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围绕我国职业教育在工业4.0背景下如何调整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如何借助工业4.0发展的契机和优势,创新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并提出了构建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策略。

[关键词] 工业4.0 制造类专业 智能制造 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17年度省级一般课题“双创教育融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研究与实践”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7GY040)、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科研项目基金重点课题“铣车复合加工中心热误差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KYB02)。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的有序推进,工业4.0时代应运而生,职业院校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新型职业教育体系亟待建立。围绕工业4.0核心技术标准,深入探索工业领域,拓展专业视野,突出专业技能、综合知识、实践操作运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建立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已成为职业院校制造类专业当前必须直面的重大课题。本文从职业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入手,结合德国的工业4.0理论体系,提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应对工业4.0时代存在的问题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国民教育的质量和国家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其终极目标转至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制造类专业正面临着一个大发展、大跨越的黄金时代。如何审时度势、把握机遇,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与世界接轨,是每一个职教人的神圣使命。

1.技能培养“重显轻隐”,难以适应时代要求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更偏重于可量化、可目测的显性操作技能,而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等隐性、难以测量的技能培养较为轻视,致使学生的能力结构单一,发展潜力和后劲不足,无法满足工业4.0时代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2.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队伍亟待加强

师资队伍的内在质量是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作为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我国的高职院校多由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再加上近年来高职院校持续扩张,教师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学生的增长速度,很多学校的师生比不符合教育部要求。如何有效引入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建立一支理论基础扎实、专业技能过硬、实践经验丰富、能讲会做、理实一体的“双师素质型”教师队伍,培养一批在业内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已成为各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国高职教育快速、稳步、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3.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办学条件亟待改善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大规模扩招,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办学经费投入不足,师资力量、科研力量、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跟不上学校的扩张速度。生均教师数量、实验经费、宿舍面积等已难以满足高职教育对各项软硬件设施提出的要求;实验实训设备更新放缓,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目标的实现,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速度和质量大打折扣。

4.办学思想陈旧落伍,教育理念亟待更新

现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淘汰与更新的步伐大大加快,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部分示范性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了联合开展技术攻关、联合开发校本教材、联合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工程师参与学校实践教学、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的技改项目等较为深入的校企合作关系。但大多数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仅停留在简单的初级员工输送、企业出资设立冠名奖学金上。校企各行其是、融合度不高,致使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严重脱节,这也是相当一部分高职院校毕业生不受企业欢迎的主要原因。

工业4.0背景下创新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策略

随着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产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的人才培养也必须适应技术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学生除了要具备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以外,还要具备某一特定领域的创新发展能力。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提出了构建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新策略,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升级人才培养规格

“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计划的实施,使我国制造业从传统制造模式向高度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转型。面对这些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新变化和新常态,高职院校应时刻关注其发展趋势,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工业4.0”所涵盖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等纳入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更新人才培养理念,升级人才培养规格,使学生能够适应智能制造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要求。

2.构建“阶段培养、循序渐进、学岗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应以制造类专业毕业生职业岗位核心能力需求为主线,深入探索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优势,结合制造类专业岗位特点,构建“阶段培养、循序渐进、学岗融通”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3.更新实践教学体系,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

在工业4.0背景下,“智能生产”与“智能工厂”在制造类专业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工业制造技术与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更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对此,高职院校应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和数量,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使其通过认识实习、跟岗实习及顶岗实习能顺利对接实际工作岗位职责。师生应在做中教、做中学,通过反复实践,快速达到“高素质、强能力、复合型”的人才培养目标。另外,学校还要加强校企深度融合,让企业师傅参加学校教学与科研,学校教师多去企业实践,使产学研紧密结合。

4.深入践行“三创”教育,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创意、创业”已成为新时期教育的终极目标。职业教育旨在通过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接收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把握机会和创造机会的能力、创新能力等。高职院校要通过相关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操作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意能力,并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使学生能够科学规划自身职业生涯,让职业学习由一次性转向终身性、由单一性转向兼容性,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5.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现代企业的发展壮大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紧密相关。企业可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人才,或向学校直接提出人才需求及培养订单以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学校则可以通过建立教师企业实践制度、选派优秀教师深入企业学习等方式,了解企业发展动向和其对人才的需求,并提升教师的实践技能水平。学校还可借助企业的帮助建立实习实训基地,以破解由于资金、设备等办学条件限制而无法在校内完成或实施的高度仿真及全真的生产实习,使学生能及时深入企业实际岗位,较快熟悉和掌握企业岗位的操作流程和操作规范,实现校企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目标。

结 语

高等职业院校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工业4.0趋势下,学校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现代专业知识的培养,使其掌握“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等多方面综合能力和知识,以顺利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引领、创新驱动、知识和人才向产业端延伸的目标,推动高职院校制造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促进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规格、途径、成效等方面的创新与突破。

参考文献:

[1]张曙.中国制造企业如何迈向工业4.0[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14,43(12):1-5.

[2]张华,何永喜.工业4.0背景下高职教育装备设计制造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研究[J].企业导报,2016(14):120-122.

[3]汪伟.协同创新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7):47-49.

[4]王志强,倪敬.基于工业4.0管理的机械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33(11):223-227.

作者单位:咸阳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