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所校园成为一群人的精神家园,那么,这个校园可以看作是求知的乐土了;当一所学校成为几代人的理想高地,那么,这所学校可以看作是人才的摇篮了。


如今,“有学上”的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需求还比较迫切,优质教育资源还存在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学校在经历了一系列改革之后,呈现出“递进、上升、赶超”的新趋势,直指人民群众对教育满意度的评价核心。

那么,如何满足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需求?我们的答案是:做有温度的教育,办高品位的学校。

一、以人为本,打造有品位的校园文化

品位是高标准、高价值的代名词,校园文化的品位通过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品位体现出来。

(一)精雕细琢,建设有品位的物质文化

校园环境的营造,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其功能性、便利性以及舒适性。

神木中学是一所有着80年历史的老牌学校,受年代和空间的限制,在整理和规划各类功能部室和师生活动场所的时候,实用至上,力求精致。比如:围绕方便阅读的思路,在每个教室装备两个书架,配备500册图书,将馆藏精品图书“还书于民”;考虑“坐着、听会”的特点,在会议室的装备中,特别关注座椅的舒适性和音响设备的品质和效果;按照“把学生留在学校,不让时间流失在路上”的思路,通过装修改造学生灶、优化灶务管理、优化饭菜品质、美化就餐环境等措施赢得学生、留住学生;以“高品质、现代化、未来感”的标准,装修新的图书阅览中心、音乐图书室和心理咨询中心,以满足师生高品位阅读的需要。

(二)因时而变,建构有品位的制度文化

制度文化是一种规范性文化,它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是使学校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做到依法治校、民主治校的保证。

当前,学校面临转型升级的挑战,推行校长职级制是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是学校制度文化升品提档、健全完善的核心。早在2001年出台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就指出“积极推进校长职级制”,而在随后的各类教育改革文件中也不时穿插了“校长职级制”这一改革指向。目前,校长职级制改革已在上海、北京、广州、深圳、中山、宁波、大连等城市广泛展开。实践证明,这一改革扩大了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淡化了校长的“官本位”意识,充分调动了校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校长“职级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位置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

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共性问题,比如评价机构不完善、评价程序不科学和评价结果不公正等问题。而这恰是校长职级制改革的核心内容,评价制度和选任制度是否科学、公平、公正,直接关乎这项改革的成败。在榆林市出台的《关于推行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对校长的“考核评价制度”制订了详细的办法,但在具体操作、落实过程中还需制订更加科学的的考核细则。

另外,实施校长职级制管理,应扩大校长的办学自主权。在人才引进、教师聘用、课程设置、教师奖励、经费使用等方面给予校长真正的自主权,减少过多的行政干预。

(三)保持本真,培育有品位的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灵魂,是一所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特色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神木中学一贯注重校风、教风、学风建设,经过几代人的薪火传承、创新发展,形成了“静”“敬”“竞”“进”四字校训,“爱生、严细、敬业、奉献”的教风,“敦品、励学、慎思、笃行”的学风,“严谨、务实、进取、创新”的校风。

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直白浅显的素描,折射的是“神中人”注重行动、直面责任的精神品质。在对学校精神的深入反思和学校未来发展的愿景考量中,我们确立了“为教师的专业成长铺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实施人性教育,培养大气人才”的价值追求,“育优秀人才,培优质师资,建一流名校”的办学目标;以情怀和担当为治校之魂,以使命和责任洗涤和唤醒师生的生命和灵魂。通过沉到一线的行动、冲到最前面的姿态,打造“引领而不命令,示范而不指挥”的管理文化,努力发现师生闪光点,充分挖掘师生潜能,不断增强师生的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

二、促进专业成长,培养有品位的教师队伍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培养一支具有“高尚师品、爱生情怀、先进理念、渊博学识、精湛教艺”的师资队伍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学校办学过程中积淀下来的优良传统是教师成长的精神养料,学校的办公场所、生活场所、学习阅读场所、文体活动场所及各类文体活动是教师生命成长的生态环境,学校发展的战略构想、培养目标以及各项规章制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空气,学校的各类职业培训、各类技能竞赛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阳光。

生命成长的魅力在于快乐与烦恼的交织,学校的使命在于让教师生命成长多一些快乐、少一些烦恼。比如:我们在今年初组织老师们到人民大学参加了为期8天的教师综合素养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学校又邀请江苏南通海门中学校长石鑫教授到学校为老师们作了《做一个影响学生一生的老师》专题报告。这些举措对提升职业境界、增强职业素养、开阔职业视野发挥了重要作用。尽管外出培训和听报告是辛苦的,但是这些活动契合了教师的精神追求和专业成长需要,因此,老师们感受的不是辛苦而是快乐。

三、注重人格塑造,培育有品位的学生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我们的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应该只有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理想的追求。

李镇西在《中国教育太喧嚣太华丽》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台湾女作家张晓风送儿子去学校,当儿子同她告别后,她看着儿子走进校园的背影渐行渐远,感慨万千。回到家里,写下一篇散文《我交给你一个孩子》,其中有这么一段话:“世界啊,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孩子,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这最后一句发问,敲击着每一个有良知的教育者的心。我们的所有教育行为,不都是为了回答这位母亲的发问吗?这就是我们教育朴素的起点。

而教育的现实是“升学”这把悬于学校上空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在发挥作用。高中学校的“尴尬”是各级对学校评价的双重标准,一面强调特色办学,凸显办学个性,一面以实际行动强化高考成绩。那么,如何把传授知识与塑造人格统一起来,既保证升学率又育出英才呢?让我们把视线拉到教师习惯用来评价好学生的一句评语上来——“该生品学兼优”,以这类学生为标本,研究他们的成长轨迹,不难发现他们并不是死读书、读死书的学生,而是主动学习、快乐学习、高效学习、兴趣广泛、活动参与度高的学生。

“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赢得成功”“不讲高考,赢得高考”一直是我的教育梦想,为此,我有以下设想:一是推行伙伴学习计划。充分挖掘生生关系中蕴藏的学习潜力和互育功能,发挥优秀学生的引领作用,是改变被动学习窘境,克服压迫式学习弊端的出路所在。二是坚持学生学业成绩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关注个性发展,注重精英培育。和市内几所初级中学建构联合办学的机制,在这几所学校开办“神木中学实验班”,为学校发展培养和储备后备力量。三是让学生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发展个性特长,开发学有余力、特长突出的学生的智力潜能和个性特长。这一方面主要通过各种学生社团加以实施,各个学校做法大同小异,关键是发现学生的特长,开发适合学生的社团项目。

归根结底,学校的品位体现的是校园人的品位,通过学校文化的品位和精神感召力体现出来,唯有爱和人性方能维持教育的温度。

作者单位:陕西省神木中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