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强调: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

为落实国家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多维度的实践探索。在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本文以《宇宙航行》一节的教学为例,谈一谈在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的粗浅认识。

一、物理学科思政的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不但指出了上好思政课的重大意义,同时阐明了其他学科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内在关联——思想政治教育,不能由思政课“单兵作战”!因此,广大教师务必结合自己的学科特色和课程特征,深入挖掘和提炼各自课程所蕴含的思政要素和德育功能,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和课程建设,真正实现学科教学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相得益彰。

“学科思政”是由“学科”与“思政”组合而来,属于偏正词组。该词组的中心词为“思政”,源自“思想政治教育”的缩写,限定词为学科,即依据学术性质而划分的专门知识科学门类。因此,从字面上来解释“学科思政”就是以学科为载体的思政育人模式。但“学科思政”的内涵远比其字面意义更丰富和深远。

首先,学科思政并不能等价于思政学科。学科所包含的专业知识并非只有所谓的客观知识,还有与客观知识密切相关,甚至无法分割的精神、情感、思想和价值选择,而这些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立德树人最为关注的教育内容。学科思政也并不是要求教师在非思政学科的课堂上去教授学生思政学科的课程内容,这一思想误区使得部分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科思政的价值。

其次,以物理学科为代表的自然学科,均以探求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为主要内容,并伴有科学精神与态度、科学思想与魅力、规律价值与应用等内容。教师在进行学科思政的渗透时,自然地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与学科内容有机结合,方可将课程丰满,方可以润物无声的方式达到学科思政之育人目标。

就物理学科而言,教师对于不同的课堂内容应设定不同的学科思政育人目标。比如,以科学家追求真理的逸闻轶事激发学生探索真理的情怀,以自然界中美妙的自然现象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以国家在某些领域的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等。

在《宇宙航行》这节课中,可以考虑将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航天人的奋斗历程、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就、我国航天事业对国防军事与百姓生活的影响等元素穿插于授课当中,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丰富课堂的授课内容,还能够实现学科思政的育人目标,可谓一举多得。

二、课堂中有机融合、巧妙实现学科思政育人目标的策略

如果将课堂教学分为引课、授课、课堂小结三个阶段,那么落实学科思政育人目标则可以在这三个阶段中选择部分环节或者全部环节进行,三个阶段的目的和效果也不尽相同。

引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进入本节的课堂情境,同时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该阶段可用新闻、故事、材料等载体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热情,同时可以挖掘新闻、故事、材料中的学科思政内涵,点到为止、恰如其分地分享给学生,切不可喧宾夺主,让学生产生不良情绪甚至是抵触情绪。

引课示例:回顾建国初期,第一代航天人在无任何技术和设备支持的条件下,以“没有计算机,就用算盘,没有条件,就自己创造条件”为誓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于1970年4月24日将东方红一号卫星送入太空,我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第5个能够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而4月24日,也于2016年被国务院定为“国家航天日”。

立足当下,北斗导航实现全球组网,成为继美国GPS、俄罗斯格洛纳斯之后的第三个全球定位导航系统。北斗系统可以为人民解放军实现精确的目标打击提供支持,保护家国安全。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北斗系统也为雷神山、火神山医院的测绘建设、疫情物资的精准运输提供了高精度的服务。

可以说中国航天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是一代代航天人努力奋斗的结果。在奋斗中,航天人形成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创造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就让我们带着对祖国航天事业的自豪、对航天人的崇敬之情进一步探讨一些宇宙航行理论问题!

授课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进行相应问题的深入分析。考虑到理论知识的长时间学习会让学生感觉到疲惫,授课中可挖掘一些科学家的事迹,理论探索中或艰辛、或有趣、或幸福的过程和瞬间,理论探索对现实生活的意义及启发等,将其分享给学生,制造课堂的兴奋点,调节课堂节奏,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索的艰辛,感受科学家的人格魅力,从而达到渗透学科思政元素的授课目的。

授课示例:课堂中所学的宇宙速度为理论上的发射速度,类似于大炮将炮弹打出的瞬时速度,炮弹脱离炮筒后就不再受炮筒的约束了。而实际的航天器是由火箭搭载着发射升空的,在这一过程中,火箭可以为航天器提供动力,加速、变轨、飞行姿态的调整等均可人为控制。因此,理论的发射速度和实际的发射情景存在不同。其实,三个宇宙速度更重要的含义是航天器发射时所应具备的能量。航天工作者需要以此为基础,考虑为火箭、航天器配备相应的燃料,以保证发射的正常进行。在此过程中,同学们可以感受到航天人将理论转化为实际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对同学们而言,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将设想转化为行动,再转化为成果也是需要认真动脑思考的,更需要在动手实践中克服一系列障碍。

课堂小结的主要目的为整理和升华本节所学。甚至可以说,在小结本节知识的基础上,更多的是想让学生获得一些思维、态度、精神情感上的收获。为了让学生获得以上收获,可以通过阐述本节内容对于人类认识世界的影响、展示本节内容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造福于民的利好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正确应用科技的喜悦,感受到祖国的强大,从而激发学生投身祖国建设的热情。

小结示例:本部分用视频《中国航天事业的十大高光时刻》向学生展示了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四号等成就,让学生了解了我国航天事业的奋斗史及成就,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又以诸多航天器名称的内涵,如祝融,我国古代神话中火神的名字;天问,取自于屈原的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求真理的坚韧与执着;天宫,一方面寓意对位置天空的探索,另一方面也有让航天员“在太空中生活得舒服之意”;神舟,寓意神奇的天河之舟,也是神州的谐音,象征着飞船是四面八方、各行各业大协作的产物,体现着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向学生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帮助学生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在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的一点感悟

在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作为以助力学生成长为主要功能的课堂,必要的课堂内容必须以平实、详实、丰实、充实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教师依然承担着管理课堂、组织课堂的职责,切不可忘记课堂教学的主要功能,一味地进行思政元素的渗透,这样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效果可想而知。

落实立德树人,必须有意识地将学科特有的思政元素,如精神、情感、思想和价值恰当地融入学科知识的学习、课堂活动的组织之中,切勿生搬硬套,生硬地贴标签,那样不仅达不到预期的育人效果,甚至还会起到反面教育的作用,得不偿失。

教师自己也要不断地追求成长。关注学科动态、关注新闻要事、关注学生思想世界的丰富变化、关注学生喜闻乐见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时,方能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呈现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新闻,达到预期的育人目标。

总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物理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工程,需要我们每一位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始终高擎“立德树人”的大旗,钻研教材、了解学情、创新方法途径,寻找物理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最佳契合点,促使物理教学中的思政教育真正达到入脑入心的境界,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奉献一份才智、增添一份力量。

作者单位 陕西省西安中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