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选择,我幸福;我坚守,我无悔!我的青春留在茫茫大山中,留在清贫的讲台上。这是一代中师生的时代芳华,这是值得我永远坚守的教育初心。”

汉中洋县是东方宝石朱鹮的故乡,有被称为秦岭秘境的生态环境。这里万亩花海香,人鸟共家园,但因山高路远导致的教育落后却是当地的现实。

1996年,毕业于城固师范的邓爱华被分配到洋县溢水镇花园乡完全小学。一排低矮的平房,一根摇摇欲坠的旗杆,一面斑驳的木头黑板,七个老师七十几个学生……这些是邓爱华开启教育梦的最初印象。

上世纪九十年代,山区条件特别艰苦,一捆干柴、二斤米、一瓶咸菜是孩子们每周到校时必备的“三大件”。都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7岁的邓爱华和学生一起劈柴挑水、蒸饭刷锅……早早地成为另一群孩子的“老师妈妈”。

那年冬天大雪封山,学校的柴米油盐眼看着就要见底,幸好有附近好心的村民喊老师们去家里吃饭。风雪交加中,邓爱华爬上二道梁推开了木门,主人递来一碗刚出锅的热米皮,揭开屋角火堆里热气腾腾的吊罐,热水中温着一碗油泼辣子。“天冷,怕冻住了……老师,您别嫌弃,趁热吃。”看着女主人局促不安地解释,邓爱华忍不住哽咽。那一刻,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教好这些山里的娃,要对得起这些淳朴的村民!

寒来暑往,爱的故事在平凡的日子默默上演。邓爱华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傍晚,当别人合家欢聚时,她奔波在家访的路上;记不清有多少寒冬清晨,当别人贪恋温暖的被窝时,她头顶雪花来到学校……但,她却清楚地记得:生病时,孩子们悄悄放在讲桌上的感冒药;大雨中,稚嫩的小手为她撑起的小花伞;每年教师节,天南海北的学生暖暖的祝福如约而至……工作的劳累和生活的创伤,仿佛早就被孩子们的爱悄然抚平。

2003年,乡村工作八年之后,邓爱华被选聘到汉中市洋县南街小学。这一年,新课程改革在全国正式实施。没有课改培训,她就自学,记录了数十本自学笔记,写了三十余万字的教学反思;公开课任务来了,有人退避,她却挺身而出,躲进书房发愤图强,书山文海中费力攀爬……越努力越幸运,初出茅庐的她很快成长为学科骨干,从洋县大山沟里出发,一路走到汉中、西安、上海、北京。“全国课程改革先进个人”“全国百佳优秀语文教师”等荣誉纷至沓来。

2014年9月,首批学科带头人邓爱华工作坊成立。榆林神木、安康岚皋、铜川印台、宝鸡陈仓都留下了工作坊的足迹;在湖北、宁夏、天津、上海,一百多次讲座和示范课,三万多公里的行程,两万八千多名参训师生,让团队收获了荣誉,更收获了成长!2019年,邓爱华工作坊入选教育部首批名师领航工程团队;2021年,她被评选为陕西省第四批名师培养对象。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近年来,工作坊培养省级学带、能手25人,各级骨干教师30余名。作为优秀团队,邓爱华工作坊受邀前往加拿大作学术交流,走出国门,又一次向前行的步伐向更高更强更远迈进。

2015年8月,洋县在城郊五里外新建城西小学,组织有意向将邓爱华派往新校。有人疑惑:“哪有人从城里往乡下跑的?”家里人也有怨言:“这么远,你是打算不管孩子了吗?”面对亲友的质疑和不解,邓爱华没有犹豫,带着使命感和责任感,义无反顾地扎根新学校。这是真正属于邓爱华的“西迁故事”——她和同事们顶着烈日拔草挖地,农村长大的她轻车熟路;迎着朝阳大汗淋漓,搬桌子扫教室无人喊苦;踏着月光,制订计划讨论方案,经常已是凌晨时分……

2017年7月,为了解决脱贫攻坚的移民问题,汉江河畔的西南坝安置点新建的洋县城南学校召唤开拓者,邓爱华又一次响应了号召……西迁、南搬、东进,邓爱华秉承初心,脚不停息,似乎已经习惯了在不断奔走中享受教育创业的幸福。

这些年,随着自身影响力的扩大,陕西省多所名校或私立学校都对邓爱华抛出了诱人的橄榄枝,她每次都婉言谢绝。“因为我深深知道,是鹮乡的青山绿水滋养了我,是我亲爱的孩子和讲台成就了我。扛得住清贫,抵得住诱惑!循师道,守党性,念初心,书情怀,扎根鹮乡,爱我所爱,我无怨无悔!”

李玉整理

责任编辑:张 言