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核心。文章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实践,就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服务模式、创新课程体系、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优化教学团队建设、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与评价机制等作了进一步实践探索,以期化解高职教育发展中专业与职业分离、理论与实践错位、学习与就业有差距等现实困境。

[关键词] 职业核心能力 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 理实一体

基金项目:《商洛市职业院校(含7所县区职教中心)学生就业创业问题与对策研究》;《做精做强职业教育 为新时代商洛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劳动者》;《商洛市“脱贫攻坚”背景下关工委工作使命、路径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JXKT2019004);《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育人的价值意蕴、生成路径与保障机制研究——以商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JXKT2020005)。

改革和完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框架建构

要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需要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教育实践新体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是现代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其优势是实现了“教、学、做”的一体化,使职业教育变得“系统、直观、高效”。但随着职业教育从扩大规模到实现内涵式发展,在实践中存在专业与社会职业的分离、理论与实践的错位、学习与就业有差距等现实困境,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以实现教学模式的新架构。

1.校企精诚联手,共同承担育人职责和使命,精雕细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现如今职业教育进入新一轮和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一是需要高职院校和企业更深层次的合作。学校邀请职教专家、企业技术骨干结合行业最新发展需求,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二是跟进产业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完善课程体系,突出岗位标准,坚持理实一体,推行项目化教学,进一步完善学生能力培养的核心技能课程、专业核心课程的比例结构、学时分配。三是加强师资配备,精确化实训要求,完善考核评价指标,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实现校企无缝衔接。

2.整合职教资源,加强项目化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强化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课程是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这在客观上需要各高职院校立足于实际,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按照横向与纵向需求,最大程度地整合职教资源,加强项目化教学课程体系建设,强化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合理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参照“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及岗位资格标准”优化课程,推广项目化教学,进一步优化教学过程,改革教学评价,突出专业能力培养,构建“素质基础+专业基础+专业技能+职业能力”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实现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综合发展。

3.通力合作,打造业务技能精良的教学团队,增强育人实力

高职院校打造业务精良的教学团队,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前提。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通力合作,共同打造业务技能精良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尝试推行“卓越教师(工程师)”计划,提升师资队伍素质。特别是将企业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技能专家聘请为兼职教授,担任专业核心技能课教师、实习实训指导教师,增强学校育人实力。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实践和技能培养,有效实现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对接。

4.同心同德,完善校企合作教育教学管理、考核评价新机制

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实一体”人才培养实践中,校企双方均有不同的利益诉求。需要加强沟通和协商,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同心同德,精诚合作,有效防止教学与考核职责不清,管理扯皮的弊端。在教育教学方面,由学校主导,落实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训工作,使理论学习和企业实训基本保持1∶1。在学生管理方面,明确学生在校期间由学校全程管理;在企业实训期间接受学校和企业的双重管理,以企业管理为主,学校紧密配合。对学业的考核,由学校和企业根据事先制订好的考核办法,明确考核目标、考核内容,客观公正地做好考核工作。

突出“工作化知识”的教学导向,强化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工作化知识”是指课程体系中关于工作原理、工作方法、工作过程、工具材料以及工作诀窍等相关理论知识。主要内容包括:工作过程中使用的知识,工作行为表征的知识和工作任务组织的知识。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立足于校内外的实习实训基地,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为依托,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工作化知识”,将现代企业文化、最新生产工艺以及职业素养融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过程,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1.校企合作,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同时,也要增强学生对现代企业文化的认同感

校企合作,需要将学校的教育思想和企业的精神文化有机结合起来。现代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发展的生命力,是树立企业信誉和形象的精神内涵。各职业院校在新生入学时,就应该向新生渗透现代企业文化教育。以学生职业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为载体,开展企业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掌握行业企业的基本文化知识,体验企业“诚信、合作、创新、质量、效益”等文化内涵,提升他们的职业认同感。通过以专业基础课为载体,依托校企合作的内部实训平台,开展项目教学,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自觉地“接地气”,自主地学习有关知识、原理,实现掌握所学专业基本技能的目的。

2.工学结合,强化学生技术技能训练,培养和陶冶学生的职业素养

实践中强化学生技术技能的同时,也要培养和陶冶学生的职业素养。一方面,学生将学校所学知识、技能通过以学为主的工学结合的方式,实现专业课程和职业岗位标准、专业基础课程同专业核心课程的有机衔接;另一方面,强化对学生职业技能的综合培养。例如,增加基于健康成长需要的人文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在重新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时,专家组为学生系统地精选出一批文化素质课程,主要是针对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书面写作、办公自动化、就业创业、身心健康、职场礼仪等人文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

