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的要求下,数感的培养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数感是人对数字以及运算的一种理解。培养学生的数感是为了使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熟练使用数学知识,并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数感的培养不仅能提升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自主思考能力,对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结合生活,有意识融入数感

数学的学习目的并不仅仅是学习数字、运算知识,而是要建立在学生对数学的良好感知能力上,让他们能够在实际的生活中进行有效运用。所以,在数感的培养中,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的生活相结合是至关重要的。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会用到大、小、多、少等与数量有关的形容词来描述身边的事物。因此,我们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能有效帮助学生建立数感。比如,在表达班级人数时,一班人数较少,只有20人,二班人数较多,有40人,一班是小班,二班是大班,教师可以借此引导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用具体的数字、单位来进行表达。在讲解单位时,我们还可以以学生的体重为例,鼓励学生将日常生活中的实物用数学单位来描述。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容易理解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够发现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数学,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进而也能培养自身数感。

二、增进交流互动,培养数感

在课堂中培养数感的时间与机会毕竟有限,教师很难在课堂时间内让所有学生都得到训练的机会。因此,教师要针对课堂教授方式进行设计,如使用小组讨论学习的方式增加练习机会。同时,还要不断延伸到课堂外部,利用教材中的“试一试”“比一比”等内容进行讨论与学习。当然,我们也可以充分利用家庭教育的机会,布置适当的习题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训练。

如在进行“单位”的讲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几个单位进行比较。在课堂上将学生分成小组,然后请各个小组使用生活中常用到的物品分别制作一平方厘米、一平方分米以及一平方米的道具作品。利用这个任务,我们激发学生进行讨论,使其将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同时,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培养了数感。在课后的作业中,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的作业。比如,学生与家长一起计算家中餐桌、地板、电视等实物的面积。在学生与家长共同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刻地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让其深化数感意识。

三、情境教学,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学生面对书本上的数学问题时都能够正确解答,但是当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显得束手无策。很多家长在面对学生的数学成绩无法提高时,也是无从下手。因此,提升数感,教师首先要使学生与家长认识到数学知识并不是书本上所描述的那么抽象,在讲解过程中我们要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

如教师在讲解图形时,我们可以使用多媒体的丰富教具,如图片、视频等进行详细讲解,也可以借助周边的环境进行情境设定,让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的呈现。同时也可以组织全班的学生围成圈,按照教师的指示变化成不同的图形。在变换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认识到各种图形的特点,从而让学生对图形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学生通过这种深刻的认识将这些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以此建立数感。

总之,数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下的数感培养更加需要教师的全心投入,在班级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并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鼓励学生将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中,在实际的生活中发现数学,使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数学问题。唯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推动学生数感的形成与深化,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才能为他们今后的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作者单位 江苏省高邮市城北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