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数学教师,如何才能教好数学呢?笔者认为,深厚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学理念,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多元化的激励评价方式等都是教师必须具备的能力。此外,笔者认为,教学中的“趣·探”尤为重要。趣,即兴趣、童趣、乐趣、智趣、妙趣、谐趣。学习容易,但学好不易。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童趣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乐趣能够促使学生爱上数学,智趣是让学生学到智慧,妙趣是让学生体会数学之妙,谐趣是让学生感受数学之乐。探,即探寻、探索、探因、探果、探究,让学生在知识的再创造过程中学会学习。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爱上数学,乐学数学,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数学的童趣和乐趣,感受数学的谐趣与妙趣。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觉得数学就是“算、算、算”的重复,或是“题、题、题”的无趣。重复训练已经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消耗殆尽,学生学习数学就是为了考出好成绩。那么,如何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呢?

一、增加数学的趣味性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数学穿上有趣的外衣,让数学变得趣味十足,让学生看到数学就愿意接近它,愿意学习它。换句话来说,就是要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而非望而生畏或望而生厌的情绪。

1.创设情境,以情导趣

创设情境对于每位教师来说并不陌生,但在教学中教师不能为了创设而创设,也不一定要标新立异,但一定要眼中有学生,要对创设情境有明确的定位,要清楚地认识创设情境的重要性。因此,在创设情境时,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准学生的兴趣点。例如,讲授“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喜欢的动画片,创设“营救懒洋洋”这一闯关情境串,在每一关可以设计计算、纠错等题目,正确即为过关,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无形中就巩固了计算能力。又如,在讲授“7的乘法口诀”时,教师可以创设“7个小矮人”或“7个葫芦娃”的情境,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乘法口诀。

2.创意教(学)具,以学融趣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单纯听讲和练习的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数学教学了,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等都是很好的教学和学习方式。教师精心设计和制作创意教(学)具时,可以将趣味与学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例如,讲授“正方体的展开图”时,笔者把自己孩子的正方形磁性积木拿到教室当学具,拼成了一个个正方体,让学生动手展开正方体,直观地了解正方体的展开图。磁性积木易拆易合,非常方便,这种将知识融入实践操作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

3.数学游戏,以玩延趣

游戏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因此,将游戏融入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悟,悟中得,对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数的大小比较中,教师可以设计“猜价格”游戏。游戏中,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不断调整猜测数据,很快就掌握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这一游戏看似在猜价格,实际上是在灵活应用数的大小比较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课堂,还可以延伸到课后。

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展示数学的美感,体现数学的价值,揭示数学的本质,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探究数学本质,总结数学规律,感受数学的神奇与美妙,产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1.挖掘文化,以文增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挖掘数学的文化内涵,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讲授“年月日”时,课本上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极为简单,很多都是学生在生活中所熟知的,如果让学生记忆相关的天数、大小月等,这些都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笔者在课堂上增添了年历的故事,让学生了解如今的公历——格里历。格里历是在儒略历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儒略历最初是古罗马凯撒大帝采用天文学家兼数学家索西琴尼的计算后,于公元前45年1月1日执行的取代旧罗马历法的一种历法。儒略历中,一年被划分为12个月,大小月交替;四年一闰,闰年366天,平年365天。闰年是在当年2月底增加一闰日,平年则需要在某一月去掉一天,那么我们该如何去掉这一天呢?通过这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制作年历,并结合相关故事了解年历中每月的天数,以及大小月规定的来龙去脉,以此增加学生的学习乐趣。

2.运用魔术,以奇激趣

魔术是制造奇妙的艺术,其变幻莫测,深受人们的喜爱。当魔术与数学相结合,当奇幻与智慧邂逅,它们之间又会产生怎样的火花呢?数学魔术是把数学知识带入魔术中,把魔术运用到数学中,以魔术的手段彰显数学的神奇魅力,促使学生寻找隐藏在魔术背后的数学规律和知识。例如,讲授“三位数加减法”及“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后,笔者创设了“神奇的1089”这一魔术(具体过程略),让学生在惊叹之余,练习计算并找寻其中的规律。课后,学生无不惊叹魔术的奇妙、数学的有趣。

3.适度拓展,以思悟趣

以思悟趣就是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感受数学的魅力,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新时代的教师不仅要会教书,还要有课程意识,要能够开发一定的学科拓展课程。之前,笔者研究过一个关于小学数学探究作业的课题,在这一课题探究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探究意识非常强烈,于是开始设计数学探究问题的拓展课程。例如,“神奇的绳子”就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后设计的一节拓展课程。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让学生探究“用同样长的绳子,怎样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最大(每边长度均为自然数)”。学生通过探究和思考,对长方形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有了充分的理解,对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有了深刻的感悟。

学生天生就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喜欢自己探究和琢磨。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积极为学生创造自主观察、独立思考、质疑交流的平台和空间,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数学知识与规律的探究中思考,在探因与探果中研究,在探究的过程中成长。

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以奇引探

居里夫人说过:好奇心是学习者的第一美德。学生有了好奇心就会在学习中积极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学习才会真正发生。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当学生在无疑处生疑时,教师就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看待学生提出的问题,因为教师认为理所应当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却不一定是这样的。例如,讲授“除法竖式”时,学生认为加法、减法、乘法的竖式形式都相同,为什么除法会发生变化呢?这时,教师就要从平均分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除法竖式写成“厂字形”的道理。

二、引导学生善思好疑,以思促探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当好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中探究问题,在不断质疑和反思中加深理解。例如,讲授“平均数”时,当学生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后,笔者让学生认真观察平均数和这组数据,并思考平均数没有出现在这组数据中,为什么它还能够代表这组数据的一般水平。其实,这就是让学生从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理解平均数,了解“移多补少”这一方法的意义。学生独立思考后得出结论:平均数虽然没有出现在这组数据中,但它和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都有关,可以代表这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

三、设计探究问题,以问延探

探究问题的设计不仅可以在课堂上,还可以延伸于课堂外。在近一年的时间里,笔者进行了小学数学探究作业的设计与实践研究,设计了三四年级共四册探究作业。那么,对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什么才是探究呢?笔者的理解就是:为了思考的寻找和为了寻找的思考。也就是说注重学生思考探究的过程,体现学生的个性思维,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例如,在探究问题“周长面积大不同”中,有学生这样写道:“面积很懒,它总是在物体的表面懒洋洋地躺着;周长很勤奋,它在物体的边缘跳来跳去,它的起点就是终点,它的终点也是起点。”从学生的探究结果来看,他们对周长和面积的理解已经远远超越了对其概念或公式的理解,这种深入的思考就是一种深度学习。

“趣·探”数学,让数学有滋又有味。趣是基础,探是深入;趣是手段,探是目的。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无趣处寻趣,无疑处质疑,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究,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让学习走向深入。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市曲江第一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