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能为祖国贫困山区的孩子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我愿意!”

一个人一生总会有许多刻骨铭心的回忆,对于青年教师赵静来说,美丽苍凉的大凉山便是其中之一 ,那些笑着和恶劣环境抗争的彝族孩子们是她最深的牵挂。“我永远记得5月的阳光里第一次见到他们时内心的震动,永远记得他们送我离开时情不自禁流下的泪水。”赵静回忆起在大凉山的日子说道。

2020年5月,新冠肺炎疫情尚未解除,作为北大教育基地“高杨杰校长工作室”成员校一名年轻的党员教师,赵静只身一人前往大凉山,参加“教育部组织‘国培计划’赴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开展的支教活动”。辗转多所城市,当她从成都乘坐客车行驶了300多公里盘山公路,终于来到支教的甘洛县城关小学时,赵静的心中除了激动还有后怕。可是,孩子们的笑脸仿佛最好的镇静剂,一到校门,师生的热情让赵静只想把她掌握的知识倾尽所有地教给学生们。

简单安顿后,赵静马上投入工作。上示范课、指导青年教师、组织讲座、参与学校各类常规活动……几乎每天都工作到深夜,甚至体验了七天七夜停水、每天只吃一顿饭的艰难;感受了因为频繁的地震余震而慌乱奔跑的狼狈;适应了没有家人与孩子陪伴的每一个日夜……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有80%的彝族人,而且甘洛县城关小学有70%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学生的学习情况不容乐观。赵静想尽一切办法,学习上关注、生活上关怀,以爱的教育打开孩子的心扉。她在教学方法、教学环节上下足功夫,课上和学生积极沟通交流。起初赵静还担心会有学生因为语言交流、学习基础差等问题在学习中出现情绪或心理上的不适,可是,她没想到,“这些大山里的孩子们有着超乎常人的乐观和坚强,他们打心眼里尊重老师、敬重知识。”

赵静带领学生攻克学习上的难关。她设计开发智力的游戏,备好每一节课,让每个学生在数学课上都能听懂学会。课后进行集中辅导或者个别辅导,竭尽所能在短时间内了解每一个孩子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学生接受高效教学。

“帮扶一所学校,就是帮扶一个民族。”支撑一所好学校最强有力的条件就是老师。支教期间,赵静尽她所能更新其他老师的教育理念。“从踏进甘洛城关小学那一刻起,我就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流水的兵’。”说这话时,赵静目光炯炯。

赵静注重培养老师使用高效实用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准确把握备、教、辅、改、考、评等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认识发挥多媒体教具的作用,让老师们注重加强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赵静的努力没有白费。伊莎是学校安排和赵静结对帮扶的老师,也是土生土长的彝族女子。赵静和她结对后,一起备课、探讨,常常利用多媒体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她们先后围绕“如何备课”“如何上一节优质课”进行专题研究。“现在,我得知伊莎已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老师,我为她感到骄傲。”赵静自豪地说。

如今回想起大山里的经历,赵静依旧常常被感动:记得参加“国培计划”送教下乡活动到斯觉片区的“小历险”;克服山体滑坡、电闪雷鸣这些困难,依旧完成海棠片区最后一次送教活动的体验;车子行驶在山路上,突遇泥石流的死里逃生的惊险;同行们给了赵静莫大的勇气,她才能将完美的课堂呈现给学生……这些种种就像珍贵的照片一样永远定格在她的记忆中。

被蚊虫叮咬,遇到泥石流危险的时候赵静没有哭,但当她支教结束,最后一次去教室,告诉孩子们“你们一定好好学习,学好技能建设家乡,老师期待你们走出大山多看看,赵老师在陕西等着你们”的时候,她哭了;当收到阿支校长发来的信息“你所带的班级数学成绩由之前的均分31分提高到了76分”时,她哭了……回首那段大凉山的回忆,回首孩子们纯真的笑脸,赵静内心一直有一个声音响起:“教育,值得;当老师,值得!”

刘昕整理

责任编辑:张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