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会前主席塞里格曼在1998年美国心理学年会上提出“积极心理学”一词,随后很快在世界上流传开来。参加工作20年来,我通过自学,翻看大量资料以及工作中的实践,对积极教育有了更深的理解。

积极教育不仅是一种方法,而且是一种理念,指的是基于儿童的发展规律,采用非暴力的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导向,尤其是把儿童当作学习主体并给予充分尊重的崭新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能给儿童提供资讯,帮助儿童健康成长。但是,积极教育不是放纵孩子,而是培养孩子自我约束的长期教育方案,和孩子建立互相尊重的关系,教会孩子受用一生的技能,提高孩子应对挑战的能力和自信,培养孩子礼貌、非暴力、同理心、自尊和尊重他人的品德。

传统的教育过分强调矫治功能,习惯从学生问题入手来开展工作。没有问题找问题,发现不了或者没有问题,传统的教育便束手无策。成绩差的学生是“问题学生”,成绩好的学生教师怕出“问题”,于是工作的开展就在这两端,导致很多中等学生的潜力流失,因为他们在这种教育的理念下被忽视了。教育应该改变以往的“病理学模型”,学校不能成为医院,教师更不能成为医生,因为学生不是病人。人们形容教师为园丁,什么是真正的、合格的园丁?一个园丁对花的培育,仅仅修剪是不够的。不松土施肥,花就不会开得艳、开得大、花期也不会长。积极教育明确指出教育更主要的是寻找并研究学生的各种积极品质,并在实践中对这些品质进行培育。

那么积极教育是不是就是当今提出的赏识教育?赏识教育意在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是一种扬长补短的教育方法;而积极教育不是方法,是一种内涵更为丰富的教育理念,它不仅开采人身上有价值的东西,还对人身上所有的一切都进行接纳,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理念。例如莽撞里面我们看出学生勇敢的一面;懦弱里面我们看出学生谨慎的成分;嫉妒里面我们看出学生身上存在进取的动力。

随着留守儿童、单亲家庭的增加,孩子们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和良好的家庭教育,导致他们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沉迷于游戏,在学校不认真学习,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教师和儿童越来越有必要获得相应的非暴力沟通以及相处的知识技能。当代教育提倡积极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恰当利用积极教育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接受变化,以良好心态影响学生

儿童心理健康与生长环境是密切相关的。儿童的全面发展受到多方面的环境影响。家庭是社会的核心,家庭教育在孩子的发展中处于中心地位。如果家庭不稳定,孩子的个人成长也会遇到问题。因没有良好的家庭环境而造成问题障碍,面对这样的学生,老师很棘手。只有了解他们的生活环境,才能知道如何更好地教育。

老师们常说“现在的学生不行了”,特别是常常感叹“一代不如一代”。我曾经也是这样想的。但其实是我们自己拒绝变化,按经验办事。经验的作用毋庸置疑,但是,经验有时恰恰是阻挡我们前进最大的障碍。其实,学生的变化反映的是社会的变化,无论我们对这个变化持何种态度,我们都改变不了社会什么,可是我们可以影响甚至改变学生。参加工作二十几年了,担任班主任工作也有十几年了,我经常按经验管理学生,却总是出力不讨好。可当我读到《我这样做班主任》,与李镇西老师进行心灵的对话时,内心有了从未有过的震撼:作者以他的关爱、民主和尊重,让他的学生都感觉到度过了最幸福的一段学习时光。这正是从一个更高的层次诠释了“师爱”的含义。李镇西老师平凡而伟大的经历令人向往,同时也引起了我的共鸣。“师爱”是多么沉甸甸而富有诗意的字眼!教师心态摆正了,学生也会有好的心态。做好班主任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只要我们每天从最平凡的小事做起,即使成不了红花,也定能成为一片引入注目的绿叶。

走进学生,以真心换真心

我曾问过自己,我爱每一位学生吗?我对学生的“爱”真的是无怨无悔吗?当我明白了积极教育的实质后,我对学生的“爱”有了全新而深刻的理解:爱学生,不仅仅是只对自己所教学生的这一年或几年负责,而是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负责;爱学生,不单单是欣赏优秀的学生,而是怀着一种责任,把欣赏与期待投向每一位学生;爱学生,不应是对学生的错误严加追究,而是用博大的胸襟宽容学生。在转化“后进学生”的过程中,我注重对他们感情上的倾斜,想方设法唤起他们向上的信心,每日给学生写一句鼓励的,安排当班干部,选派“小老师”,选择竞争对手……通过这样的方式,增强他们的信心。浮躁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教育不能太功利,而是要走进学生的内心。

善于倾听,真诚和学生谈心

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时,我不是自己说了算,而是经常在班级内讨论,与学生一起解决问题。课后也爱与学生谈心,别看孩子小,很多孩子主动找你聊天,并不期待老师能给他什么,而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让学生倾诉,做一个好的倾听者,包括听学生的抱怨,这本身就是有效的心灵引导。善于倾听还必须摆正师生关系,不能仅仅把师生关系看成是教育与被教育的关系,还应该认识到,师生同时也是平等的朋友。虽然就学科知识、专业能力、认识水平而言,教师一般来说在孩子之上;但就人格而言,师生之间是天然平等的;教师和孩子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同道人。既然是平等的朋友,那么当朋友向我们诉说的时候,我们当然应该耐心地倾听,并用温和的眼神鼓励孩子畅所欲言,一吐为快,通过“倾听”走进孩子的心灵。

曾有调查:在品质、意识以及智力方面有着突出表现的人中,近90%的人在童年或者少年时代,都有过被父母积极暗示的经历。那么,在对孩子进行积极暗示教育时,家长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家长对孩子的积极暗示应该是真诚的。只有无私真挚的爱才能真正发出对孩子有益的暗示,这种积极的暗示是对孩子某方面潜能的及时发掘。其次,父母对孩子的积极暗示并不是人为地对缺点的掩饰,因为个人主观因素,暗示难免会有夸大的成分,但是必须要有度,千万不能对孩子较为明显的缺点进行大肆赞赏,否则会让孩子养成品质上的某些坏习惯。最后,家长对孩子的积极暗示应该能带给孩子身心上的愉悦。此外,家长的暗示不可过于频繁,否则会引来孩子的反感。特别是这些积极暗示存在明显不实之处时,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让孩子对家长的暗示望而却步。

积极的暗示能为孩子带来积极的心态,孩子很容易就会从他人积极的暗示中获得信心以及前进的动力。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甚至是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很深远的影响。当然,这里的孩子是指还不具备很明确的辨别是非能力的孩子。一颗小小的种子,谁能料想到能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呢?

如今,在这个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孩子是弱者,也是未来的希望。作为教师的我,深深地感受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我希望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运用积极的教育方法进行沟通,促进儿童潜能的发挥以及家庭与社会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

作者单位: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莲花小学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