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规矩不成方圆。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什么?往简单里说只有一句话,就是养成好的习惯。”科学家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把在学校学到的所有东西全部忘光之后留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习惯,是指积久养成的一种生活方式。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讲,习惯养成教育是学生阶段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要想养成一个好的习惯,是需要长时间才能形成的。科学研究表明,连续不断某一行为,在21天内就可以养成一个习惯,如果再坚持到50天左右便可成为一个终生的习惯了。让好习惯变成一种无需提醒和刻意的自觉状态,是教育者所追求的,也是每一个人都追求的。

对学生而言,良好的习惯是一切行为的重要前提,培养好习惯的方法要“接地气”,要行之有效,要足够创新。好习惯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它需要一定的规则来约束,最起码在初期是这样的。这就需要有一定的规则来进行限定,还需要一定的监督机制来保证行为的实施和坚持。

我在负责检查学生携带违禁物品,监督学生检查自己的桌斗时,简直大跌眼镜。有的桌斗变成了垃圾箱,填满了碎纸屑、食品袋、吃剩的各种零食;有的凌乱不堪,书和本子胡乱塞放;有的用涂改液乱写乱画……看到这些现象,我不禁深思:桌斗本是学生在校独有的空间,就像每个人家里的小房间,理应爱惜,东西摆放有序,收拾干净。但那么多学生的桌斗里面乱七八糟 ,到底是老师见怪不怪,还是学生的学习习惯有待提高呢?古人讲: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毕竟,学生从入学起,每天在课桌上看书写字,整理书桌实属举手之劳,不像学习要受智力因素的制约,也不像擦洗窗户这样的事要与别人合作,完全是一个人稍努力就可以做到的。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张梅林教授研究认为:年龄越小,习惯对人格影响越大;年龄越大,人格对习惯的影响越大。因此,从小培养良好习惯就是为健康的人格奠定基础。因为,习惯是在人不断重复某一行为中不知不觉形成的。所以,习惯的养成既有家庭教育的责任,也有学校教育的责任。

那么,怎么才能培养出一个具有良好习惯的人呢?我认为,习惯的培养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要给孩子讲清什么是好习惯。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不良习惯是个人和社会所厌恶的,同时,老师和父母要给孩子做出榜样。孩子模仿能力特别强,就拿最简单的排队这事来说,当你与孩子在一起时,你是老老实实地排队还是插队,你的习惯就是孩子的行为,久而久之便就成了孩子的习得性习惯。

其次,要重视纠正孩子每一次的不良习惯。习惯是一种行为倾向,一旦形成不良习惯,虽然可以改,但很费事。不正确的握笔姿势,有的人一辈子都改不了。因此最直接的方法就是从小不能让不良习惯出现。要让孩子把养成好习惯作为一种自觉追求。知道有了好的习惯,可以有好多朋友,学习可以事半功倍,能赢得更多人的尊敬。

最后,要制订明确的规则,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规则的保证是形成习惯的前提,我们在培养孩子习惯的时候,要注重习惯的甄别与遴选。制订明确的规则,才能把规则贯彻实施,才能成为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强有力保障。规则的遵守,就个人而言,是一种良好的习惯,就学校而言,是一种良好的氛围。有规则的环境有利于塑造学生健全的性格。因此,学校层面应该从营造井然有序的环境入手,培养学生遵守规则,比如:上下楼梯靠右行,课间不追逐打闹,就餐时按班排队……这样明确的规则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做到以上几条,我想习惯的培养就容易得多了。

世界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种一个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好的习惯就是好的品质,可以伴随人的一生,改变人的命运。如果希望孩子的前途都是光明的,未来是受人尊重的,那么就要从生活中诸如整理桌斗、别人说话不插言、饭前便后要洗手、吃过饭后擦嘴、写字坐姿要正确等这样的“小事”做起。

作者单位:陕西省宝鸡市千阳县南寨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