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上整齐摆放着五本关于党史的书,写哪本的读后感,我仍举棋不定……忽然,案上的一支旧钢笔,触动了我全部的思绪。对我而言,这支笔比案上所有的书都要厚重。

父亲说,这支笔是他十岁去学堂时,爷爷送给他的。爷爷送笔的时候,十分郑重和严肃,是听着父亲一字一句背诵完《少年中国说》后,才把笔交给了父亲,并郑重告知:这是一支“新民”钢笔。父亲说,那时的他并不太清楚钢笔背后的故事,只是一味沉浸在了获得钢笔后的巨大喜悦之中。

父亲后来才知道,这支笔是爷爷的老师——一位胸怀爱国主义的老教书先生,送给他的“爱徒”的。父亲很小时,爷爷曾怀揣着这支笔参加过革命工作,用它记录下了无数文字信息。

爷爷反复教导父亲:无论何时、无论何地,都要用好这支笔,为党工作、认真负责、不计私利。父亲把爷爷的话听进了心里,“文革”年代,高中毕业的父亲坐在县粮食局的办公桌上,用这支笔记录每一笔账目。无论外面多么喧嚣,父亲始终心静如水,没有出过一笔错账。

上世纪90年代初,这支钢笔竟被父亲“封存”了。那年春天,父亲辞职下海,“万元户”“孔倒爷”“养鸡王”……各种“称谓”随之而来,待一切“热闹”和“喧嚣”都归于宁静后,已入天命之年的父亲依然最爱坐在窗前的书案,舞动笔尖,奋力爬格子。

现在,文具店里各式各样的钢笔琳琅满目、缤纷多彩。我早已没有了父亲儿时对钢笔那般稀罕的模样。然而,在我南下求学、临行之际,父亲用同样严肃而认真的神情,同样郑重地把钢笔交给了我,嘱托道:“你是咱家学历最高的孩子,这支笔背后的分量,你自己要好好掂量。”父亲在车站送别时,给我留了这个“钢笔作业”。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学业结束后的我,定居西安,结婚生女。一入“报社门”,我不得不广泛学习各种采编经验技巧,从未去深入、认真思考怎样完成父亲交待的“作业”,直到这次党史学习教育伊始。

凝视着案头这支又老又旧的钢笔,我恍然大悟:多年以来父亲的言传身教固然影响着我积极上进、认真做事,但是钢笔承载的历史,我没有去细悟、深悟,也就自然没有把它背后传承的意义悟深、悟透。

我翻开历史资料,才晓得20世纪30年代创建的“新民”笔厂,之所以以新民命名,就是要在祖国那个苦难深重的时刻,与麻木、冷漠的“旧民”割裂,呼吁更多国民成为救国强国的“新民”;到20世纪50年代公私合营之后,改名为“英雄”,一直沿用至今,就是要发扬英雄主义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

而今,身坐书房,手握老笔,研读百年党史,体悟百年风雨,初心愈加坚定: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为报社之奋起而力行。

作者单位:陕西教育报刊社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