3.理实一体,在实习实训中发展学生的综合技能,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理实一体,主要是指以专业技能拓展类课程为载体,借助校内外实训基地、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实现“做中学、学中做”,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掌握所学专业的综合技能,突出专业学习的技术含量,有效培养学生职业实践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准员工”身份参与校内外的生产实践,以“技术员”身份参与企业科技创新活动。在理实一体中,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等,主要目的是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和人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以实现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4.坚持“三全育人”,重点打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发展,形成协同育人新机制

各专业课程教学要结合学科、专业和课程特色,重点打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融合发展,形成协同育人新机制。坚持“三全育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立德树人,教育引导学生听党话、跟党走,乐于奉献,强化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与荣誉感。依据未来社会职业岗位的公民意识和职业道德素质需求,强化培养和陶冶学生爱岗敬业、团队协作、吃苦耐劳的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生产实习等课程内容的设计,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和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实现校企协同创新

一般来说,落后的实习实训基地是很难培养出适应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换代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因此,各高职院校需要通过创新体制和机制,加大人力、物力投入,进一步创新和完善具有时代性的集教育、生产、科研和社会服务为一体的育人平台。

1.创新“校企合作”机制,进一步激活校办产业的生产及教学功能

在“校企合作”或“前校后院”的框架内,由专业带头人或者骨干教师兼任企业、公司或医院的相关技术负责人,创新“双岗双职,校企合作”的互聘管理机制,能有效激发企业、公司领导层以生产和经济效益为先的思想意识,以及激发教职员工主动参与教学的思想意识,进一步增强校办产业的生产和教学功能。

2.健全“政校企互动”机制,关心青年,关注就业,进一步促进教产学研一体化,实现协同创新

加强“政校企互动”机制,关心青年,关注就业,促进“政校企互动”机制的良性发展。为了适应新时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新需要,跟进产业转型升级,高职院校在地方政府的领导下,给学校优惠政策,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实现“政校企”的良性互动,着力解决广大青年成长成才和就业的烦恼,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加强“教产学研”一体化建设,推动科研与教学的有机融合,实现协同创新。

3.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改革,进一步疏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绿色通道

为了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效益,需要紧紧围绕行业企业需求与学生就业的需求。实践证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运行机制,一方面可以巩固与学校的关系,学校可以与接纳学生人数多的企业进行深度合作。通过派遣资深教师进企业,联合企业的技术专家和技术骨干,尝试组建“教学发展中心”,开展教学研究,科研创新,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和创新能力。一方面企业在发展壮大过程中可以不断吸纳自己培养的技术人才,进一步疏通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绿色通道。

借鉴“现代学徒制”,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现代学徒制”是将现代学校教育和传统学徒制相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实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可以借鉴“现代学徒制”解决和完善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工”有余而“学”不足或“学”有余而“工”不足的教与学的矛盾问题。

1.校企组建“教学发展中心”,科学合理地设计实训基地的教学方式

“教学发展中心”根据专业核心课程能力项目,借鉴现代学徒制,科学合理地设计实训基地教学方式。教师应注重将能力项目的教学过程分为“教、学、做、评、练”等环节,以能力训练项目为载体,通过讲解教学环节,使学生获得专业基础知识;结合典型生产任务,掌握生产流程和职业岗位的基本要求;在职业岗位技能训练环节,根据工人师傅讲解岗位能力的具体要求、操作技能规范和标准,按照生产指令完成实训过程,操作过程采用自评和互评相结合锻炼学生岗位技能,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

2.项目带动,协同创新,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有机融合

项目带动,协同创新,助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运行机制。一是不断加强教师科研和教学过程的有机融合。通过规划学校科研课题项目,在立项中吸纳3~5名学生,共同参与课题组的研究。教师在开发专业课程时注重把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内容,以促进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二是进一步加强教师的科技服务与教学的融合。学校可以根据各专业(群)特点,成立科技服务团队,要求每支科技服务团队要至少吸纳5名以上的高年级学生加入,做到学以致用,有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评价制度,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在已有的学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结合不同专业特点,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高素质教师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依据职业岗位能力标准,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与评价制度。如出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师遴选与聘用办法》《专业人才培养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学生生产实训管理制度》《技术岗位考核标准》等一系列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考核评价,确保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高效运行和人才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2][3]刘永记.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J].各界,2020(5).

[4]匡瑛,石伟平.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转换——从“技术应用性人才”到“高技能人才”[J].职业技术教育,2006(22).

[5]张小华,杨海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科教融合”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5).

[6]张玲,张力,等.基于校中厂模式的产学研融合之实践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14(2).

作者单位:商洛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