘尊君’是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讲授八年级语文上册《藤野先生》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补充拓展家国文化的相关知识,鲁迅先生起初为父从医,体现中国文化之“孝”,留学后深受时政影响弃医从文,体现了中国文化之“忠”,忠于国家,孝于父母,也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七)文本的写作技巧

1.关于修辞手法

讲授七年级语文上册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教师可以加入比喻修辞手法;讲授七年级语文上册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一课时,可以加入拟人修辞手法;讲授七年级语文下册《紫藤萝瀑布》一课时,可以加入通感修辞手法;讲授七年级语文下册《木兰诗》一课时,可以加入互文修辞手法。

2.关于表现手法

例如,七年级语文上册《天上的街市》一课,作者由人间写到天上,由景物写到人情,由静态写到动态。巧妙的联想、奇特的想象、优美的意境是文章的特色。

3.关于表达方式

八年级语文上册贺敬之的《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学生朗读时可以真切感受作者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时的喜悦之情。“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博大精深,语文背景资料的拓展补充内容远远不止这些。教师可以对重要文体知识进行拓展,如散文线索的作用、小说的三要素、记叙文的六要素等。还可以拓展作者的人生经历,如杜甫人生的重要时期(年少优游、仕途不顺、战乱流离、短暂为官、西南漂泊、江舟长逝等)。

三、理清时段,提升效果

背景资料的拓展阅读一方面来源于教师的搜集、整理,另一方面来源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特点及教学目标分阶段进行拓展。

(一)课前阅读拓展

现阶段,由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文化程度不高,一些年代久远的文章对于学生来说认知难度较大。为了更好地帮助他们理解这类文章,教师可以将背景资料拓展阅读放在课前进行,一般是课前布置需要查阅的相关背景资料,让学生搜集、整理、下载、阅读并思考,课堂上主要是检查阅读和练习册中的“整体感知”部分,以及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

(二)课中阅读拓展

背景资料的拓展应该放在课中进行,主要是一些关于文章主旨的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课堂节奏和内容适时拓展,以加深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使课堂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展现。

(三)课后阅读拓展

一些有拓展必要的文章,背景资料阅读主要放在课后进行,这类文章大多选自某本书籍,作为单篇文章的教学,并不能帮助学生掌握整本书的精华。为了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教师可以在课后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阅读相关书籍,后期再进行阅读交流或写作。教材中也有很多范例,如九年级《智取生辰纲》课后拓展部分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中关于杨志的其他回目,并结合课文写一篇《杨志传》。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全局意识,要拓宽视野,不应单一的“唯课本”教学,而应有效拓展课本内容,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此培养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作者单位 陕西省汉中市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